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复兴三杰”的人生,你更向往哪一种?
文化读书
文化读书 > 读书 > 正文

“文艺复兴三杰”的人生,你更向往哪一种?

文艺复兴三杰:米开朗基罗、拉斐尔、达·芬奇

山田五郎:我常琢磨一个问题,为什么我们只有提到达·芬奇时会以姓来称呼他?你看,列奥纳多·达·芬奇 、米开朗基罗·博那罗蒂、拉斐尔·桑西,按照这种形式,不是应该称呼达·芬奇为列奥纳多吗?

古山淳子:是不是因为列奥纳多这个名字太普通,已经烂大街的缘故?

山田五郎:有烂大街吗?我知道的叫这个名字的只有列奥纳多熊……

古山淳子:还有列奥纳多·迪卡普里奥哦!(美国影星“小李子”)

山田五郎:哦对。还有叫这个名字的足球运动员呢。不过说到美术史上的列奥纳多,大家会马上想到达·芬奇。

古山淳子:但说起文艺复兴三杰,对于我这种美术方面的小白来说,达·芬奇当然知道,米开朗基罗也听说过,但对拉斐尔这个名字却相对陌生。

山田五郎:好吧,那咱们先从这三人的相貌和年龄说起。从年龄上看,米开朗基罗比达·芬奇小 20 多岁,而拉斐尔比米开朗基罗小将近 10 岁,比达·芬奇小 30 多岁。虽然年龄差得比较大,但这三个人活跃在同一个时期,彼此也很了解对方的情况。接下来,我想先提一个问题——这三个人里面谁最牛?

古山淳子:嗯……想必大多数人会觉得达·芬奇最牛。其次是拉斐尔?

山田五郎:哈哈,我就知道会是这样的答案。为什么会觉得达·芬奇最牛呢?

古山淳子:这个嘛,当然是因为达·芬奇名气最大啊。他名气大不就是因为他很牛的缘故吗?

山田五郎:一般人都会这么想的吧。不过,至少在欧洲古典美术史上,绘画方面公认的第一牛人其实是拉斐尔;雕塑方面公认的第一牛人是米开朗基罗;拉斐尔是西方古典绘画的代名词,即使现在,学西方油画的人也都得从拉斐尔学起。这时真没达·芬奇什么事。

01 达·芬奇的作品少到离谱

淳子:在日本,达·芬奇的名气似乎比拉斐尔大,欧美那边也是这样的吗?

五郎:一般来说,在欧美,达·芬奇名气更大,但要说到“谁是西方古典绘画大师”,大家第一个想到的都是拉斐尔。不过,拉斐尔本人对达·芬奇相当崇拜,甚至忍不住山寨了一幅《蒙娜丽莎》向偶像致敬。不过,既然觉得达·芬奇名气最大,那你知道他的哪些作品吗?

淳子:《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其他我也想不出来了……

五郎:是吧?他的作品少到离谱。要是继续举例,我觉得《岩间圣母》也可以加上,差不多就是这些了。

淳子:没想到达·芬奇的作品那么少……话说,难道拉斐尔留下的作品很多吗?

五郎:嗯。但三人中拉斐尔最早去世,年仅 37 岁。

淳子:真是英年早逝啊。

五郎:但拉斐尔的女人缘相当不错呢。

淳子:啊,他是标准的帅哥!

五郎:据说拉斐尔是因为纵欲过度才染病离世的。

再说米开朗基罗,老人家活到 88 岁,在当时可是罕见的长寿。而达·芬奇活到 67 岁,在当时已经算是相当长寿了。但他的作品比最早去世的拉斐尔少得多。

拉斐尔因为画了很多圣母子像,被称为“圣母子像画家”。比如这幅《大公爵的圣母》,被美第奇家族的公爵一直带在身边。

淳子:基督教题材的画。

五郎:对那时的业界精英来说,最高格调的绘画题材莫过于宗教画和历史画。如果驾驭不了这两种题材,就没资格称为高手。

淳子:是要接到邀约才能画吗?

五郎:近代以前的绘画基本都是接受邀约后再画。拉斐尔经常接到大型绘画的邀约,可见他的口碑之好。梵蒂冈就有以他的大型作品装点四周的“拉斐尔展厅”,下面这幅名画《雅典学院》就在其中。

雅典学院

淳子:这幅画,我在《BRUTUS》美术特辑上看到过。我记得上面说这幅画用了透视法。

五郎:对,透视法。拉斐尔所代表的西方古典绘画的最大特点之一,就是“透视法”。这种画法有一个消失点,因为近大远小的感觉,所以产生了纵深感。而文艺复兴时期另一种西方古典绘画的特征性技法,是能够以色彩浓淡的渐进体现立体感的“明暗法”。

淳子:“明暗法”也是拉斐尔想出来的吗?

