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掩不住的阳光》

寻找《掩不住的阳光》

11月6日,电视剧《掩不住的阳光》在央视八套黄金档开播,收视飘红。这部电视剧改编自我的爷爷、开国将军乔信明和奶奶、新四军老战士于玲合著的同名小说。看着荧屏上一个个鲜活起来的小说人物——方志敏、刘畴西 、赵天明(原型乔信明), 我不禁想起10年前在上海幸运找到小说手稿的经历。

《掩不住的阳光》剧照,刘之冰(左)饰方志敏,吴其江(右)饰赵天明

2009 年12月中旬,我接到一项特殊的任务。父亲乔泰阳从北京打来电话,要我寻找一份珍贵的手稿。他刚得知我的爷爷奶奶在50年前写了一份书稿,是关于爷爷和战友们狱中斗争的传奇故事的。书稿可能在上海文艺出版社老编辑吴早文那里,由于种种原因一直未能出版,几十年过去了,知道的人也就淡忘了。当时我没有想到,后来居然找到这部尘封半个世纪的长篇革命历史纪实小说——《掩不住的阳光》。小说于2011年 1 月由解放军文艺出版社出版,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了首发仪式,读者反响强烈,销量超过60000册,2017年7月由广东人民出版社再版发型。

《掩不住的阳光》初版封面

寻找缘起

2009年4月,纪念爷爷乔信明将军百年诞辰座谈会在南京召开。会前,我们为爷爷编印了一本纪念画册,刊印了 1958 年由爷爷奶奶创作的《狱中斗争》剧本封面和1959年2月解放军文艺出版社要求修改出版这部小说(剧本)的约稿信。

1959年初夏,乔信明夫妇在南京家中合影

爷爷在红军时期曾任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即红十军团)二十师参谋长,是方志敏同志最后带领红军将士浴血奋战和狱中斗争的见证人。上世纪 50 年代初爷爷任华东军区空军后勤部政委,在写自传时记述了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最后战斗和狱中斗争的有关情况。后来,方志敏夫人缪敏不断给爷爷写信,询问方志敏最后斗争和生活情况, 爷爷在与她多次通信中回忆起许多往事。1956 年总政发起“中国人民解放军三十年”征文活动后,爷爷应邀撰写的文章《回忆方志敏同志》刊登在《解放军文艺》 上,又被收入《星火燎原》第二卷。随后文稿被多家刊物转载,甚至刊登在越南人民军的刊物上。

于玲同志所写的小说手稿,该页内容为赵天明在监狱中分析中国革命形势

1958年爷爷阅读了方志敏著作《狱中纪实》非常激动,撰写了《读〈狱中纪实〉后的回忆与感想》一文。 之后他又在南京军区文艺创作组长王昊等协助下,与我的奶奶于玲共同创作了电影剧本《狱中斗争》。这个剧本定名为《狱中斗争》,可能是受了《狱中纪实》的影响。 时任全国人大副秘书长的伯父乔晓阳参加爷爷纪念活动回京后,把这本印有《狱中斗争》剧本封面的画册送给了陈丕显长子陈小津。陈小津当时担任中国船舶工业股份公司董事长和中共文献研究会副会长,他热心研究革命历史,看到画册上的剧本封面后建议搞影视创作,后来又提议出版这个剧本。由于剧本只有几万字,我们全家决定再增加一些回忆文章和采访材料。 为此,2009年12 月中旬父亲乔泰阳和母亲曾红到当年协助创作的王昊家拜访,希望找到一些当年的采访素材。爸爸说王昊爷爷年老体弱,但谈起往事又神采飞扬。他提到虽然当时没有采访记录,可是1959年在黄山配合爷爷奶奶创作了一部小说手稿,主要是爷爷口述经历,奶奶执笔写作的。问起手稿下落,他说应该在上海文艺出版社编辑吴早文那里。

