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小区先对暗号?历史上真实的接头暗号都什么样?

进小区先对暗号?历史上真实的接头暗号都什么样?

近期,为了抵御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传播,最大程度降低不必要的人口流动,有些小区在入口处都会有保卫人员“盘问”出入口令,而且这些口令每几天就会一换。

而在接收快递时,人们也会尽量避免近距离接触,收件人与快递员也产生如下对话: “货到了? ”“老地方小区东门。 ”“我看见你了,放下东西,你走吧。 ”

网友们称,如今进出家门和拿快递都要接头暗号,真像以前的特务接头。

话说回来,接头暗号真的像影视剧里一样神秘莫测吗? 接头暗号这样的密语又是怎么发展起来的?

古代接头暗号:暗语和源流

接头暗号,就是彼此间用声音、动作等特殊方式约定的联系时的暗号,用来识别、确认自己人,进而展开下一步的行动。 接头暗号的历史由来已久,其产生与军事活动密切相关,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

《左传·宣公十二年》记载了一件事,楚国大夫申叔展与萧国大夫还无社有旧交,前597年(鲁宣公十二年)冬,楚伐萧,围困萧国城池萧邑,两军对垒。 申舒展知道萧国无力抵抗,城破后还无社无处躲藏,于是在两军阵前唤还无社出来。

申舒展问道: “有麦麹吗? ”还无社答没有。

申舒展再问: “有山鞠穷吗? ”还无社仍答没有。

由于两种作物都是御寒之物,申舒展进一步再问: “那如果受凉得病怎么办? ”还无社明白了,回答“那只能从井里救人了。 ”

申舒展见还无社听懂了暗语,很欣喜,回应道: “在井上盖些茅草就行。 ”

第二天,萧邑城破,申舒展找到一口盖着茅草的枯井,呼唤还无社,后者应声而出。

《左传》

申舒展与还无社的接头暗号更像是一种暗语,在环境受限的情况下传递信息,将所想表达的内容了换一种说法,冬天询问对方是否有御寒之物,其实是问是否有自保的方法,而看对方未解,申舒展进而再问如果这些都没有,受凉可怎么办,而这时还无社明白御寒就是自救,约定了“盖着茅草的井”作为加密内容,最终获救。

加密的暗语自春秋开始,广受军队青睐,为了防止细作对军营进行刺探,军队驻扎后也采用口令的形式,由哨兵确认军队中的己方士兵,因此口令是极为机密的,也正是因此,口令经常更换,鲜有记载。

除了军事行动以外,接头暗号也应用于民间。 分布广泛的秘密结社、商帮团体、地域性的社会集团出于维护自身行业利益发展出了成熟的行业密语,也被称为行话、切口、黑话,形成特殊的语言符号,而本团体的人为了寻求保护或寻找同行,在见面时会使用行业内的接头暗号。 暗语随着商业的繁荣而迅速发展,其发源于先秦,发达于唐宋,盛行于明清,最终形成了庞大而复杂的语言体系,而接头暗号,正是这个语言体系对外最初的表现。

江湖接头暗号:春典与调侃儿

接头暗号为代表的暗语体系发展到近代,被称为“春典”。

春典,又称唇典,是走江湖的人不轻易外传的暗语。 春典体系庞大,不下万言,其词汇涵盖生活、情感、生意、思想等各个方面,只有拜师才能传授,不知春典,寸步难行,也正因此,有“宁给一锭金,不传一句春”之说。 春典中,走叫“窍”、跑叫“扯活”、喝酒叫“抿山”、笔叫“戳子”、裤子叫“登空子”、大褂儿叫“通天洒”......春典包罗万象,地域与行业不同,词语会有出入,但普遍都能明白。 如果歹人用春典作恶,将会极为隐秘,两个人贩子用春典接头后,可以说着春典当着被害人的面把价钱谈好卖掉。 但一般来说,春典更多的是江湖人保护利益和生命的接头暗号。