五郎:应该说,是达·芬奇使这种绘画技法臻于完善。不论是“透视法”还是“明暗法”,都是众多画家在不断摸索中发展而出的技法,两种技法的集大成者——达·芬奇将其上升到理论的高度,然后在拉斐尔手中得以实践。

淳子:也就是说,拉斐尔成了学习西画时的典范,是因为他在绘画中大量使用了这两种技法。

02 社交达人拉斐尔

五郎:顺便考考你,刚才那幅《雅典学院》里其实有文艺复兴三杰,你看出来了吗?

淳子:欸,不是吧!在哪儿?

五郎:正中间的这两个人,分别是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

淳子: 哦,都是哲学家。

五郎:哲学方面,文艺复兴时期,柏拉图最受推崇,中世纪时则是亚里士多德。在这幅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品中,扮演哲学“第一人”——柏拉图的,你猜是谁?不妨联想一下之前出现的几幅肖像画……没错,是达·芬奇。

淳子:啊,还真是这样!

五郎:达·芬奇成了扮演柏拉图的模特,按照这个逻辑,那么米开朗基罗扮演的是亚里士多德……但再一细看发现不对,他在那里——做托腮沉思状的那位。

淳子:这人是谁?

五郎:是一位叫赫拉克利特的哲学家,孤独厌世。扮演这个蔑视众生、高贵冷艳的哲学家的,就是米开朗基罗。

淳子:果然很符合角色。

五郎:拉斐尔嘛,其实在这幅画的右边。拉斐尔让偶像达·芬奇担纲压轴角色,自己低调出演古希腊画家阿佩莱斯,藏在人堆里。真是用心良苦。

淳子:拉斐尔这么做是不是出于好玩?就跟希区柯克喜欢在自己拍的电影里跑跑龙套一个道理?

五郎:没错!电影中的友情客串。

淳子:拉斐尔真是个有趣的人。

五郎:是啊。话说回来,拉斐尔 37 岁就英年早逝,却留下了这么多画作,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拉斐尔是个出色的商人相当有生意头脑。他善于经营,在自己的工作室里雇了大量学徒,将手头的庞大项目交给他们去做。

淳子:这些项目都是学徒完成的?

五郎:但收尾是由拉斐尔本人来做。

淳子:难怪能大量生产啊。

五郎:说起经营手腕,那可跟画家安身立命的画技不是一回事。拉斐尔在这两方面都很擅长,他培养出一大批学徒。在这一点上,他可以说是职业画家的典范。

淳子:也就是说,他很擅长与人打交道。

五郎:没错,拉斐尔交际能力很强。所以才能接订单接到手软。话说回来,文艺复兴三杰中的另外两位,在这方面算是比较差了。

淳子:你是说达·芬奇和米开朗基罗?

03 米开朗基罗是个工作狂

五郎:据说米开朗基罗在人情世故方面有点……

淳子:他不擅长交际。从他的肖像画中都能看出一股别扭劲儿。

五郎:但他在梵蒂冈留下了相当多的作品,这证明他确实具备出类拔萃的艺术实力。

淳子:那幅《创世纪》,真够大的啊。

创世纪

五郎:确实大得离谱。这幅画绘制于西斯廷教堂的穹顶上,由 9 幅连续的宗教题材的画组成,各个部分都是一件独立的杰作。其创作情形可以在由查尔顿·赫斯顿扮演米开朗基罗的电影《万世千秋》中看到。实际上,米开朗基罗几乎独力完成了整幅天顶画,长期高仰脖子的艰苦作业,令他的脖子都无法正常弯曲了。

淳子:这幅画有多大?

五郎:长约 36 米,宽约 13 米。

淳子:我的天!他画了多少年?

