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烤地瓜的中国人怎么活啊

没有烤地瓜的中国人怎么活啊

我们这一代,没有经历过饥荒,也没有饥饿的记忆。 所以提及红薯,我们首先想到街角飘香的烤红薯,又或是各种美味的小零食。

但对于红薯,老一辈人却有不同的印象,更像是一种“饥荒食物”

让人忍不住驻足的街边烤红薯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民间就还流传着“红薯汤,红薯馍,离了红薯不能活”的口头禅。在粮食短缺的年代,一日三餐可能都是红薯,就算变着花样吃,也能把人吃到腻吃到吐。

自诞生之日起,红薯就注定会成为人类历史上最重要的食物之一。它本身就是一种产量高且生命力极其旺盛的植物。除了不挑地易养活以外,红薯还浑身是宝,块根和茎叶都能吃。特别是在闹饥荒的时候,更没有哪种粮食能像红薯一样扮演着救世主的角色,帮中国度过了不少劫难。

而现在番薯之所以成为减肥流行食物,就是因为番薯富含膳食纤维,能带来长时间的饱腹感。以前的穷人家,在吃饭前还会被要求先吃一块红薯——红薯吃饱了,就吃不下昂贵的白米饭了,能起到节省粮食的作用。

只是现在谁也不想被勾起这份不算美好的回忆,所以很多老一辈人都不愿吃红薯,因为真的吃怕了。

01

不过,更早的时候,中国人可能连红薯都吃不到。

因为红薯“土”的属性,很多人会误以为红薯就是土生土长的中国原产作物。但事实上,番薯的起源地并非中国,是真正的“舶来品”。而为了让所有人都吃上这种粮食,红薯“偷渡”全球的过程也充满了艰辛。

红薯有很多别称,如地瓜、甘薯、番薯、红苕、金瓜都指的是同一农作物,它们都拥有着同一个拉丁学名Ipomoea batatas,属于茄目旋花科番薯属。而“番薯”这一名字就告诉了我们它的出身——美洲。

番薯在中国的各种别称

大约在5000年前,中美洲和南美洲人就已经驯化了这种作物,地点大约在尤卡坦半岛与奥里诺科河口之间(今墨西哥和委内瑞拉之间)。而当地各民族的克丘亚语则把番薯称为“kumara”。

自1492年,哥伦布首次航行至美洲大陆,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物种大交换开始。和玉米、马铃薯、木薯、西红柿等农作物一起,番薯就被带回了欧洲。

只可惜番薯在欧洲并不受欢迎,反而是同为地下块根作物的马铃薯逐渐占领欧洲人的餐桌。现在番薯也只能屈居马铃薯之后,被直接称为“甜马铃薯”(sweet patato)。而在外国,很多人甚至还不太分得清山药和番薯的区别。

即便如此,还是没能阻挡番薯向全世界进军的步伐。随着欧洲殖民者的商船,番薯这种作物也被带到菲律宾、越南等殖民地。

公然认错番薯与山药

不过,也有一种说法认为,番薯是靠自己“殖民”全世界,而不是靠殖民者的商船。

有证据显示,在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之前,番薯就已经“离家出走”了。根据放射性碳测年法,考古学学家在波利尼西亚(Polynesia)就发现了大约公元1000年到1100年间的史前番薯遗迹。

波利尼西亚是希腊语中“众多岛屿”的意思,由太平洋中南部的上千个岛屿所组成的一个三角区域,陆地总面积2.6万平方公里,岛屿零星分布,人烟稀疏。

而波利尼亚语中番薯一词“kumala”的读音,就几乎与美洲克丘亚语中番薯的读音“kumara”一样。 这可能说明看了,早在欧洲人踏足美洲之前,太平洋上的多个岛屿就种植着有这种作物了。

此外,1769年库克(James Cook)船队从波利尼亚带回的番薯标本的遗传特征也显示了,在哥伦布之前,波利尼亚就种有番薯了,千真万确。

02

那问题来了,这些原产于美洲的区区番薯,是怎样漂洋过海的?

要知道,中美洲到波利尼西亚诸岛之间最近的距离也至少相隔着3600公里的汪洋。这也是最让人感到惊讶的地方,而科学家至今仍在争论这个番薯传播之谜。

一个说法认为,早于哥伦布,波利尼西亚人就将番薯从美洲带回来。当时的波利尼西亚人足够精良的装备,就能跨越太平洋航行至南美洲。他们拥有一种复杂的双壳独木舟,看上去就像一个超大型的双体船,能容纳80多人出海航行数月。

库克船队的一位画家到达夏威夷时就画了一幅画波利尼西亚人双壳独木舟的图像

所以波利尼西亚人又被称为海洋民族。 靠着星座的方向,他们在发现新的岛屿后,又能循着星光回到原来居住的岛屿。 就这样,大约在公元500年左右波利尼西亚人就抵达了最北边的夏威夷群岛和最东边的复活节岛。 大概到公元1000年,他们就完成了对绝大多数太平洋岛屿的占领了。

波利尼亚人是有能力跨越太平洋登陆美洲的,毕竟相比3600公里的航行,波利尼西亚人的南岛语族近亲就曾以相同的独木舟从加里曼丹岛出发抵达6000公里外的马达加斯加。

番薯三条独立的传播路径,红色为波利尼西亚人在1100年前从美洲引进番薯的扩散路线,蓝色和黄色分别为西班牙船队的葡萄牙船队引起番薯的扩散路线。

但波利尼西亚人“能”,不代表他们就真的“做了”。他们是否真的从美洲带回番薯,到目前还是个颇具争议的话题。也有一种可能,番薯的扩散与波利尼亚人无关。因为在自然条件下,番薯的繁殖方式就有很多。

