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欧洲年轻人,为什么心甘情愿地加入极端组织?

这些欧洲年轻人,为什么心甘情愿地加入极端组织?

都市青年の生活意见

大家好,这里是书评君的荐书栏目“都市青年の生活意见”。每周两期,我们在这里为你推荐各类新旧好书。

第104期要推荐的,是挪威战地记者奥斯娜·塞厄斯塔的纪实文学《两姐妹》。

在极端组织“伊斯兰国”(ISIS)崛起的那些年里,一个频发的现象常让外人难以理解:每年都有数以千计的欧洲人奔赴遥远的叙利亚,成为所谓的“圣战分子”。为什么这些从来没有踏足过中东,从来没有上过战场的年轻人,愿意放弃优渥的生活条件,千里迢迢地加入极端组织的阵营?

在《两姐妹》中,战地记者奥斯娜·塞厄斯塔追踪报道了一个移民挪威的索马里家庭的悲伤故事。家庭矛盾、青春期叛逆、社交网络的诱导、渴望权势的驱使……在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下,这些年轻人所采取的极端方式,似乎也预示着欧洲第二代移民集体失落感的爆发。

/ 、

/104/

/ / /

本期书目

《两姐妹》

作者: [挪] 奥斯娜·塞厄斯塔

译者: 孙文龙

版本: 中信出版社2019年4月

/ / /

2013年10月17日,正处于青春期的索马里姐妹阿扬和莱拉像往常一样出门,之后再也没回来。在一封发给家人的邮件里,她们写道,“我们决定前往叙利亚,尽我们所能去帮助那里的人……这件事我俩思考策划了一整年。”

在极端组织“伊斯兰国”(ISIS)崛起的那些年里,一个频发的现象常让外人难以理解:每年都有数以千计的欧洲人奔赴遥远的叙利亚,成为所谓的“圣战分子”。阿扬和莱拉这对姐妹离家出走的故事,也是不少欧洲移民家庭残酷现实的缩影。

据数据统计,仅仅在挪威,就有90多个家庭的孩子放弃了眼前舒适的生活前往叙利亚,其中不乏来自北非穆斯林的移民家庭。为何他们在西方社会的生活经历没有改变他们的思想?是什么导致他们自愿成为恐怖主义的一分子?

在接受两姐妹父亲的委托之后,著名战地记者奥斯娜·塞厄斯塔跟踪调查了这个家庭悲剧的来龙去脉。在她的纪实文学作品《两姐妹》中,塞厄斯塔详实地记录了两姐妹从成长、求学、恋爱到最终自愿前往叙利亚的全过程,试图寻找这个生活在挪威的移民家庭分崩离析的背后原因。

想要做好这件工作并不容易,塞厄斯塔很快就发现她的委托人,也是两姐妹的父亲萨迪克并不是一位可靠的叙述者。萨迪克不仅向这位战地记者隐瞒了很多真相,更是向记者撒谎,说两个孩子是被强迫拐卖到了叙利亚,她们很渴望回到挪威的家里。

通过从两姐妹的同学、朋友、老师等多方面收集到的信息,塞厄斯塔意识到两姐妹自始至终都没有计划要回家,也根本不知道她们的父亲在设法营救她们。父亲萨迪克所描述的大多数事情,其实只存在于他自己的脑海中。

通过母亲的叙述,两姐妹的极端化过程逐渐有了些许脉络。相比起完全融入北欧生活的父亲,从索马里移民到此的母亲身上还有很多穆斯林的符号。作为信仰的引路人,两姐妹最初也是在母亲的帮助之下开始接触《古兰经》。

但自此之后,她们对自己的要求越发严格,服饰、饮食和行为举止都要严持戒律。这样突如其来的变化虽让母亲有些担忧,却也没有料到两姐妹会有离家出走的一天。

与此同时,社交媒体在两姐妹的精神生活中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通过网络,她们找到了挪威的第二代穆斯林移民创办的伊斯兰资讯网,通过社交平台,她们发现了更多与自己“志同道合”的年轻人。那些“伊斯兰国”制作的宣传和招募广告更是让两姐妹激动不已。

在追踪调查两姐妹的几年中,营救团队多次获得过两姐妹在叙利亚的最新动态。在与哥哥伊斯梅尔的聊天记录中,成功抵达“伊斯兰国”的两姐妹沾沾自喜地炫耀着自己在那里的优越待遇:“钱、医生、药品、房子、水、电,还有很多很多东西!”而她们在当地的首要任务,就是成为男性“圣战者”的妻子,培养更多下一代“圣战者”。

截止到《两姐妹》的出版,这个破碎的挪威移民家庭还是没有等到阿扬和莱拉回家。实际上,即使在“伊斯兰国”覆灭之后,这些离家出走的欧洲年轻人中的大多数都没有选择回家。作者塞厄斯塔在书里写道,努力坚持记录下这个悲伤的故事,主要是为了警醒其他家庭的父母,避免重蹈覆辙。

在贯穿着全书的平实笔触下,塞厄斯塔从未直接回应困扰读者的核心问题。这些欧洲家庭的孩子为什么愿意加入“圣战”组织?或许是来自家庭矛盾,或许是青春期的叛逆,或许是出于冒险精神,无论如何,“伊斯兰国”为这些年轻人勾画了一个找回自我和重建秩序的幻想。

欧洲第二代移民的集体失落感,最终走向了极端化的对抗形式,在几年之前已为欧盟分崩离析的局面敲响了警钟。

本文系独家原创内容。作者:李永博;编辑:徐伟;校对:卢茜。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欢迎转发到朋友圈。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