(⊙_⊙)
每天一篇全球人文与地理
微信公众号:地球知识局
NO.1637-为何走不出云南
作者:斯文的樊学长
校稿:猫斯图 / 编辑:帅帅
高山深谷塑造了云南。
云南东北部与中部是云贵高原的组成部分,西北部则是青藏高原的南延。南北走向的多座巨大山系与河谷湍急的河流是构成云南地形的主要元素,高原、山地、丘陵三种地形占据了其土地面积的96.6%。
青藏高原和喜马拉雅山脉、云贵高原、华南台地以及中南半岛北部山地在云南错综交会▼
崎岖的地理环境将其层层分割,在造就了风光多样性的同时,也限制着云南当地的发展,围住了大山里的人。崇山的深处,隐藏着种种奇遇与困境。
美景背后的脆弱
巨大的垂直变化赋予了云南丰富的生态系统和多样的气候,在同一省内,既有牦牛雪山下的草甸游荡,也有亚洲象在热带雨林中穿梭,还有会被误认为海鸥的水鸟在大湖边筑巢。
(云南省-大理市-洱海)
(图片:仙人板板 / 图虫创意)▼
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让各具特色的少数民族文化也得以保留。美丽的自然环境和少数民族独特的文化对于游客来说具有天然的吸引力,为云南带来了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
西双版纳傣族村远眺,确实是一个个的山头
外面的人进不去,里边的人出不来
(图片:Fabio Nodari / 图虫创意)▼
但地理环境的另一面,则是当地在土地资源利用上的相对困难。
旅游业并不能惠及云南的每一个角落,但这片土地上的每个人都需要生存。靠天吃饭尚且困难,更不用说脱贫致富,乃至有精神生活了。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
(图片:UlyssePixel / 图虫创意)▼
于是在感性的标签里,有了两重相互割裂的云南,一边是苍山洱海与大理古城构成的梦幻世界,承载了无数人对于“另一种生活”期待。另一边则是坏事传千里的社会新闻里,被干旱、贫困、失学问题的困扰的西部边陲。随手一搜,太多关于走不出云南的讨论。
教育是构成“地区木桶”的一块重要的板子,决定了一个地区的未来发展潜力。
2018年,一个小男孩头发与眉毛上结满冰霜的照片流传极广,让人揪心,这个孩子叫王福满,他是云南省昭通市的一名留守儿童,每天上学要走4.5公里的路,放学之后则需要打猪草、喂猪。
而此时在昆明市,家长给孩子补课已经成为常态,如果是一对一,每小时价格大概在300-500左右。
看似公平的高考,在这两组同为云南孩子的学生身上,却有着截然不同的意味。你也很难说服王福满的家长相信,读书会比早早打工好到哪里去。
当家长不再相信教育可以改变未来,会进一步加剧当地教育的短板效应,扼杀当地的发展潜力。很显然,本地的教育问题更需要外界的参与,惟其如此才能打破死循环。
好在经过政府与社会各界对云南贫困地区基础教育的长期扶持,当地公益教育事业已经发展了数十年,很多改变和成就让人耳目一新。
教育扶贫,云南省镇雄县变身“学霸”县
(图片:图虫创意)▼
那么现在云南的公益教育是什么样子,现在云南的孩子们还能靠教育走出崇山峻岭吗?公益教育的重点到底是什么?
B站上,一名叫“康哟喂”的UP主有了一些答案。他去到了云南大理巍山,在那里用镜头拍下了当地乡村小学孩子们的笑脸,试图去寻找这些问题的答案。
点击小视频观看完整视频,总会有一个点能戳中你▼
一所自尊的乡村小学
UP主 “康呦喂”去到的乡村小学位于云南省大理市巍山县。
和云南省内几十个脱离贫困县一样,大理巍山是云南省15个首批脱贫摘帽退出县之一。去年开始,B站和美丽中国合作,联合支持“哔哩哔哩美丽小学”,被称为“美小”。
在常人的印象里,乡村小学校舍老旧、设施不全,小朋友也是可怜巴巴、令人心疼。经常会有一些破烂房屋的照片或者视频来吸引大众视野。
但“康哟喂”看到,哔哩哔哩美丽小学的硬件设施并不输城里的学校,校舍坚固、环境整洁、图书角、多媒体等设施一应俱全,刷新了他的认知。
这也引起了阿康的思考。
他在视频里提出了一个问题,“时代已经发展,现在的贫困地区面对的教育问题还只是是硬件设施的匮乏吗?”