首先番薯能开花结果,这是最常规的有性繁殖,靠种子传播后代。但番薯最常见的繁殖方式还是压条繁殖,是无性繁殖的一种。

番薯的匍匐茎上就有许多不定根,而这些根一旦碰到大地就能独立生长出一株新的番薯苗。此外,番薯被折断的根茎叶,只要遇到适宜的环境也还能继续生长繁殖成一株独立的番薯苗,生命力极其旺盛。

而之前就有研究显示,番薯即便是暴露在海水中,种子依然能够生根发芽。此外,许多鸟类也经常穿梭在太平洋上空,携带个番薯种子或番薯苗什么的,也不是不可能发生事。所以说,番薯也有可能是靠自己“殖民”全球的,与你人类的传播没太大的关系。

事实上,一项新研究还显示,库克船队带回的那份番薯标本大约在10万年前就与其南美洲的番薯亲属分离。

番薯(Ipomoea batatas)、大星牵牛(Ipomoea trifida)与三裂叶薯(Ipomoea triloba)对比

所有的番薯都能追溯到同一祖先。在野外,与番薯接近的便是大星牵牛(Ipomoea trifida)。该研究认为,番薯先以野生祖先大星牵牛的形态散落至全世界,之后再于当地被驯化成番薯的。只是这项遗传学的研究只涉及了一个历史样本,还没有足够的说服力来反对人类为媒介传播番薯的论点。

但无论是波利尼西亚人还是番薯的自然扩散,都是一件值得让人肃然起敬的事。

03

那番薯是怎样传入中国的?靠波利尼西亚人的木船和番薯的自然扩散还得太慢了一些,将番薯带至全球的重任还是得回到哥伦布和欧洲殖民者身上。

从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到红薯被传入中国,其实还早了一百年。当时西班牙水手已经把番薯带到菲律宾广泛种植,以补贴粮食的不足,但中国还未有关于番薯的记载。番薯苗扎根中华大地,还要等到16世纪末。而在中国最为人津津乐道的,便是明朝福建商人陈振龙将番薯“偷渡”回国的事。

《金薯传习录》,纪录了陈振龙将番薯引进中国的传奇经历

陈振龙本是一个读书人,但科举未中便从20岁开始随船偷渡至吕宋(今菲律宾),经常往返于吕宋和福州之间做生意。

初到菲律宾,陈振龙便被遍地的番薯吸引住了。 红薯拥有着耐干旱贫瘠、不挑地、易移栽繁殖等各种优点,如果能将这种作物引进国内,定是一本万利的生意。 只是当时在殖民者的统治下,菲律宾的海关非常严格,禁止出口任何作物,特别是这种有巨大应用价值的农作物。

陈振龙多次尝试偷几个番薯回国,但一直都没能成功。 他曾把红薯藏在藤箱底部,直接被海关查出并没收。 他也试过将红薯编入藤篮里,想拎着篮子蒙混过关,结果因为有“前科”的原因还是被查出并罚了款。

最后还是将番薯的藤蔓绞在缆绳里,然后再涂上一层泥巴以掩人耳目,才算混过了严格的海关检查。 随后这条番薯藤便被吊在船舷下,经过七天的海上漂泊才回到福州。 从此,番薯就在中华大地扎下了根,时间为公元1593年。

不过,经过学者的考证,我国番薯的引进更可能是多地同时进行的。 如公元1582年,经广东东莞人陈益由越南带回,也有说番薯由陆地传入西南边疆的云南。 只是这些引进记载尚存争议,而且从番薯的引进和推广力度来看,还是陈振龙最为成功。

因为陈振龙并非引进了就了事,他还带着整个家族整整祖孙六代都在致力于将番薯引种、推广至全国,功不可没。 尽管不会各种现代育种技术,但陈振龙靠“偷渡”番薯也常被网友称为“古代袁隆平”。

陈振龙祖孙六代推广番薯种植的传播图

而番薯身上的所有特点,也都注定它能担起喂饱百姓的责任,是不可多得的缓解饥荒的“救命粮”。 自番薯被广泛种植以后,中国的人口也有了非常显著且高速的增长。 清初我国人口从 1655 年的 0.14亿剧增到 1741 年的1.4 亿,之后依然一路上升至1850年的4.3亿。 尽管很难量化番薯对明清两朝人口暴增的影响究竟有多大,毕竟当时被引进的美洲作物还有玉米、花生等,而其他原因也会影响人口的增幅。

但很多人的命也确实是番薯救回来的,特别是在粮食歉收的饥荒之年,“乡民活于薯者十之七八”,就是民间的一种普遍说法。 而没有红薯的贱养代粮之功,中国可能很难成为有现在人口规模的泱泱大国。 现在,我国依然是全球番薯产量最大的国家。 但值得高兴的是,它已经没了“末世救济粮”的属性了。

Michaeleen Doucleff.How The Sweet Potato Crossed The Pacific Way Before The Europeans Did.npr.2013.1.23

Caroline Roullier, Laure Benoit, Doyle B. McKey, Vincent Lebot. (February 5, 2013).Historical collections reveal patterns of diffusion of sweet potato in Oceania obscured by modern plant movements and recombination.PNAS,110(6):2205-2210

Pablo Muñoz-Rodríguez,Tom Carruthers,John R.I. Wood,Steven Kelly,Aaron Liston,Robert W. Scotland.(April 12, 2018).Reconciling Conflicting Phylogenies in the Origin of Sweet Potato and Dispersal to Polynesia.Current Biology,29(8):1246-1256

肖伊绯.一只红薯的前世今生.北京青年报.2019.11.11

黄福铭.明清时期番薯引进中国研究[D].山东:山东师范大学,2011

葛光曜,沈伯迪,黄鹂彬,章林锋.浅析清初我国人口剧增的可能原因[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4,24(3):231-234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