五郎:4 年。他一个人画了整整 4 年。其实米开朗基罗也不是没有学徒,但他信不过其他人。现实生活中不也有这类人吗,无法信任下属。

那时,久仰米开朗基罗风采的拉斐尔也接了项目在梵蒂冈干活。他跑去“大神”的工作现场想要观摩学习,结果被轰走了——“你是想来偷学老子的技术吧”。米开朗基罗就是这种完全无法信任其他人的类型。从这个意义来看,他也算是相当极品了。

淳子:真够偏执的。

五郎:据说他雕塑时使用的大理石,也是亲自去开采的。总之,米开朗基罗就是这样的性子,凡事都喜欢亲力亲为,不放心交给别人去做。就这样,他还能留下那么多传世杰作,可见他彪悍堪比超人的个人技能。

淳子:应该说,他是个工作狂。《最后的审判》也是这么一点点地画出的巨型壁画。

最后的审判

五郎:可见米开朗基罗有多伟大。他画的人物有个特点——都长着一身腱子肉。

淳子:米开朗基罗很喜欢画肌肉男。

五郎:是的,而且他画的女人也都异常健美。不仔细看的话,很难从一群肌肉发达的人物里分辨出哪个是女人。

淳子:米开朗基罗在雕塑时也喜欢雕肌肉发达的,比如他有名的雕塑作品《大卫》。莫不是他本人有什么特殊癖好……

五郎:这个嘛,在那个时代,男女通吃的主儿不少。不过具体就不清楚了。但有一件事绝对是铁板钉钉的——文艺复兴三杰都没结婚

淳子:啊,全都单身!

04《蒙娜丽莎》好在哪儿?

五郎:再来说说达·芬奇吧。拉斐尔优美典雅,米开朗基罗雄浑壮美,我个人比较喜欢拉斐尔的风格。不过话说回来,拉斐尔优美典雅的风格其实是从达·芬奇那里学来的。

淳子:感觉拉斐尔是在摹仿偶像达·芬奇。

五郎:拉斐尔向米开朗基罗“取经”被拒绝,不过他从达·芬奇那里学到了很多东西。

淳子:米开朗基罗似乎跟谁的关系都不太好。

五郎:达·芬奇的手稿里有篇文章,虽然没指名道姓,但能明显看出写的是米开朗基罗。文章大意是说,将人体画得肌肉鼓胀一点也不艺术,完全可以处理得更有意境一些。达·芬奇画的人体就不会像米开朗基罗那样画得肌肉发达。

下面咱们来聊一聊《蒙娜丽莎》吧,这幅名画究竟好在哪里呢?你喜欢这幅画吗?

蒙娜丽莎

淳子:我也说不上来,总觉得蒙娜丽莎的表情很微妙。

五郎:说到点子上了!这幅画正是好在这个微妙的表情上。这个表情被称作“神秘的微笑”,那笑意若隐若现,你如果从不同角度观看,会得到不同的感受,相当神秘。不是经常有传言嘛,学校美术教室里的《蒙娜丽莎》画像到了晚上会眨眼。

总之这表情十分神秘莫测。而且仔细看的话,画中人的性别也有些难以辨别。艺术史家普遍认为,《蒙娜丽莎》的画中的女主人公就是佛罗伦萨丝绸商人乔孔多的妻子丽莎·格拉迪尼。不过这幅画的艺术成就已经超越了特定人物的肖像画的范畴。

淳子:难道这不是肖像画吗?

五郎:原本是作为肖像画开始画的,但乔孔多夫人却没能买走这幅画。达·芬奇有生之年都将这幅画带在身边,没事画两笔,最后成了一幅全新的作品。

淳子:是这样啊。随身携带,一点点地修改、完善……

五郎:最后,“神秘的微笑”就诞生了。而且,《蒙娜丽莎》成为名画的另一个理由,其实也在这个“神秘的微笑”里。咱们把蒙娜丽莎的面部表情稍微放大来看一下。

看,无论放大多少倍,色块的线条和边界都朦朦胧胧的。也就是说在明暗交界处,几乎看不到明显的交界线。

淳子:啊,果真是这样。达·芬奇画技棒棒哒。

五郎:即使是阴影部分,也看不出眼皮的边线在哪儿。也就是说没有轮廓线。

淳子:简直像照片一样。

五郎: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已经超越了照片。这种绘画技法叫“晕涂法”,是油画颜料出现后确立的技法。

淳子:在那之前还没有油画颜料吗?

五郎:有倒是有,但是没用在绘画方面。至于绘画方面所说的丹培拉,是一种利用预制的乳液作为颜料结合剂作画的技法。这种黏稠、浑浊的乳液大多使用蛋黄或者全蛋为乳化剂,或者加入适量的油和醋。用它调和颜料作画,不但干得快,而且表面还会有蛋壳般的柔润光泽。

淳子:用像蛋黄酱一样的东西画画?