1959年夏,乔信明夫妇在黄山度假期间创作了反映狱中斗争的长篇小说《掩不住的阳光》

寻找历程

我在上海报业集团旗下的英文报纸上海日报工作,用英文撰写介绍上海城市和历史建筑的专栏,挖掘了老建筑背后很多不为人所知的历史故事,很受外国读者欢迎。因为职业原因,我比较擅长联络找人和调查历史背景。接到寻找手稿的任务后,我马上与上海文艺出版集团组织人事处联系,又向分管老干部工作的同志打听,得知是年事已高的吴老编辑4月份生病住院,已经无法讲话了。所幸他的夫人袁奶奶身体还可以,但也是高龄了。

《掩不住的阳光》剧照,刘之冰饰方志敏

2009年12月16日的晚上,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我和先生来到她位于天钥桥路的家。由于素昧平生,站在吴家楼下的我心里忐忑,而且我也不清楚那份手稿到底是什么内容,几十年都过去了还能否保存完好,能否找到呢?不过一敲开门,见到的吴夫人面目慈祥,个子不高,微卷着银色头发,看得出年轻时长相清秀。吴家房子不大,陈设简单,但干净舒适。客厅兼卧室的墙上挂着原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叶飞将军给吴老的一副题字“为人民服务”。老式柜子上放着吴老的几张合影照片,浓眉大眼,看起来气宇轩昂。 我说明身份和来意后,吴夫人找出两个很旧的大牛皮纸袋,里面装满了厚厚的手写稿件。纸袋上还写着我爷爷乔信明的名字,不过笔误写成了“乔明信”。

《掩不住的阳光》小说手稿

吴夫人说吴老住院前已经有些糊涂,但状态好一些就惦记着这份手稿,时不时还会拿出来看看。吴老让她有机会一定要交到乔家人手中,因为是“人家辛辛苦苦写的”。 吴夫人还拿出了一封写给我大姑姑乔阿光的信。 信上写道:吴老已84岁了,患有重病,生活不能自理,但仍把这件事放在心上,一再说这是王昊托付的事, 是人家一笔一划写出来的,要负责看护好稿子,天天还要拿给他看。她想把书稿交给乔家,但是她年纪大了这么厚重的书稿既拎不动也不知如何邮寄,十分犯难。这封很重要又很感人的信件一直没有寄出。我一看写信的日期,居然是 2007年12月 ;再看看内容,顿时很有“历史感”。

初次见面的吴夫人还带我们去参观了家里的“书库”,就是位于同一楼层的一个小套房子。“书库”的几个大书橱陈列了吴老编辑过的军事历史题材书籍, 其中有不少包括陈毅和刘伯承等知名将领的传记。她说这就是吴老的世界。而爷爷奶奶写的手稿就一直放在一个黄色玻璃书橱前的纸箱里,静静地躺了这么多年。两位老人对待事业的认真态度,特别是对朋友所托事情的责任感让我十分感动。

《掩不住的阳光》剧照

不过更有“历史感”的还是这份手稿。回家后我打开牛皮纸袋取出手稿,发现居然是多年不见的格子稿纸,而且比我儿时用过的那种看上去还要“原始”。每一章节的稿子是用白线仔细缝订好的,还认真地用杂志纸做了封面。杂志上竟然还是西班牙语的,这是古巴出版的宣传共产主义思想的杂志,很有时代特色。更让我惊讶的是手稿居然是一部地道的长篇小说, 题为《掩不住的阳光》,是爷爷奶奶 1959 年夏天在黄山写就的。我没想到作为老革命家的爷爷奶奶居然还创作过小说。此时,我更加意识到这份手稿的历史价值,这是爷爷奶奶留下的一份宝贵的精神遗产。2009年12月的平安夜,我利用年假休息飞到北京,亲自把手稿送到父亲手中。 虽然手稿很重我也不敢托运,而是把这两个厚厚的牛皮纸袋放在手提行李里,几乎是抱在怀里带到了北京。