建设乡村小学,搞好农村教育就像使用一台电脑,组装好了硬件,软件没安装好,也并没有用。
大山里的留守孩子的问题很多。家庭教育缺失,卫生问题,支教老师缺乏……
大山里的孩子缺的或许并不是几位来来去去的支教老师,而是一整套的教育理念的帮助。
问题的答案或许可以从孩子的眼里知道。
在“美小”,阿康发现这里的孩子不缺学习的信念和热情。
甚至,与刻板印象中的留守儿童相比,“美小”的学生显得更加开朗乐观。
视频里,阿康和返校日的孩子们玩到一块,学校里都是叽叽喳喳的孩子们。
孩子们的好奇心和自来熟也在他面前充分展现。一个机器玩具车,也能让孩子们玩上半天。
在种种活动中,孩子们最喜欢的还是跳舞,没有动作的限制,完全释放感情的自由发挥,自信、协调的舞步up主们都觉得自愧不如。
家长对于美小的教育与美小的老师同样赞不绝口。因为孩子们都只听老师的话。
这背后,则是富有教育热情的老师,在课上与课下的默默付出。
美小和其他希望小学最大的不同就在于,老师与学生关系很好。老师们不是下了课就下了班,而是继续和学生们打成一片,成为他们的大朋友,一定程度上分担了孩子父母的教育负担。
阿康还和一位老师到班上同学的家里进行家访。在路上,老师和孩子聊了一路的毕业考成绩。
众所周知,在中国的城乡二元结构下,留守儿童的问题长期并普遍存在。家长去城里打工,留下孩子在老家农村读书,两者只有在逢年过节的时候才得以相聚,是常有的事。
我们不是当事人,所以没有资格谴责家长缺席了孩子的童年。毕竟对于大多数家长来说,进城打工,未尝不是给孩子提供更好生活的无奈选择。
那么缺失家长的教育,孩子如何健康成长这个问题就无解了吗?
也不尽然。
在学生家里,阿康拿出来了无人机,一瞬间吸引了孩子们的注意力。飞的大玩具彻底激发了美小孩子们的好奇心,不用多教,孩子们就上手玩起了无人机。
云南云雾缭绕的大山并没有阻挡孩子们的求知欲与视野,他们最想要的玩具也是无人机,也希望长大以后能玩航拍。
他们早已不是大众想象中封闭、自卑的苦孩子。
褪去种种外人视角中的滤镜,他们对更美生活与更广阔人生的追求与大城市的孩子并无不同。
当然,相比较条件更好的孩子,面对物质欲望,这里的学生还是会因克制而显得小心翼翼。
一个父母在外务工的孩子对无人机爱不释手。但当阿康问他要不要再使用一次无人机时,他懂事地说“不用了”,弹幕里都是“懂事得令人心疼”。
现实生活给孩子带来的敏感与早熟,多少有些令人心酸。视频拍摄期间他的父母刚好回家,还要给他补过生日,孩子提出如果考了好成绩,也希望能拥有一台无人机。或许只有在父母身边时,孩子才能无所顾忌地讲出自己想要的东西吧。
在几天的深度体验中,一个答案也逐渐浮出了水面:
城乡教育的差别,绝不在于硬件设施,而更多地在于家庭教育、家长重视程度、学生学习态度等等问题共同组成的教育生态。
让这里的孩子快乐学习,能把学习继续“玩下去”,就是改变教育生态的第一步。
获得自尊、拥有更多人生选择本身便是意义,更何况他们会成为更好的父母。
美小的教育让他们明亮的眼睛里不再仅仅是渴望,而是加入了一缕自信、快乐的目光。
教育怎会没有用?
当然,教育的地区差异不可能仅仅因为一座乡村小学就被抹平,美小的孩子在当前残酷的教育竞争中依然无法占据教育高地,大多数孩子们也注定无法走出大山。这些始终是中国社会背面无法忽视的现实。
他们都是“逐梦者”:走出大山,看看世界▼
但教育的目的真的只是为了让人走进城市、大富大贵吗?读书的意义真的只在于可以让人平步青云、一步登天吗?走进学校,真的是为了背4000个英语单词,会做奥数题目吗?
这样想,是不对的。
帮助孩子在成长的特定阶段读书、游戏、与人平等地交往,塑造的并不是一个唯我的狭隘的人,而是一个心胸开阔、遵守规则、与人为善的大写的人。
这些,或许那些缺席他们生活的家长给不了,那就需要合格的长期支教老师长期陪伴他们,用最大的努力,让他们学到使人受益终生的可贵品格。
这才应该是基础教育最本质、最重要的内容,也是哔哩哔哩美丽小学的老师们希望去做到的。
当孩子们收获了一个自信快乐的人生起点,他们会成为一个怀有感恩之心的优秀的人,在未来用各种自己的方式建设自己的家乡。
视频中和老师坐在车里的孩子,终于考上了初中重点班,成为这个村庄的头一人,教育真的在一点一点改变这里。
(UP主 “康呦喂”评论区截图)▼
孩子们终将成为父母。亲眼见到父母的改变,一定会让他们更好地培养自己的下一代。如是,方是耕读传家,生生不息。
提升一个地区的教育水平从来都不是可以立竿见影的。水滴石穿地长期渐进,是实操中最好的效果。美丽小学这样符合当地实际情况的公益项目,改变的是当地的教育生态,引起的是质变,是让水滴下来的那一步。
云南大城市外的山水之间,有千万人生龙活虎的生活,也有教育改善带来的对于美好生活的希望。这一切,都需要我们用眼睛去见证,用心去体悟……
*本内容为作者提供,不代表地球知识局立场
封面图片来自晓舟摄影 / 图虫创意
“特别声明:以上作品内容(包括在内的视频、图片或音频)为凤凰网旗下自媒体平台“大风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videos, pictures and audi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the user of Dafeng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mere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pac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