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厉害在哪里?真的无法超越吗?

王羲之厉害在哪里?真的无法超越吗?

如果你不知道书法艺术中有一种非常重要的审美理念和创作观,直接去谈王羲之用笔多牛多厉害、能写二十多个”之“还不重样等等,这个问题你永远也无法理解透彻。

“至如初学分布,但求平正;既得平正,务追险绝;既能险绝,复归平正。初谓未及,中则过之,后乃会通会通之际,人书具老。”

——孙过庭《书谱》

加粗的部分很重要。

为了体现它很重要,我又加了下划线。

孙过庭是唐代书法家、书法理论家。他在这句话中将学习书法中“分布”的过程分成三个阶段:求平正——追险绝——复归平正。

所谓书法中的“分布”,可以理解成厨师做一道菜时,将菜中各个原料、调料进行调配,使他们达到自身最合适的状态,从而当结合在一起时能形成整道菜完美的口味——“分布”就是把一个字看成若干个组成部分,将这些部分在位置施放上进行合理调配;于奇正、方圆等对比上加以适当安排,从而使这个字在视觉效果上变得悦目。

按孙过庭的说法,在初学书法时,由于不熟练和缺乏形式概念的缘故,会把字写得杂乱无章,此时要努力做到结构平稳对比适中把字写平正,这就是第一阶段。

求得平正后应开始第二阶段:将字的组成部分在上文所说的调配和安排上放开胆量,将形式的运用放至最大,使字变得更丰富、视觉上更具有表现力和冲击力,此即孙过庭所论“追险绝”。

可是……

好不容易从求平正做到了追险绝,竟然还要复归平正。为啥呢?

因为:初谓未及,中则过之,后乃会通会通之际,人书具老

看出来了吧,在初学时努力做到的“平正”和最后高级阶段回归的“平正”其实是两个概念。初学时的“平正”和平稳的意思差不多,只是最基本的要求;最后的“平正”意思是一个字包含了万千种变化,却能把变化埋藏在平和的状态下。

好像人在小孩子的时候欲望都很简单、单纯,只想和爸爸妈妈快乐生活、有吃有喝;成人之后欲望变得多样,不断去追求各种目标;到了老年,经历了大半辈子的追求、跌宕,又回归到欲望单纯、只想和家人快乐生活有吃有喝的状态。但老年时的单纯的状态和小孩子时的单纯不是同一个概念,是经历了超心冶炼后的一种平和。

孙过庭说的“复归平正”的状态差不多就是这个意思,他把这个高级的状态称为“会通”,并且说“会通之际,人书具老”,更体现了书者和作品之间的紧密联系。

说了这么多,和王羲之的《兰亭序》有什么关系呢?

首先要知道,我们常说的《兰亭序》不是王羲之的真迹,是唐代的冯承素的摹本,真迹还在土里埋着呢。我们暂且认为冯摹《兰亭序》是对王羲之《兰亭序》接近百分百的还原。

如果这个假设成立的话,我认为当时的王羲之已经达到了书写的最高境界——会通。

他已经做到让自己的字在充满对比、变化的同时,呈现出一种平和的状态。

《兰亭序》之所以备受推崇,原因有很多,但究其核心因素,还是其本身的艺术水平。而如果想理解其艺术水平到底比米芾、赵孟頫、苏东坡董其昌等书家高在哪里,除了分析其用笔精致、结体讲究以外,更多要从书法的传统审美理念和创作观的角度去分析——在完成这幅作品时,王羲之能将险绝蕴藏在平和之中,达到一种“会通”的状态。这是其他书家始终未能超越他的原因。

总结起来一句话:

好看很难,

既好看又耐看,更难。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