纪录片《100年的笑声》中,马志明先生使用了春典,“翅子”或“震翅”用来称呼官员,因以前的官员乌纱帽有翅子

江湖人见面,为探求对方是否也是江湖中人,要与对方接头,使用春典中的词句与对方套话,称之为“调(diào)侃儿”,对方使用春典回答,便是接上了头,做事就会顺利。

“调侃儿”的第一句,经常是互道辛苦,因此有“见面道辛苦,必定是江湖”的俗语。 据孙福海记述,马三立到济南演出,要和变戏法的艺人借地方,用春典与其“调侃儿”。 马三立与戏法艺人互道辛苦,确定了对方是江湖中人,接上了头,便用春典交谈:

“我们哥俩从天津过来,是团春(说相声的)的,这几天念啃(吃不上饭),您能否赏个穴(借个地方)? ”

对方马上明白,不仅借给马三立一块儿地方,还帮助其招徕观众,一时观者如堵。 散场后,戏法艺人没走,称赞马三立“活儿使得不错,尖局(表演的好)。 ”

马三立回应,“谢谢您,您让的地方好,粘子(观众)也好。 ”

解放前的北京天桥,鱼龙混杂,江湖中人的聚集之地,也是春典暗号秘密流用的地方

使用春典作为接头暗号和暗语,不仅可以获利,也能自保。 说书艺人在表演时,看到台下有小偷扒窃听众钱包,如果管,场子就会乱,小偷也会记恨艺人; 不管,观众散场时发现失窃,也会乱作一团,书场无法收钱。 因此,说书艺人会在表演中与小偷“接头”,暗号就是在说书的适当时机加入春典——

“荣点(小偷),让杵门子! (别挡着我挣钱!) ”

春典中,小偷称为“老荣”或“荣点”,挣不到钱称为“治不了杵”,台下的小偷若有师门,懂得春典,便接上了台上艺人的“暗号”,会停手作罢。 说书人既保护了自己不受小偷伤害,又能保住观众的钱财不受损失。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社会不再黑暗,江湖人也可以安定下来,不用把春典作为自保的手段了,师徒之间也尽量不再传授春典,加上诸如拉洋片、卖药糖这些行业的消亡,春典的语言体系也逐渐萎缩,但还是有大量春典流入社会,像“走穴”这句春典,就成为百姓口中的一般词汇。

特工接头暗号:朴实而正常

江湖中使用春典作为接头暗号,但更多的接头暗号则出现在特工接头之间。 现在人们一想到接头暗号,往往是谍战剧中的场景,一个人紧张的原地等待,另一个人眼看别处却缓缓走近,说出不明所以却看似正常的接头暗号,另一个人用相似的内容进行回应,来往几个回合,确定了身份,两个人要么交换情报,要么移步别处,特工接头的场景让观众看得紧张刺激。

但真实的特工接头真的是如此吗? 我们来看一段真实的特工街头对话——

“老田没来吗?” 

“常来。” 

“他还卖菜吗?” 

“对啦!”

 “您领我去看看他?”

 “有事吗?”

 “请他看电影!” 

“好吧。”

人们看到上述对话,一定以为是路上两个老友在随意地拉家常,其实,这几句朴实而正常的对答大有来历。 这是1948年国民党保密局北平站设计的北平潜伏特务接头暗号,这份文件标注为《交通员联络办法》。

接头的两位国民党特务,一个是保密局的局派员尹雨辰,用谐音化名田雨春; 另一个名叫王世明,住在北平东四隆福寺大街118号。 文件标注两人一见面,先要“互道名字,以左手拉左手”。 随后由尹先提问,再由王回答,一问一答四次,确定无误后,接头才算成功。

1948年国民党保密局《交通员联络办法》档案文件,现藏于台北“国史馆”

这套接头暗号的设计者,是时任国民党保密局北平站站长的王蒲臣。 国民党败逃中国台湾多年后,王蒲臣将包括这份文件在内的454页秘密文件交给了自己的“老东家”国民党军事情报局。 可以看出,真实历史中特工的接头暗号非常朴实,没有诗意的暗号,没有奇怪的动作,正常的如同叙旧。 这也是特工接头暗号的性质所决定的。

特工使用接头暗号,最怕的是引起周围人的注意,被盘问乃至逮捕,接头暴露的原因通常是细节的忽略。 然而隐蔽战线名将陈赓曾经在一位同志被盘问的情况下与其接头成功,并将其安全带走。