聂远饰粟裕

创作经过

1959年初,解放军文艺出版社曾发来约稿信, 希望爷爷奶奶能把几万字的“小说初稿”《狱中斗争》 进行修改以便出版。他们深受鼓舞,也受到启发,因为约稿信把电影剧本《狱中斗争》称为“小说”,他们就考虑如何在电影剧本的基础上编写长篇小说。 经过一番准备,这一年的夏天他们邀请当年狱中难友、时任江苏省军区政委曾如清将军和军旅作家王昊同上黄山。据说,一到黄山,爷爷就把大家带到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打仗的旧战场,讲述当年战斗的情景。此时大家才明白为什么要到黄山搞创作。在这个既触景生情、又安静宜人的环境中,亲历者回顾述说指点, 执笔人加班加点突击,不到两个月就完成了四十多万字的小说初稿,定名为《掩不住的阳光》。多年后回 忆这次黄山行,我父亲说他们由于当时年纪尚小(他还不到11岁),只顾着在山上游玩,一点也不知道父母亲在写一部小说。而我大姑姑乔阿光还依稀记得奶奶当年常常多思失眠,辛苦地查字典寻找词汇,估计就是在准备创作这部小说。从黄山回到南京后,爷爷住院看病,奶奶上班工作, 就把小说手稿交给王昊整理出版。没想到后来出现了不少意外:1963年爷爷不幸因病逝世,年仅54岁;1966 年又发生了“文革”,王昊同志先是受到冲击被下放劳动,后来又调动工作。在“文革”期间,此类题材作品是要受到批判的,他冒险把小说手稿保存在了家里。

“文革”结束后,王昊把手稿交给上海文艺出版社编辑吴早文整理出版。吴老用针线把手稿装订成册,认真整理。由于他分管的是“将帅传记”丛书,因体例不合没有编入丛书,他们家就一直精心保存这部手稿达三十多年。

《掩不住的阳光》再版封面

我的奶奶

可以说,没有我的奶奶于玲,就没有这本精彩的小说。 大家闺秀的奶奶是个有才华的奇女子,也堪称一位真正的“现代女性”。小说出版后许多人都说,如果爷爷没有遇到有文化的奶奶,不把他的传奇经历变成文字,那么爷爷的传奇经历也就随着历史变迁散落了…… 奶奶名校毕业后投身革命,一生历经战争的考验、 我爷爷早逝的悲伤、“文革”迫害和疾病折磨, 却凭着顽强的意志和执着的精神,多次大难不死,越活越精神,越活越精彩了。

与旧时传统女子不同,她很有个性,极有主见,总是坚持自己的想法。她特立独行,从不逆来顺受,不转弯抹角,敢于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在教育子女上,她也和“非严厉就溺爱” 的大多中国家长不同。她对子女比较宽松,家中没有太多规矩,让他们“野生野长”自然发展,儿女们最后也个个成才。印象中奶奶总是穿鲜艳的大红衣服,很搭配她雪白发亮的头发和自信满满的表情。她的自我感觉总是很好。2008年春节她在病房里跟我回忆起少女时代上美国教会学校的故事。她说班主任是个美国人,一天清晨上课前用英文夸她“Christina, how beautiful you are!”(克里斯缇娜,你真美丽啊。)浓重的美音从 90 多岁的奶奶嘴里说出,吓了我一跳。那也是我第一次知道奶奶还有一个英文名字。 看奶奶年轻时的照片,无论穿短袖旗袍坐在大草坪上,还是和几家世交奶奶们的合影,她也许并非最美丽,但绝对是看上去自我感觉最好的。2007 年深秋我去探望奶奶,她还说“我是从小观园里走出来的”。由于奶奶的母亲早逝,她小时候被送到亲戚家住,那是当地有名的祝园。但在这段寄人篱下的日子里,她从弃官从商的实业家四姑父那里长了不少见识。奶奶说每次四姑父外出办事回来都会跟她介绍旅途见闻,这些都为她不寻常的一生打下伏笔。

