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唐朝,乘风破浪的姐姐们都穿什么?

在唐朝,乘风破浪的姐姐们都穿什么?

在7世纪,中国也许是世界上服饰最精美的国家。

此时的中国已有几百年养蚕的经验,缫丝和纺丝技术也已相当先进。

考古学证据表明,在7世纪初,提花织机就能够在一个图案中合并多达3680根纬线。

到9世纪时,织工已能够轻松织造大型图案了。有些团花图案直径达50厘米,织物的在机宽度可至123厘米。

都城长安(今西安)开设有官办纺织厂,每座纺织厂各司其职。其中有6座专司染色,4座专司纺纱,10座织造,5座生产绳带。

陕西法门寺地宫出土唐代绣品

陕西法门寺地宫出土唐代绣品

整个唐朝(618—907),中国女性的自由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这一点不仅体现在她们所穿着的服饰中,也可从允许她们从事的活动上得见究竟。

她们可以跳舞、骑马、击鞠,缠足的习俗也尚未出现。

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也是唯一一位女皇帝出现在这个朝代,也就不是巧合了。

唐·张萱《虢国夫人游春图》,画中女性已不再佩戴遮面的幂篱

唐·张萱《虢国夫人游春图》,画中女性已不再佩戴遮面的幂篱

唐代女性精神的自由也体现在她们所穿着的服饰和发饰中。

在618年之前,女性外出时需要佩戴一种被称作幂篱的长长的面纱,部分原因是为了在防尘的同时也遮挡住自己的面容。

650年左右,这种长幂篱被帷帽所取代,即只在宽檐的四周垂挂一层薄绢来防范路人窥视妇人容貌。

到713年,帷帽消失不用。据《旧唐书》记载,妇人“靓妆露面,无复障蔽”。

在陕西礼泉县昭陵发掘的燕德妃墓出土的《捧帷帽侍女图》壁画中,可见一位身穿半臂间色高腰条纹裙,头梳单螺高髻的侍女,捧着一件帷帽

在陕西礼泉县昭陵发掘的燕德妃墓出土的《捧帷帽侍女图》壁画中,可见一位身穿半臂间色高腰条纹裙,头梳单螺高髻的侍女,捧着一件帷帽

在女皇武则天统治期间,妇人间开始流行穿着低领服饰。

在这种低领服饰广为流行之前,妇人的标准服饰是长袖上襦、长裙和帔子。

上襦有窄袖,没有衣扣,是将衣领交叠,右衽在外系紧。

下裙在胸部位置用饰带系紧,将上襦下面的部分卷盖在裙下。帔子由一块细长的纱或薄丝制成,约两米长。

唐·周昉《挥扇仕女图》(局部),这是一幅表现贵族女人生活的作品,周昉出身豪门显宦,对唐朝的高层生活非常熟悉

唐·周昉《挥扇仕女图》(局部),这是一幅表现贵族女人生活的作品,周昉出身豪门显宦,对唐朝的高层生活非常熟悉

7世纪晚期,一种全新式样的大胆装束——紧身半臂上衣被引入进来。

这种上衣在胸前敞开用细带系结,或是有着敞开的宽大衣领套头穿着。服装领口裁得很低,将穿着者大部分的胸部袒露出来。

不过这种半臂上装之内仍然要穿着襦,在这种情况下,上襦只有两条袖子露出可见。

永泰公主墓壁画局部,可以看到许多穿着袒领襦装的女性画像

永泰公主墓壁画局部,可以看到许多穿着袒领襦装的女性画像

唐朝最鼎盛时期,还创造出一种舞姬穿着的迷人服饰。此时舞蹈并不是全部由专门舞姬表演。以丰腴著称的杨贵妃就舞艺精湛。

舞姬穿着的上襦同当时流行的一样,领口很低,其肩部位置向外展开如同小小的翅膀。

最引人注目的是其双层衣袖,外面一层袖子会随着舞蹈韵律而流动或旋转。

在衣袖上部额外加一层袖子是为了突出动感,而长裙下半部分伸展出来的飘带也是出自同一目的。

这套装束脚下是“云头履”——如此称呼也是因为鞋子前面向上翻起的头部很大。在唐代宫廷,这种装束在舞姬之间非常流行。

这尊塑像的发式、鞋子与袍子式样和上面的花纹体现了7世纪唐朝宫廷舞姬最流行的装束

这尊塑像的发式、鞋子与袍子式样和上面的花纹体现了7世纪唐朝宫廷舞姬最流行的装束

在大美女杨贵妃的影响之下,女性服饰从8世纪开始变得愈加宽大。裙褶增多,袖子也越变越宽。

追逐流行的女性竞相攀比,放宽衣袖的尺寸。

这些宽广的袖子需要相当数量的面料来缝制,当时,一匹丝大约12米长,才刚好足够缝制一件广袖罩衫。因为对丝的使用太过奢侈,也促使唐文宗(827—840年在位)下令禁止缝制广袖。

但法令招致众多不满,并且可能未能施行,因为参照历史记录,在8世纪和9世纪的诗歌与绘画中经常可见对穿着广袖服饰妇人的描绘。

唐·周昉《簪花仕女图》(局部),画中的两名贵妇均身着无袖襦裙,襦裙之外又穿着宽松广袖的薄纱罩衫,在她们的上臂之上还围着绘有图案的丝质帔子,这些衣服的袖子据测量至少有0.9米宽