1927年,大革命失败,上海陷入白色恐怖,潜伏在上海的共产党员工作面临极大危险。 陈赓当时已从苏联情报工作部门学成归来,负伤在上海养病,周恩来反复斟酌后,决定由陈赓坐镇上海中央特科情报科。 1928年,陈赓临危受命,负责联络、安插潜伏人员并搜集情报。 陈赓化名王庸,广泛结交三教九流,甚至可以任意出入租界工部局巡捕房,为工作带来极大便利。

大革命失败后,陈赓在上海中央特科从事隐蔽战线工作,1955年授予大将军衔

1928年5月一个夜晚,陈赓路过地下党秘密联络点夏令配克大戏院(今上海新华电影院)。

上海法租界夏令配克大戏院(今上海新华电影院)

他看到警探拦住一个人仔细盘问,这个人就是后来的东北抗日联军缔造者之一的周保中。 周保中证件齐全,却因为浓重的云南乡音被盘问的有些紧张,引起警探怀疑。 陈赓不认识周保中,但知道今日戏院有人接头,大胆地使用接头暗号试探周保中:

“喂,张警长,今天的戏真叫座,明天还来看戏吗? ”

周保中听出这是当天另一方回答时用的暗语,马上开始思考如何应对警探盘问,同时还能回应陈赓的接头暗号。 周保中灵机一动,回答说:

“不! 我要到上海大世界去! ”

先将接头暗号说出来。 为了不让警探生疑,周保中马上接话:

“我是云南人,来上海卖艺求生......”

然后佯装有飞虫如嘴,“噗噗噗”地吐口水,巧妙地将接头暗号中的“不”字强调,接着很自然的应对警探:

“我是来卖艺的,也就是变魔术的,先生要不相信,明天我到大世界去,露两手给各位看看......”

周保中特意将“到大世界去”说得极为响亮,同时手上变了个漂亮的魔术戏法。 中央特科经常对情报人员进行魔术培训用来进行掩护,陈赓更加肯定了周保中的身份,快步上前解围:

“啊! 这位大哥技艺超群,我舍下有一小侄酷爱这技艺,如若不嫌弃,明天登门赐教。 ”

警探认识陈赓,便将这位“戏法艺人”放走了。

陈赓在接头人被盘问的情况下肯定了他的身份,在敌人眼皮底下对上了接头暗号,并成功带领其逃脱,中央特科在上海工作的成功可见一斑。

影视接头暗号:考究与夸张

影视剧中的接头暗号是突显编剧才华的重要内容,不论中外,特工对答接头暗号的部分永远扣人心弦。 有些优秀谍战剧接头暗号的设计考究,充分考虑了接头环境、时代背景、人物个性,也有些接头暗号过于浪漫,对应简单,难以保证接头的顺利。

谍战剧中,接头暗号一般都在茶馆、饭庄这样便于交谈的地点,因此接头暗号设计要依据环境制定。 电视剧《亮剑》中,独立团团长李云龙和警卫员魏大勇在县城街边小摊中接头,暗号也和吃饭相关。

“老总,要醋吗?”

 “要,不吃醋那还叫老西么。 ” 

“那您是要米醋还是熏醋?”

 “我只认老陈醋。”

这套接头暗号的设计贴合了环境,而接头人员的第一句回答很可能会普遍出现,因此设计了询问醋的种类,一个二选一的提问,却得出了第三种答案,这就会出乎一般人的思维逻辑,使得暗号具有唯一性。

《亮剑》中,魏大勇与地下党接头

经典谍战剧《潜伏》贡献了大量经典台词,其中也有多个接头暗号。 余则成的第二个联络站设在书店中,因此与接头人罗老板的暗号以书做文章:

“有汇文版的朱子家训吗?”

 “有,不过不是单刊,是和增广贤文合本的。” 

“民国版的,还是清版的?”

 “都有,您要哪版?”

