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大年 垒旺火:“旺火习俗”是怎样形成的

过大年 垒旺火:“旺火习俗”是怎样形成的

旺火习俗历史悠久,最早的史料见于南北朝。但历史上有几个阶段战乱不断,社会不安,政治不稳。每次改朝换代都会改律力、易正朔、重立岁首,在这样的背景下很难形成统一的岁时节庆习俗。自汉武帝起,社会安定,国家统一,已经形成了一个政治统一,经济、文化逐渐定型的局面。旺火作为岁时节日中的一项民俗活动,它的发展与演变当然也离不开这种稳定的局面。

旺火到现在之所以会越燃越旺,那是一个传统文化沉淀的过程,每个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都在起着重要作用,这里小编和大家谈谈旺火习俗定型的过程。

一、当时统治者的支持与提倡

统治者是每个朝代权力的集大成者,是当时人们的思想和意志的掌控者,统治者若是对一项习俗活动采取提倡的态度,那会极大地促进和推动其发展。旺火便是当时统治者支持和提倡的一项民俗活动。

在历史文献中可查证:《后汉书·礼仪志》中载:"元旦,育官受赐宴繪大作乐。"刘昭注释时引用蔡质《汉仪》云:"正月旦,天子幸德阳殿,临軒,公卿大夫百官各陪朝贺。蛮、胡、晃朝贡毕,皆陛觐,庭燎。"庭燎就是旺火的原型。

《隋书·礼仪志四》云:"梁元会之礼,未明,庭燎设,文物充庭。"这是古代有关统治者对旺火习俗态度的记载。

到了现代,各个地方的政府对旺火仍是赞成和支持的态度,这一点从每年正月十五闹元宵就足以证明。每年元宵节的时候,在小编的家乡忻州市,城中都会垒好多个大型的旺火,比村里自己家的要高大雄伟好多。到了晚上八九点的时候,全城的旺火会一起点燃,周围成百上千的人便会涌来,一起闹元宵,转旺火,场面盛大隆重。

二、民众的心理认同与积极参与

认同心理是个体对组织目标的认同从而产生的一种屯、理状态。这一也理状态可产生肯定性的情感,成为客观目标的驱动为。

在历史的初期,首先是自然力量获得了送样的反映,而在进一步的发展中,在不同的民族那里又经历了极为不同和极为复杂的人格化。

在原始社会,人类的宗教信仰大都表现为对自然的崇拜,正如火崇拜与太阳崇拜,旺火虽是火崇拜和太阳崇拜的遗俗,但在旺火的整个习俗中除了祭拜天地诸神外,还有对自己祖先神的祭祀,这是宗教信仰的一个飞跃,表明人类已经从对大自然的无限崇敬提升到对人类自身的崇拜,也是人类在和大自然斗争过程中角色的转化,是人的主导性的体现。

中国是较早进入农耕社会的国家,农业文明的发展使得生产力水平提高,带动了社会的进步,人们由简单的、被动的向自然索取变成积极的、主动的按照自己的意志和需求获取,人在生产活动过程中的主导地位逐渐显现出来。

人类这时增加了新的崇拜者,那就是对祖先神的崇拜。对祖先的崇拜最常用的方式就是祭拜、悼念,以加强血缘关系求的保护。后来随着道教在民间的传播,灵魂不死和阴间世界观念的发展,人们认为自己的祖先是明事理有知觉的,是能够感知到世间的一切的。所以人们开始对死者悼念,不仅仅是为表示对故人的怀念,更是为了满足死者灵魂在阴间生活的各种需要。

旺火习俗延续至今,更是加入了这种对祖先崇拜的因素,他们借助旺火寄托自己已去的先祖和对亲人的怀念及崇敬之情,并祈求祖先保佑自己和家人平安健康。

旺火在晋北地区,不仅是一项简单的民俗活动,它更是一个文化符号,是塞外古城的文化象征,是晋北人们共同认同的地方特色。所以,每年除夕,家家户户最热闹的事莫过于大家一起垒旺火,从选炭、裁炭、垒彻到焰底火,都是人们对喜悦和幸福最真切的论释。

