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里的中国年:变革时代的10部华语电影

影像里的中国年:变革时代的10部华语电影

尽管传统不可避免地被新的文化形式改写和替代,但是对于全世界的华人来说,春节的地位依然无可替代。春节既可以作为一年到头的总结,也可以作为万象更新的开始。春节意味着和过去挥手告别,也意味着开始一段新的旅程。

新一年的春运拉开了帷幕,每到这个时候,在世界各地的中国人大多踏上了回家之旅。伴随着中国城市化的进程,中国已经不再是传统的乡土社会,过年回家从一种日常行为变成了对于不同个体具有不同意义的漫漫之旅。

过年还意味着应对各种人际关系,处理复杂的情感问题,重新思考家庭的意义。如果说五四一代,家庭的概念更多是负面的,是对个人的束缚,如今,家庭这个词语则有了更多文化意义上的温馨,它是原子化的个体最为可靠的归宿。

中国人喜欢热闹,对于习惯了现代文明的人来说,春节也许是个热闹得过了头的节日。是节日就少不了人,有人的地方就有是非和故事。有故事就不会逃过导演的捕捉,于是我们看到中国人的春节故事被不同时期的导演以不同形式表现出来,而银幕外的我们则由此看到自己。

这个片单也许远不能囊括所有关于春节的电影,却可以隐约总结出一个变革时代关于春节和中国人的影像小史。

01/ 黄健中《过年》(1991)

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之前,中国已经酝酿着一股在经济领域彻底变革的力量。 黄健中的《过年》以大年初一这一天24小时内一个中国普通的农村基层家庭的各种矛盾为故事中心,以群像的形式塑造了改革时代的各种具有典型性的人物。

人心的变化必然带来人性的撕扯,这一家子的种种爱恨情仇,在亲情和爱情之间的选择折射出的是多元时代的各种选择。 新的经济形式必然要求新的家庭和伦理观念,但是人心的变化总是让人难以捉摸。 当外部世界悄然发生着变化时,有什么是不变的呢?

作为一家之主的爷爷最后端上了人人想要的年夜饭:一盘人民币。这是对金钱至上的讽刺,也是对人心异化的控诉。

可没有人能够留住过去,大家都在往前看,迎接新的一年。 《过年》的结尾颇值得玩味: 老夫妇最终坐上了代表前现代文明的马车驶向了远方,抛下了让人心烦的子女们,走向了不可知的未来。

02/ 夏钢《大撒把》(1992)

1990年代的出国热让一部分中国人红了眼,表现这类题材的电影有不少,由此带来的婚姻情感问题也成为导演们关注的对象。 《大撒把》让两个在机场送别伴侣的男女偶然相识,作为“留守男士/女士”,男女主角似乎成为被抛下的人,这种失落感让他们结成了短暂的同盟。

大年三十的一顿饺子,男人的花言巧语,女人的巧笑倩兮。 这故事本可以发展得香艳无比,但导演没能让两个人的感情走得更远。 徐帆饰演的女主角最终决定远赴加拿大和丈夫团聚,葛优饰演的男主角则面临再一次的心碎。 两个人的温情被定格在春节的几天相处,很难说这种亲人般的彼此照顾会在他们的生命里留下什么。 这段感情该何去何从? 电影以机场送别开始,也以此结尾,徐帆到底应不应该上飞机? 编剧冯小刚给了一个开放式的结局,留下一个悬而未决的道德困境。 毕竟,对于大多数中国人来说,直接表现婚外情的幸福美满是不可接受的。

但是电影之外,中国人的情感观和家庭观的改变却迅速得让人猝不及防。

03/ 高志森《大富之家》(1994)

