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古墓笔记

广州古墓笔记

11日晚,一则“广州一小区加装电梯,竟挖出一个汉代古墓!”的消息刷爆众多广工大学子的朋友圈。

在广东工业大学生活区内,施工队原本要为一栋教职工居民楼加装电梯,没想到竟挖出了一座汉代古墓,随后考古队员陆续清理出陶壶、鼎、三足釜、胡人俑等随葬器物。

为何汉墓屡屡“现身”?墓主人到底是谁?挖出了文物,电梯还能不能继续装?

广仔带你看看广州各个地段在考(wa)古(mu)上的表现。

墓主身份尚未确定

“经过抢救性的清理,我们初步判断是汉代墓葬,施工范围有一座汉代竖穴木椁墓,清理出陶壶、鼎、三足釜、胡人俑等随葬器物。”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副院长易西兵说。

经过4天的清理发掘,“墓主人”的身份是否可以确定?考古队员称,这仍然是个难题。虽然汉代墓葬会随葬很多器物,但是没有能证明他身份的证物,还需要进一步的分析和比对。

“加装电梯发现古墓其实我自己不太意外。”居民夏女士是广东工业大学退休职工,从1994年起在此居住,自家阳台下方的空地在上世纪90年代也曾被施工队发掘出过古代陶罐。

后续:不影响电梯安装

居民区发现古墓,后续怎么处理?通常而言,会有三种模式。

“如果是具有特别重要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比如南越王墓这种,我们肯定会进行原址的保护展示;如果是在配合马路等工程改造中发现的比较重要的考古遗址,但又不具备展示条件的,我们会进行回填保护和文物提取、保管;最后一种就是对于比较重要的遗迹,我们考虑采取整体迁移的方式,将它迁移到博物馆或其他地方继续保护。”易西兵说。

总而言之,就是根据文物遗存的不同价值采取不同的保护模式。

对于有网友摩拳擦掌要在自家挖宝的想法,文物究竟是不是挖出来更好呢?易西兵解释,原则上,如果不进行建设施工,不会对地下文物遗产造成破坏的情况下,让文物在地下原址保护其实是更好的保护方式。

盘一盘“家门口的宝藏”

其实近年来,广州的考古发现中就有不少类似的案例。

地点:广州解放中路

曾是商业居住区 出土10余件唐代木屐

2019年7月,解放中路安置房项目工程建设范围内发现了唐、五代、宋、明、清时期文化遗存,清理出建筑基址、灰坑、水井、路面等遗迹,还出土了丰富的晚唐、五代南汉及宋代遗物共计2000余件。

在唐宋时期,解放中路一带正是外国商人从事商业贸易聚居的地方——蕃坊。

此次出土的10余件唐代木屐头部刻有如意花纹,底部有木齿,在石头路面上走时可以起防滑的作用。有趣的是,考古队员发现这个木屐的内侧磨损严重,猜测它的主人恐怕走路不规范,是个“内八”。

地点:广州中新知识城

发现水稻和高等级随葬玉器

今年初,广州中新知识城狮龙大道下方,一场抢救性考古发掘将一段距今4000多年的广州记忆首度带入公众视野。黄埔茶岭新石器遗址是目前广州地区发现的堆积最为丰富、遗迹现象最为复杂的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全景再现了“老广”的社会生活图景。

考古人员从发掘现场看到,当时普遍有“碎物葬”的习俗,把完整陶器有意打碎铺在墓底,或在墓底或填土中随葬陶器残片。而茶岭平坦的岗顶位置,是墓葬分布最为集中的区域,从规模和随葬玉石器的等级来看,有一定数量的墓葬等级相对较高,意味着阶层的分化在当时可能已经存在。

地点:西湾路岭南湾畔附近(旧铸管厂地块)