三、外部因素的影响

外部因素主要从两方面来介绍,一个是民间传说加入神话的因素,另一个是宗教的传入。

旺火习俗的溯源是古时火崇拜与太阳崇拜的遗俗,在万物有灵论出现后,初民的世界观也发生了变化,原始人进入了神话思维的阶段。原始自然崇拜的因素减弱,逐渐加入了神话因素;其中有一则是与神鸟有关:

相传很久以前,人间有很多凶猛的怪兽出没,只要碰上这些怪兽,不管是人还是牲畜那都是它的腹中之物,人们都非常害怕。有一天,有一只神鸟迷了路,降落到人间,被当地的人看到了,还以为是怪兽,就把神鸟给射杀了。玉帝知道后,勃然大怒,以为人间的人类连神鸟都敢杀不知天高地厚,于是下令天兵天将在正月十五的时候将那个村里的所有人都点火焚烧。玉帝的女儿心地善良,当她知道这个消息后,就悄悄来到人间将这件事告诉了当地的人们。人们非常害怕,不知如何是好,这时玉帝女儿想出了一个办法,他让人们在正月十五这天,将家里的秸秆、柴草都堆在一起,用火点燃,再挂上灯笼,这样地上红红火火的一片或许就能骗过玉帝。果然人们这样做了,玉帝也信以为真。以后每年正月十五,人们便会烧柴火,挂灯笼,以示感谢和庆祝。

关于旺火习俗的传说在演变中逐渐加入了神的形象,神话传说是关于人们实际上信仰的神或神性人物的叙述。旺火便是人们对神仙信仰的一种表达方式成为仪式。

综合这些关于旺火传说有一个相同的程式,就是玉帝无故迁怒百姓——好心神通风报信——百姓得救——举行火仪式纪念。这就是母题,不管有多少传说,在相传的过程中总会有所改变,但母题是不变的,这也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与上天抗争、与大自然抗争的决心和智慧。

再一个外部因素的影响就是宗教,确切点主要是受道教、佛教的影响。

从有关旺火记载的历史文献中,可以发现,旺火多在上元节点燃,道教曾把正月分成上元(正月十五)、中元(七月十五)、下元(十月十五),合称为"三元"。

汉代时佛教传入中国,汉明帝在洛阳建造了中国第一座佛寺白马寺,这样佛教的象征性建筑"塔"也传入中国。魏普南北朝时期中国佛教逐渐脱离印度佛教独立发展并兴盛起来,各朝代的君王更是笃信尊崇佛教,便大肆建造寺庙,多成塔形,称为塔寺。仅山西五台山中台就有千余座塔,还有闻名古今的应县木塔就足以证明山西塔风之盛。

旺火自传承起就是塔的形状,这不难让人把二者联系起来。

佛教中奉塔被认为是崇佛的最高行为,是最神圣的。还讲究"塔向垂直高度的发展,以塔高象征佛的崇高,美化装饰佛的神圣。"塔的底面是多边形的,而且讲究奇偶。不仅如此,佛教也崇火,释迦牟尼创立佛教的时候,就融入了拜火的内容,所以其死后实行了火葬。

这些都与旺火习俗相似。旺火在垒砌过程中,讲究垒成塔形,而且底座是光滑的多个面,内空,一直向上垒,垒得越高说明日子会越红火。旺火点燃后,人们会围着旺火转圈,一般是正三圈倒三圈,这也与佛教中佛塔显示佛法的方式相同。《大方广佛华严经·净行品》云"见佛塔时,当愿众生,尊如塔,受人天供。右绕于塔,当愿众生,所行无逆,成一切智。绕塔三匝,当愿众生,勤求佛道,心无懈歇"。从叫法上也能看出旺火与宗教的关系,如"塔塔火"与塔寺相应。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