香港电影的巅峰时代,动辄就喜欢拍一些全明星的贺岁电影,纵然剧情乏善可陈,但是胜在好看热闹,“家有喜事”系列就是其中的代表。

推荐这部《大富之家》大概因为这是很多人童年记忆里地方电视台播放率最高的一部。 四口之家每个人都有戏剧性,各自有各自的烦恼,当然最终一定会在欢乐祥和的气氛里解决一切。 老牌黄飞鸿的表演者关德兴老爷子在结尾处写下了“家和万事兴”的条幅可以被看作是中国人最朴素的家庭观念。 当然,这部电影还有一个亮点,张国荣饰演的角色一开始胡子邋遢,在找到人生挚爱后形象大变,那个镜头至今被“荣迷”津津乐道。 当香港电影的风华渐渐逝去,当电影中的传奇人物老的老,去的去,我们再看这部热闹的喜剧电影似乎可以多一些唏嘘和慨叹。

04/ 贾樟柯《小山回家》(1995)

农民工是春运大军的主力,贾樟柯的这部短片以一个叫小山的民工的回家之旅表达了他对底层中国人生活处境一以贯之的关注。

小山在北京打工,过年前被饭店老板开除,他想找个同乡一起回家,却苦于各人都在自己的生活里挣扎,最终也没找到同伴。除夕日一天天逼近,小山到底回没回家,电影没有给出答案。

镜头跟随着小山展示了偌大的北京城的各色人等,展现了上世纪末的中国中下阶层的生活。经济的快速发展,让人离开自己赖以生存的故土走向大城市讨生活,他们有的人留下,有的人被淘汰,还有的人处在有家不敢回的尴尬中。

电影里那些极具隐喻意义的新闻广播还有流行音乐,都成为贾樟柯后来作者性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暗含着个体和国家的关系如何紧密,具有档案的意义。

值得一提的是,这部电影里贾樟柯亲自出演了一个角色,不经意流露出他的表演天赋。而他对公共空间的兴趣也几乎是从处女作就具有的。这部电影让更多人知道了贾樟柯,也让他结识了后来合作密切的余力为,并获得资金拍摄后来大名鼎鼎的《小武》。

05/ 张元《过年回家》(1999)

对于大部分人来说,过年回家是一件团圆的好事。 对于女主角陶兰来说就未必了。 因为继父的女儿诬陷自己偷了五元钱,多年前她失手将其打死,自己也进了监狱。 17年后,因为自己的良好表现争取来的回家探视将会面临什么? 巨大变化的世界又会接纳自己吗? 在女警的陪伴下,陶兰得到了父母的谅解,她跪了下来向继父承认钱是自己偷的,一家人抱头痛哭……导演的老辣就在于此,人心不是那么容易修复的,女主角承认了不是自己犯下的罪行,历史的痛楚也不会因为表面上的温馨被彻底消弭…… 是什么造成了这个家庭悲剧? 仅仅五块钱就弄得家破人亡? 这似乎不仅仅归罪于命运。 以个人的悲剧折射出整个时代的悲剧,这是导演张元的良苦用心。

06/ 王竞《一年到头》(2008)

对于中国人来说,过年还意味着维护各种人际关系,这是人情社会的一个集中体现。 《一年到头》看似讲过年,其实讲人情。 作为一部极具讽刺意义的喜剧,这部电影难得将不同背景的人以一个事件串联起来,展现了中国社会的结构性问题。

电影说的都是再普通不过的小事,关注的却是中国人的大事。 包工头张国栋希望收到工程尾款,带着女朋友回家过年; 准备迎接国外子女回国过年的白校长为家里的装修弄得焦头烂额; 心内的主任李医生更为内忧外患,不仅受到职业“医闹”的无理取闹,还夹在妻子和年迈双亲之间,不知道该去哪里过年。 一次意外,将这些人串联起来,也将各种社会问题串联起来。 电影看似是个热闹喜剧,为了解决生活危机,主人公们不得不一个个使劲浑身解数,弄出啼笑皆非的笑料,但人生在世的艰难也由此表达,制造了笑中带泪的效果。

07/ 范立欣《归途列车》(2009)