电视剧《潜伏》中的余则成

接头暗号的设计还要具有唯一性,如果暗号设计过于平常,是人就会,很可能会导致接头失败。 经典谍战电影《黑三角》是很多人的童年噩梦,敌特凌厉的眼神吓哭了不知多少小朋友,电影放映后,人们看卖冰棍的都像敌特。 电影中敌特的接头暗号是“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这句广为人知的唐诗如果是个古诗文爱好者一定能答对,暗号在设计上过于普遍而诗意,难以保证接头的成功率。

1977年电影《黑三角》截图

根据曲波小说《林海雪原》改编的电影戏剧层出不穷,杨子荣深入敌穴与座山雕的大段土匪黑话还遗留有春典半文半白的痕迹,“天王盖地虎”“宝塔镇河妖”火遍全国。 大段的接头暗号中还要有特殊的土匪暗号手势进行配合,土匪又要考验杨子荣的随机应变能力,使得接头暗号深入人心。

电影《智取威虎山》中杨子荣回应座山雕的接头暗号

南斯拉夫电影《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中的接头暗号浪漫与严谨并存。

“空气在颤抖,仿佛天空在燃烧。”

 “是啊,暴风雨就要来了!”

这句接头暗号非常诗意,很难说不引起旁人注意,然而在电影中,它确实预兆着一场大规模的行动在萨拉热窝酝酿。 另一段接头暗号更切合实际:

“我要放大一张我表妹的照片。” 

“有底片吗?”

接头地点在照相馆,符合场景也不失浪漫。

1972年电影《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剧照

当然,除了严肃题材外,喜剧题材的谍战故事片会将接头暗号设计为引人发笑的桥段。 法国二战电影《虎口脱险》中,为了与空军飞行员接头,几个法国百姓误打误撞进入土耳其浴室,逢人便唱接头暗号的歌曲《鸳鸯茶》,如此危险的接头加上演员夸张的表演,使得“鸳鸯茶,鸳鸯体,你爱我,我爱你”成为传唱度最高的接头暗号。

1966年的电影《虎口脱险》中接头场景

经典的接头暗号成为影视剧代名词,人们甚至会忘记电影的名字和情节,但不会忘记接头暗号。

“你是谁?”

 “我是我!”

“押着腕儿?”

“觅着火!”

......

接头暗号的简短有趣,使得它们在一代又一代的人心头上回响。

生活接头暗号:亚文化解构

生活中,接头暗号又有了新的用处,成为识别特定文化圈子内的重要标准,尤其是亚文化圈子中,接头暗号被解构,赋予新的含义,成员间以接头暗号玩梗。

其中有想抄作业又不敢明说的学生间的暗语——

“货带了吗?” 

“大哥,最近风声紧......”

玩哔哩哔哩鬼畜圈的朋友对此也不会陌生——

“来者可是......”

 “诸葛孔明!”

还有学霸的暗号标签——

“奇变偶不变”

 “符号看象限”

渐渐地,接头暗号取材逐渐宽泛,经典小品台词,热血动漫独白,乃至一些洗脑广告都成为了接头暗号。

看到这个广告,想必许多人能脱口而出经典广告词演变的接头暗号

特定的暗号也成为网络游戏里寻找本国队友的标准。 游戏限制了打字时间,因此,寻人暗号必须简洁,经典的接头暗号在电脑屏幕中被重构,在不使用中文、不引起外国网友注意的情况下,对出暗号成为了“是否是国人的标准”。

注意拼音“天王盖地虎”“宝塔镇河妖”“自己人!”

接头暗号诞生于战争年代,在影视作品中为人熟知,如今,全国人民面对疫情,接头暗号再次使用起来。 当然,这一次,我们没有亲临隐蔽战线,但也身处在没有硝烟的战场,希望我们离放弃使用接头暗号的日子越来越近! 参考文献: 连阔如《江湖丛谈》 孙福海《逗你没商量》 徐有威《尘封38年的保密局接头暗号》 刘育刚《陈赓在隐蔽战线上的传奇经历》 曹国平《新中国成立前后的北京镇反纪实》 黄勇军《简论川渝袍哥的分布、切口及帮纪》

编辑:临溪 图片来自网络

知识 | 思想 凤 凰 读 书 文学 | 趣味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