五郎:嗯。使用丹培拉这种技巧能够保持色彩的最大鲜艳度。相比“蛋黄酱”,用油调和颜料能得到更薄的效果,这就是油画颜料。用油画颜料不仅能涂得极薄,干透后还可以反复覆盖和修改。将这种优点发挥得淋漓尽致的技法,就是晕涂法。

将晕涂法运用得淋漓尽致的画家就是达·芬奇。而《蒙娜丽莎》就是他使用这种技法创作的巅峰之作。蒙娜丽莎的微笑,正是将晕涂法发挥到极致所诞生的奇迹。

淳子:反复涂改……

五郎:根据科学调查的结果显示,《蒙娜丽莎》至少涂了 20 层颜色。每涂完一层,油画颜料就需要时间干透,因此达·芬奇一直随身带着这幅画,一有空就再上一层色。

淳子:这种反复涂改已经成了爱好了吧。

正因为做到这种程度,所以才能够将晕涂法发挥到极致呀。《蒙娜丽莎》成为名画的理由之一——神秘的微笑,你现在明白了吧?

淳子:原来不是单单因为画得好才有名,而是有这样的一层原因啊。

五郎:另外,这幅画在日本这么有名,或许还有一个重要原因——这幅画不是宗教画。

淳子:那时,宗教画以外的作品是不是很罕见?

五郎:肖像画在那时也很风靡,不过论格调远不及宗教画和历史画。正因为《蒙娜丽莎》是一幅没有宗教色彩的肖像画,才使得基督教文化圈以外的人能够没有抵触地接受。不管怎样,《蒙娜丽莎》成为超级名画的原因主要在于其在美术史上的意义,跟人们的喜好关系不大。

淳子:确实,没怎么见过说自己很喜欢《蒙娜丽莎》的人。

五郎:其实,名画未必有名。《蒙娜丽莎》之所以这么有名,或许跟达·芬奇留下的作品少得离谱不无关系。

淳子:物以稀为贵。

五郎:是的。还有一点也很重要,达·芬奇完成的作品虽然不多,却留下了大批未经整理的书稿,里面有各种诡丽伟大的奇思妙想。岩波文库曾出过一本叫《达·芬奇手记》的书,里面有大量笔记和素描。这些手稿也相当关键。

淳子:里面不但有画,还有直升机什么的各种各样的草图。

达·芬奇手稿中的螺旋桨飞行器(直升机的原型)

五郎:那个可飞不起来。虽然达·芬奇被称为全能天才,但他那些脑洞大开的发明基本都是没法实现的东西。不过他把这些都记录了下来,留着让后人大开眼界。这告诉我们一个道理:脑子里灵光一现时不妨写下来或者画下来。

淳子:即使是零碎、不完整的想法,好歹也先记下来。

五郎:达·芬奇还有一点需要我们学习的——得有一件成名之作。

没有那么一件压轴之作可不行。不过,要是一炮而红了,可不能一个劲地发表作品。给公众的冲击力可能一次比一次淡,最后很可能适得其反,之前的名气也一下子垮了。灵光一现时,把构思记下来最稳妥,用不着去完成。

笔记的话,无论怎么讨论都可以,若是以后有谁实现了这个构想,还能说一句“这点子是我先想到的”。

不过话说回来,有海量构想和草图,完成的作品却少得可怜,这是因为达·芬奇明明是个完美主义者,却总是三分钟热度。

正因为追求完美而在制作上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在这期间他对其他事物产生兴趣,因此对眼下的工作兴味索然。就连《蒙娜丽莎》,据说其实也是“半成品”。这幅画能达到现在我们看到的完成度,是因为放在手头上一直卖不掉,以及这幅画的大小便于携带,所以他来了兴致时就画上两笔。

淳子:原来是这样。《蒙娜丽莎》是因为卖不掉才成为名画的啊。

05 结论:最想成为谁?

淳子:达·芬奇绝对是天才型人物,可惜订单完成率太低。

五郎:这个致命的缺点,在现在看来,反而正是达·芬奇的可贵之处——人们觉得他有艺术家气质。

淳子:有人评价达·芬奇“不按规矩办事”。

五郎:好羡慕他的特立独行。

淳子:跟小田切让的风格比较像。

五郎:坚决不上在黄金时段播放的电视剧。

淳子:最近他貌似因为太出格,被晾了起来。

日本影星 小田切让

五郎:在当时,达·芬奇也在某种意义上被晾了起来。不过,这也是他强烈的艺术家风格使然。即使有人尖锐指出“听说你还没在梵蒂冈画过画?”,他也能反驳“在那种地方画不出喜欢的作品”。从棘手程度而言,达·芬奇是当之无愧的第一

淳子:或许是吧。比起米开朗基罗呢?