唐·周昉《簪花仕女图》(局部),画中的两名贵妇均身着无袖襦裙,襦裙之外又穿着宽松广袖的薄纱罩衫,在她们的上臂之上还围着绘有图案的丝质帔子,这些衣服的袖子据测量至少有0.9米宽

随着服饰越来越宽大,女性发式也相应变得愈加高大。

唐朝女性对于发型非常苛求。她们将头发梳成各种形状和大小的发髻,盘在头顶。义髻也被用来制造想要的发型样式。

这些发式还被赋予了各种奇思妙想的名字。有些名字重在描述,比如“云髻”“螺髻”“卷荷叶髻”“双环望仙髻”等都暗示了这些发髻与众不同的形状。

发髻中还会装饰象牙或贝母梳子,金银制成的步摇随着佩戴者的走动而摇曳。宫廷贵妇还会在发髻中装饰真假花卉。

唐·周昉《簪花仕女图》(局部),左边贵妇头上的花卉头饰主要有金和朱红两种颜色。其中的朱红色是用树脂制成的漆涂在金属箔片或金属丝上而得到的,与朱砂混合在一起,就制造出这种明亮的红色色彩

唐·周昉《簪花仕女图》(局部),左边贵妇头上的花卉头饰主要有金和朱红两种颜色。其中的朱红色是用树脂制成的漆涂在金属箔片或金属丝上而得到的,与朱砂混合在一起,就制造出这种明亮的红色色彩

唐·周昉《簪花仕女图》(局部),右边这位贵妇的发髻高耸华丽,其中不只是她原本的头发,也运用了义髻。大朵粉色的牡丹花也使得发髻更显巍峨。此外,她的发髻上还装点着小片蓝色的翠鸟羽毛。她的黛眉描画成“桂叶眉”的形状

唐·周昉《簪花仕女图》(局部),右边这位贵妇的发髻高耸华丽,其中不只是她原本的头发,也运用了义髻。大朵粉色的牡丹花也使得发髻更显巍峨。此外,她的发髻上还装点着小片蓝色的翠鸟羽毛。她的黛眉描画成“桂叶眉”的形状

唐代女性很重视容貌,特别注意化妆修饰面庞,她们的化妆过程非常漫长。

为了美化面庞,唐朝女性首先要在脸上敷粉,一般是铅粉。胭脂的成分取自红色植物的汁液。

画眉也是女子面部装饰的一个重要部分。传说于玄宗皇帝(712年—756年在位)鼓励宫中贵妇开创新的眉形。

他还曾命宫中的画师绘制出他最喜欢的10种眉形,其中包括“小山眉”“垂珠眉”“却月眉”等。画眉时使用一种被称作“黛”的深绿色矿物。

唐·佚名《唐人宫乐图》,画面描绘了一群宫中女眷围着桌案宴饮行乐的场面,共画十二位人物,其中贵妇十人,一个个高挽发髻,衣着华丽,姿态雍容,环案而坐,两个侍女则是站立长案边

唐·佚名《唐人宫乐图》,画面描绘了一群宫中女眷围着桌案宴饮行乐的场面,共画十二位人物,其中贵妇十人,一个个高挽发髻,衣着华丽,姿态雍容,环案而坐,两个侍女则是站立长案边

唐代女性还会在额头上贴花钿装饰。

花钿是用小片金箔或银箔剪成的梅花或其他花朵图案。其他材料,比如翠鸟羽毛等制作的花钿在史料中也有提及。花钿用一点点鱼胶贴在女性额头上的两眉之间。

唐·佚名《唐人宫乐图》(局部)

唐·佚名《唐人宫乐图》(局部)

要完成化妆过程,唐代女性还要画唇,在唇角画上两个小红点,然后还要在两边太阳穴位置画上两条红色曲线。最后两种装饰在907年以后被舍弃了。

新疆吐鲁番市阿斯塔那206号墓出土,头梳高髻,饰花钿、斜红和面靥并点唇的女俑

新疆吐鲁番市阿斯塔那206号墓出土,头梳高髻,饰花钿、斜红和面靥并点唇的女俑

唐代诗人对女性的时尚装束尤其关注,以至于他们很少描写男性的服饰。

有一种男女之间都很流行的服装叫胡服,字面意思来讲就是“外族胡人服装”。

居住在都城长安的外国人大部分都是来中国从事贸易活动的波斯人。波斯传统服装由齐臀外衣、用皮腰带系紧的裤子和靴子组成。

这种服装充满“外族”风情的元素就是其翻领——一种汉族服饰所缺少的特征。

陕西咸阳杨谏臣墓出土的彩绘胡服女立俑(左) 陕西乾县永泰公主墓出土的三彩胡服骑马女俑(右)

陕西咸阳杨谏臣墓出土的彩绘胡服女立俑(左) 陕西乾县永泰公主墓出土的三彩胡服骑马女俑(右)

比起宽松的汉族袍衫,穿短外衣和裤装骑马更加舒适。

唐代女性的生活方式和男性一样活跃,因此她们以极大的热情接受了胡服,并将其转变成了一种在男女之间都很流行的时尚。

本文节选自

本文节选自

在唐朝,乘风破浪的姐姐们都穿什么?

时尚通史

作者:【英】玛尼·弗格 主编

译者:陈磊

出版社: 中国画报出版社

出版年: 2020-6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