我把《掩不住的阳光》手稿送到北京后,父亲一看发黄发脆的稿纸上多数都是奶奶于玲的笔迹,感慨万千,在陈小津的帮助下对手稿进行复印、电子化的工作以进行保护。

此时的我们没有想到,远在南京的奶奶生命已进入倒计时。她的病情在2010年元旦后急转直下,爸爸和伯父急忙带着手稿从北京赶回南京看她。由于奶奶的心脏已经十分脆弱,为怕引起她激动,手稿的事情一直没有告诉她。这份离开她整整半个世纪的手稿就在病房的一个手提箱里,静静地陪她度过了人生最后四天时光。

《掩不住的阳光》海报

奶奶的生日是正月初三。每年春节的初三,南京天目路老房子的大客厅里都挤满来宾。前来祝寿的人对奶奶表示祝福,先表演各种节目,最后是合唱“新四军军歌“,由奶奶亲自指挥,唱完后大家吃寿面。奶奶指挥动作有力,满脸自信的笑,个子虽小却迸发巨大的活力和能量。 当时的我并不能理解这些歌曲的含义和爷爷奶奶亲历的战火岁月。在追悼仪式现场,这熟悉的激扬旋律又响起了。看着密密麻麻花圈上的名字和密密麻麻排队来看奶奶的战友们,我好像突然懂了。而这份手稿对我们全家人来说就更是一份珍贵的回忆了。最后一次见到奶奶是她去世前三天,病重的她躺在病床上。与一般危重病人虚弱放弃的表情不同,奶奶双目灼灼,表情坚定,依然充满着一种战斗的力量,不甘心,不放弃,直到最后。那个表情,我永远不能忘记。 “妈妈的一生,是光彩照人的一生。” 追悼仪式结束后,爸爸他们用这个词来形容奶奶的人生。如今想到奶奶,就想到 2009年生日友人送她的一幅字画。 大红的纸上写着“最后的玫瑰”,末了还画着一朵娇艳的红玫瑰。 奶奶 93 岁的人生也可以浓缩为一朵带 露带刺的玫瑰,如此地鲜红美丽,光彩照人。

一点感想

我曾把寻找手稿当成父亲交办的任务, 这个任务圆满完成,也就高高挂起了。小说出版后我一看那么厚,工作又忙,迟迟没有认真捧读,对小说的了解来自反复研读整理多遍的父亲。2011年春天的一个晚上,我偶然有闲翻了翻这本书,居然被深深吸引了。原来这部小说和不少空洞说教的作品不同,以爷爷和战友们的亲身经历,特别是鲜为人知的狱中生活为原型,读来感觉细节真实可信,比如狱中每天两顿沙石饭和烂菜汤的恶劣饮食,还有看守种种富有“创意”的折磨方式。小说的语言也相当生动,很吸引人,对各色人物的刻画活灵活现,这让我不得不佩服并非职业作家的奶奶。小说的情节设置扣人心弦,让本来打算稍微翻翻的我读了一章又一章,一口气看完了大半本书。 看到年仅 26岁的爷爷在狱中遭受苦难考验和他机智冷静的应对斗争,我感受到了一种力量,来自这个我从未谋面、照片上看总是坦荡微笑的爷爷的力量。那么年轻的他居然能忍受三年折磨而不放弃希望,最终斗争胜利,走出监狱投入抗日战场。在这个金秋时节,爷爷以“赵天明”的俊朗形象出现在荧屏上,我看着感动不已。

《掩不住的阳光》剧照

文字和历史都是神奇的。《掩不住的阳光》这部小说如“蒙尘的珍珠”,在上海一隅“雪藏”了几十年,又由我亲手找到失而复得了。我有时候想想之所以能够顺利寻找到这两包沉甸甸的书稿,也许冥冥之中自有安排。这件事情无法找人代办,只有我们乔家人亲自来做,而我正好在上海工作,又比较擅长调查,最后得以在惊喜中顺利完成这次寻找历史的任务,收获了无价的精神力量。

如今,尘封半个多世纪的《掩不住的阳光》作为建国70周年献礼作品,登上了央视荧屏。愿它如一轮明亮的太阳,穿越朗朗晴空,洒向大地,洒遍这可爱的中国。

(作者为开国将军、《掩不住的阳光》作者乔信明孙女)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