《归途列车》首先创造了中国独立纪录片的国际合拍的范例,其次留给我们一个值得写进历史的关于民工春运路上的真实影像的记录。

这部作品跟随着一个四川的普通民工家庭,将摄影机深入到真实人物的生活中。 张昌华和妻子陈素琴是四川的一对普通农民工夫妇,为了能让家里过上更好的日子,孩子能接受更好的教育,离开一对幼年的子女去广州打工。 他们辛苦的赚钱往家里寄钱,几年才能回去和家人团聚一次过一个年。 但是却将一对子女变成了“留守儿童”,他们和父母的感情生疏且淡漠。 女儿甚至不受劝阻退学南下打工,复制父母的命运。 父亲张昌华对女儿的叛逆无可奈何,母亲陈素琴只能依靠求神拜佛祈求女儿能够懂事。 两代人的隔膜因为春运的回家路被表现得更加集中。 《归途列车》展现了农村的凋敝和家庭的实际上的彻底瓦解。

08/ 叶伟民《人在囧途》(2010年)

以《人在囧途》为代表的“囧途系列”则强调无论如何都要回家这个概念。 徐峥和王宝强一个是老板,一个是民工,本来没有交集,但是因为大雪引起的交通意外,让这对不同背景的“难兄难弟”不得不一起踏上回家之路。 他们一路遭遇了各种磨难,也收获了友情。

有钱人被劳动者教育的叙事并不新鲜,这种人为的对立似乎表达了一种整体性的文化焦虑。经济发展带来的道德滑坡,主角本来是要回家离婚的,却因为这场意外理解了家庭的意义。

此后的“囧途”系列也是如此,尽管故事发生的情境有所改变,但故事的开头往往会设定一个家庭的危机,结尾处一定以合家欢,主角浪子回头等情节作为结局。 似乎不管外界的诱惑多么大,主人公的错误如何离谱,只要心中还有家庭的观念,一切问题都可以迎刃而解。

09/ 邓勇星《到阜阳六百里》 (2011)

电影的海报很特别,还写着一句意味深长的话:“人生为了回家,终究离开家”。 这句话似乎是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千千万万中国人的心声。 尤其是近年来一些“逃离北上广深”的言论流行起来之时,再重温这部电影似乎有了一些时代意义。 秦海璐饰演的女主角因为个人问题不得不背井离乡,但是天不遂人愿,在外多年她没有混出点名堂,不得不和老乡挤在一间小房子里度日。 为了多挣点钱,她和朋友想办法弄了一辆违规车辆拉长途,想要骗回乡心切的老乡买车票。 今天来看,

这部电影颇有一些难得的女性主义色彩,电影里的几位女性,有的抛下亲生孩子,有的背夫偷情,有的被人包养,都不见融于主流道德观念,但是导演却将她们的道德瑕疵当做生存困境表现。

导演没有居高临下进行什么批判,也没有试图以宏大叙事来彰显创作野心。 这部电影做到了展现人生的不易和身为女人的无奈,让人观之动容。

10/ 贾樟柯《山河故人》(2015年)

“每个人都只能陪你走一段路。 ”

时光荏苒,贾樟柯已经不再是《小山回家》时代的青年导演,但是他的关注点依然是那些变革中失落的个人。

伴随着叶倩文富有辨识性的《珍重》,时代感油然涌上心头。 涛当年选择和富裕的晋生而不是矿工梁子结婚,她本来跟上了时代的步伐,却还是没想到晋生走得更远。 离婚后,为了孩子的前途,她忍痛将孩子送去了父亲身边,从此相隔在地球的南北,他们之间的思念依靠一碗过年的饺子延续。 电影分为三个篇章,以不同时期的涛展开故事。 最后一段,年老的涛独自在家乡过年,远在澳洲的儿子则依赖对年长女性的爱纾解自己的乡愁。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贾樟柯把握住了改革中中国人的不变和变化,他用不变的“山河”对应易变的“故人”,以个体的命运隐喻历史。

返乡中国第1期:这15本书里,藏着一个更真切的中国

题图摄影:郑新洽

编辑:_童_指杏花村

知识 | 思想 凤 凰 读 书 文学 | 趣味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