五郎:米开朗基罗不管怎么样,都会按时交货。

淳子:他是一个实干派。

五郎:“工作狂”米开朗基罗完成了惊人的工作量,做起雕塑更是手到擒来。不过,站在达·芬奇那样的艺术角度来看,可能会觉得“那家伙就知道画肌肉,在雕塑方面有两把刷子,但要仰着脖子在天花板上画画,画到脖子都僵了,真可怜”。即使是把分工体制的大工作室打理得井井有条的拉斐尔,或许也暗自羡慕达·芬奇对艺术的执着,叹一句“能做自己真好”吧。

淳子:达·芬奇做了拉斐尔想做而不能做的事情。

五郎:或许拉斐尔在想,“我又要画圣母像了。要是能偶尔像达·芬奇那样,做些新的尝试该多好”。

淳子:哈哈,又有人来买圣母像,只能干活。

五郎:嗯,文艺复兴三杰过着三种截然不同的人生。如果是你,你更向往哪一种?

淳子:应该是拉斐尔那样的生活吧。

五郎:我猜也是,一般人都会这么选。

淳子:达·芬奇这样的人,远远地欣赏一下就好,找他干活还是算了。

五郎:这种时候为什么没人选米开朗基罗?

淳子:他看起来很孤独。

五郎:其实说起来,文艺复兴三杰里最敬业的就是米开朗基罗了。这个人的敬业程度简直让人感动到落泪。

淳子:但他的性格似乎不怎么好。而且他的外表也看着不讨喜。

五郎:看看米开朗基罗的自画像,你会发现他其实有些忧郁。

淳子:拉斐尔不忧郁吧?

五郎:作为一个人见人爱、风靡万千贵妇的超级巨星,拉斐尔的一生相当顺遂,只可惜英年早逝。

淳子:都是人见人爱惹的祸。

五郎:拉斐尔不光跟面包师的女儿打得火热,还有一位家世显赫的未婚妻——罗马教廷一位红衣主教的侄女。他要是活得久,应该会成为罗马最具代表性的艺术巨匠之一,为后世留下更多的不朽之作。

淳子:这就是天妒英才吧。

五郎:我还是想像达·芬奇那样率性而活。虽然无比神往,但没法做到。比如《最后的晚餐》,达·芬奇面对这项工作量空前的大订单,却敢于将丹培拉技法史无前例地用在壁画上,实在是内心强大。

最后的晚餐

淳子:勇气可嘉。

五郎:是啊,勇气可嘉。结果壁画真的出现剥落,他还是不气馁,继续挑战。若是换个对名誉、体面什么的在意的人,绝不会这么做。

淳子:达·芬奇总是这么自信心爆棚。

五郎:其实他也有不那么自信的时候呢。达·芬奇的偶像是上个世纪的莱昂·巴蒂斯塔·阿尔伯蒂。阿尔伯蒂不但精通绘画、雕塑、建筑,就连钟表设计也玩转自如,是个全能型天才。不仅如此,他家世好,受过高等教育。而达·芬奇的家境一般,也没上过学,所以他不会拉丁文。或许这一点正是令达·芬奇感到自卑的地方,他觉得自己没文化。

莱昂·巴蒂斯塔·阿尔伯蒂

淳子:他想成为偶像阿尔伯蒂那样的人?

五郎:嗯,我也觉得达·芬奇希望成为偶像阿尔伯蒂那样“高大上”的全能天才。不过遗憾的是,备受达·芬奇推崇的阿尔伯蒂,现如今知道他的人反而不多。而达·芬奇的情况正好相反:不但在热门的绘画领域留下了《蒙娜丽莎》这么一幅能被全世界不同文化圈的人普遍接受的代表作,而且在手稿和素描里记录的发明也大都是一些诸如直升机、机关枪这样通俗易懂又吸引眼球的物品。

淳子:或许达·芬奇只是出于个人爱好。

五郎:我的想法是,正因为达·芬奇没接受过高等教育而心存自卑,所以他的作品都比较简明易懂。

淳子:果然还是达·芬奇的话题性最强。

五郎:相比之下,米开朗基罗挺可怜,像超人一样留下那么惊人的业绩,人气却不及达·芬奇。至于拉斐尔他是英年早逝的人生赢家。

本文节选自

《美术馆里聊怪咖》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