明“四品官员”墓,发现明代买地券

2011年发现包括西汉南越国、东汉、三国晋南朝、唐、宋及明清各个时期,发现古墓近120座。这些墓葬中,有两座明墓被专家推测墓主都是“四品”身份,其中一座明墓还出土了买地券,是广州地区迄今第二次发现买地券,颇受关注。考古专家还称,根据该墓葬中的买地券来推断,墓主为“恭人”,即当时四品官员的夫人。另一座明墓,也是正四品身份,墓中出土一面石牌,上刻有墓主人张才“明威将军”的官职。

地点:先烈南路中山大学肿瘤医院工地

广州首次出土完美西汉玉璧

2010年,在先烈南路中山大学肿瘤医院工地上,考古专家在8000多平方米的考古工地内,清理出两汉、三国晋南朝、隋唐、宋及明清时期古墓葬120座,出土陶、瓷、铜、铁、滑石、玉等各类质地文物近900件套。其中一座墓葬出土了一块玉璧,直径约10厘米,乳白色,完好无缺,上边刻有谷文纹饰,异常精美,在阳光下熠熠生辉。考古专家称,保存如此完好的玉璧,近年来在广州出土的汉墓中还是首次发现。

地点:越秀区太和岗路富力御龙庭附近

城区首现春秋文物,唐代铜镜“天马行空”

2008年,在淘金东路太和岗北坡的小山包发现先秦至南汉时期21座墓葬,清代墓葬50余座。考古专家发现了枚夔纹陶片,这是广州城区内考古首次发现的春秋时期人类遗物。这一墓葬群出土了不少让考古专家啧啧称赞的文物,其中有光可鉴人的唐代铜镜、熠熠闪光的东汉玛瑙串饰……年代最久的是一座战国土坑墓,出土了三个战国青釉“陶豆”,青绿釉色依然鲜亮。出土的唐代铜镜呈碧绿色,保存完好,背面浮雕有四匹奔马,马背部展现双翼,将浮云踩在脚下,形象逼真。

地点:海珠区江南新苑工地

东汉砖室墓发现“万岁”饰文

2008年,在海珠区新港西路与东晓南路交汇处江南新苑工地,发现东汉时期砖室墓2座、土坑墓1座,其中一座东汉砖室墓上有“万岁”饰文令人称奇。专家解释称,“万岁”为汉代通用吉祥语,东汉时期民间也广泛使用,表达一种人们对长寿永生的追求和愿望。在汉代“万岁”二字并不是只能为帝王使用。

地点:广州淘金坑

10座古墓葬,古代老广墓葬可“防潮”

2007年,10座从西汉至明清不同朝代的墓葬在淘金坑出土。考古专家称,淘金坑地势较高,是古代广州一个理想的墓葬地。从1953年至今,市考古所已经从淘金坑周边不远范围内的黄花岗、太和岗、横枝岗、沙河顶等地,陆续发掘出2000多座历代古墓。

明清以前,这片地带是广州城郊的岗埠之地,背靠白云山、面对珠江水,由此可以推断,这里是古代广州人择墓的风水宝地。2007年发掘的一座清代墓甚为特别,这座墓坑的木棺四周堆放积炭,墓坑底部铺白灰,属于积炭墓,是一种防潮而用木炭填充的特殊墓型。

地点:保利中环广场工地

明代双棺墓,夫妻合葬

2007年,在广州环市路的保利中环广场工地,发现汉代、南朝、明朝、清朝等朝代的数件文物,还有一座明代双棺墓,为夫妻合葬。而此前在南方电视台工地,考古人员曾发现近百个古代墓葬,从汉代到清代都有。

地点:农林上路一横路的省老干部活动中心

两汉五代古墓葬,“井墓共存”现象

2006年,广州农林上路一横路的省老干部活动中心工地发现了两汉、隋唐五代时期的8座古墓葬、9眼水井。专家称,此处“井墓共存”的现象,再度印证了东山口地区在古代就已是人口密集的居住区域。在一口东汉土坑墓中,有一具胡人俑座灯,造型别致,保存较完整。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