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张怡微:情感质量决定散文质量

作家张怡微:情感质量决定散文质量

10月25日,张怡微来到华东师范大学创意写作专业“名家创作谈”系列课程第五期。 叶杨莉 图

创意写作专业的学生对“85后”上海作家张怡微不会陌生。

在十七岁那年,张怡微获得“新概念”作文大赛一等奖。在十八岁那年,她出版了自己的第一本书。如今,她已出版有长篇小说《细民盛宴》、中短篇小说集《樱桃青衣》、散文集《都是遗风在醉人》《因为梦见你离开》《云物如故乡》《旧日的静定》等约20部作品。

2009年,张怡微在复旦大学哲学系本科毕业后进入复旦大学文学写作专业念硕士。这一年,也是复旦大学获批成立国内创意写作专业硕士MFA学位的第一年。从台湾政治大学博士毕业后,张怡微回到复旦,在创意写作专业教授“散文写作实践”“小说经典细读”等课程。

10月25日,张怡微来到华东师范大学创意写作专业“名家创作谈”系列课程第五期。她以“情感教育与散文写作”为题,分享了自己的心得。本次分享由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副教授项静主持。

长篇小说《细民盛宴》书封。

散文处理的是现实中的答案

创意写作是一个舶来学科。在爱荷华大学创意写作课程体系中,面向本科生的创意写作课程有 17 个,包括小说写作、诗歌写作等。

“如果完全照搬英美经验,你会发现创意写作课程是不含散文的。今天市面上有海量创意写作甚至是非虚构写作教材,但没有散文写作教材。”张怡微感慨,如今中国的文学主权掌握在长篇小说手里,散文和诗歌相较而言是非常边缘的。

然而,中国其实有很强的散文传统。“在中国古代,散文是非常强势的写作门类,我们在中学阶段学到的古文就是古代散文。古代写小说是 ‘雕虫小技’,散文却处理 ‘兴亡之道’。差不多要到五四之后,小说开始为散文分忧。”

张怡微提及,散文具有丰富而深厚的精神内涵,特色鲜明的表达方式和审美特征,是中国文化精神价值的重要载体。但散文研究长期以来一直陷入难以形成自身独立的价值体系、学术概念和研究方法的尴尬局面。

“实际上我们接触散文的机会有很多,高考800字作文、采风游记、课堂记实、影评书评、书信邮件等等,都是广义上的散文。”她说,“因此大家不要轻视这个文体。”

至于散文和小说的区别,张怡微显然有自己的理解。她说:“生活中很多事是没有规律,没有答案的。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听了这么多大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面对这样的生活,小说家用已有经验推理结局。他不喜欢现实里那个结局,就自己找了一个。但散文恰恰相反,它处理的是生活中无法挽回的事,处理的是现实中的答案。所以它非常世故、残忍和严酷。”

“我们会看到很多饱经沧桑的人,不用任何修辞,只是把一生原原本本地写下来,就能让我们感到力量。”

我们并不了解我们最熟悉的散文

多数人从中小学时期就开始接触经典的散文。但张怡微认为,我们并不了解那些自我感觉非常熟悉的作品。“不同的经历,当以不同的组合方式剪裁在一起的时候,会有不一样的力量。”

她先举例台静农的《始经丧乱》。“在生命倒数第三年,台静农写到从前战乱时的一段经历。我们现在看似乎平平淡淡,就是从一个地方到了另外一个地方,遇到了哪些人。可是我们有没有想过,为什么时隔多年后,一个作家在回忆往事时依然能够把每一个地点、每一个人物、每一个具体的时间点记得这么清楚?这种记录本身就是一种创伤。”

“当我们以一种学习的眼光去读前辈的文章,可以想一想,他为什么会把这些事情记得这么清楚?他没有写出来的是什么?”张怡微提到,“这篇文章的结尾是这样说的—— ‘这不过是我身经丧乱的开始’。他以这样的方式作为结局,是为了什么?他没有说出来的话,又是什么?所以这是我们重读自以为很熟悉的散文常常会忽略的状况。”

中短篇小说集《樱桃青衣》。

她又举例朱自清的《背影》。“但凡有心去翻阅一些资料,我们就会发现有一些很讽刺的事出现在文本之外。比方《背影》一直是被视为现代文学中书写亲情的经典之作,可是它的开篇就明明白白地告诉你, ‘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

《背影》中的“高光”时刻是父亲穿过铁道,要爬到那边月台。“父亲又是个胖子,这样的背影是有些狼狈的,有点类似于今天横穿马路这样的形象。父亲这个爱的表达,也会给 ‘我’造成压力。父亲还说: ‘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

“通过一些资料,我们会发现朱自清的父亲是一个老派的中国父亲,他对儿子有很多自己的想法和要求,包括儿子的婚姻。朱自清的婚姻还不错,但他在扬州教书的时候,父亲曾不经过他的同意,拿走了他一个月的工资。这个行为和 ‘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是一致的。所以这是一位强势的,有控制力的中国父亲。”

张怡微说:“我们知道人和人的关系不是稳固不变的,一定是有春夏秋冬的。在这个文本之外,朱自清和父亲的关系非常复杂。他的父亲后来也看到了这篇文章,也哭了,再过两年去世了。了解了这样一些背景,我们再去体会朱自清笔下的《背影》。他其实没有直接讲出苦涩、辛酸,也没有讲出 ‘我知道父亲好在哪,但是我没有办法跟他沟通’。如此复杂的人的情感,其实是朱自清一以贯之的表达。”

情感的质量决定散文的质量

作家王安忆曾在《情感的生命——我看散文》 中写道:“真实所想、真实所感的质量,直接决定了散文的质量。”

那么,什么是情感的质量?

“王安忆老师给出的答案是, ‘尖锐和痛苦’是情感质量的来源。”张怡微解读说,“高质量的情感不会是单一的感情。我们学中文的人常常有一个误解,觉得这世界上的一切,包括人类的复杂情感都是可以用语言来表达的。这是不现实的。我们可能用语言做一个标识指向复杂情感,不一定能真正地表达清楚,但如果我们表达了这种说不出来的感受,实际上就是你在定义这个复杂情感到底是什么,这很重要。”

在张怡微看来,我们在散文文体训练之外还缺乏一种情感教育。弗洛姆在《爱的艺术》中提及爱是一种艺术,是一种知识与能力。“不是你给妈妈买一个鲜肉月饼就是爱,不是男朋友给你买个手机就是爱,爱需要长期学习。”

如何学习爱这门艺术?张怡微引用弗洛姆的观点,“第一,你要对爱高度关心。你心里要一直盘算、思考这些问题;第二,你要学会其他事——通常是那些看起来很不连贯的事,比如关注抽象艺术。你必须有精力了解外面的世界,同时高度关注写作,始终关心复杂情感是怎么呈现的,你才可能把散文写好。”

“我们在散文内能做的事其实不多。但在这个文体之外,我们如何看待人,如何看待爱,如何看待情感,这是大家在课堂之外一定要努力学的,不然我们不可能写出好看的散文。”张怡微提到,有情感教育的理念,才有可能更好地看待日常生活提供给我们的素材,才能剪辑自己的审美世界。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