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了解了这些,你会更加热爱中国

当你了解了这些,你会更加热爱中国

自动播放

(一)

有名气或者有实力的人,在中国,过去通常叫“角儿”,后来叫“腕儿”,如今多称作“大咖”、“大V”,或者KOL。其实,这些都属于中性词,不含道德评判上的褒和贬,称呼虽有不同,意思却差不多,至少在成功学意义上,他们是某行业或领域内一时之榜样赢家。

这种标签不见得与学问、人品、道德有关,也未必能经受时间的考验。偏偏很多人对此心驰神往,孜孜以求。其背后的社会心理众所周知。

《大腕》剧照 来源网络

那么,事功上有成就、为人处世又值得大众学习的人,究竟该怎么称呼呢?

可以说,现代汉语词汇里,特别是文宣体系里,对如此种种类型人物的称呼,似已积累了相当多的词语,比如“榜样”、“楷模”、“模范”、“典范”、“典型”、“先进”、“标兵”、“旗手”、“感动**人物”、“致敬**人物”等等。

如果你不介意暴露年龄,可以回顾下从小到大通过宣传教育记住的名字:李大钊、瞿秋白、刘胡兰、张思德、董存瑞、邱少云、黄继光、雷锋、欧阳海、王进喜、焦裕禄、陈景润、华罗庚、钱学森、邓稼先、李四光、张海迪、孔繁森、任长霞、赖宁、袁隆平、钟南山……

这是一个长长的名单,而且这个名单一直在添加。他们的事迹和精神,总是与国家宣传引导的主旋律有着密切关系。解读他们的出现,离不开“时势造英雄”的逻辑,即任何伟大人物、英雄模范、先进榜样,都是应时而生,顺势而起,乃国家和时代所造就,换言之,他们的出现,都背负着宏大的使命。

从人类学、社会学和心理学的角度看,这种有鲜明意识形态指向的典型塑造,并非现当代所独有。人类一直在主动发现、塑造、宣传需要的榜样,把他们树成楷模,奉作偶像,尊为圣贤,甚至,推上神坛。这种迥异于其他动物的现象,不是某个时段才出现,也不是某个民族所特有,而是在不同文明各自生长时都不约而同出现,并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累积形成了各自的尊崇谱系:有神谱,有圣人谱,有贤人谱,还有各种英雄谱。工业文明时代以来,大众熟知的各种明星偶像、成功人士,实际也是这种习惯的延续。

那么,人类为什么如此需要榜样?没有尊崇的对象,人就活不下去吗?

毋庸置疑,无论是符合官方名教所需的榜样,还是符合世俗生活所需的榜样,都离不开各种现实考量。这既是人类作为社会性动物所自发形成的思维定势,也是作为目的性很强的物种所自觉选择的行为方式。

问题是,在我们的生活中,除了上述基于政治功利性或者生活功利性目的而树立的榜样之外,还有没有超功利性目的的榜样?无关功名却能启示个体生命之意义、彰显个体生命之精彩的人,值不值得我们去发现、去走近、去学习、甚至去宣传呢?

(二)

在人类、国家、民族、社会等宏大语词背景下,中国从来不缺应时而出的道德模范、时代楷模,更不缺有一时之权力、一时之名气、一时之富贵的大腕、大咖、大V。但我们不能因此而为生命意义设限,不是每一个个体,都为宏大使命而活着;个体的生命是否出彩,也不是单靠家国天下的宏大标准来考量。

在不触犯法律底线、不违背普世道德的前提下,活出自己的“范儿”,留下一段有尊严的、有趣的人生,理所当然是我们可以思考、可以提倡的价值面向。

这里所说的“范儿”,是褒义词,北京方言中常常用到,其浅层含义,是指在言行举止等方面流露出的一种既特别又给人良好感觉的风度。往深处推敲,还包含有“范”(繁体常写作“範”)的本义:如模子、法则,引申为规范、典范等意思。

如果说“腕儿”是属于客观描述,主要指名利场上有一定地位和影响力的角色;那么,经过文化诠释的“范儿”,至少具有一定的人格魅力,典范意义,楷模效应,有让人欣慕的内涵。

中国人的价值体系与话语体系里,“范”是典型,是标准,更是价值标杆。有范的人,意味着他在某些方面值得学习推崇。“范”也代表某种气度、脾性,常人倾慕却又难以轻易具备的风度、格调。

如果你从古书中寻找超越政治功利与世俗功利的“范儿”,你会发现,这种类型人物从古至今,也有一个长得数不清的名单,他们的身上,也被贴过形形色色的标签。

“竹林七贤”来源网络

比如 “狂者”、“狷者”、“隐士”、“高士”、“大侠”、“逸才”、“奇人”、“怪杰”等等,像洗耳的许由,弃瓢的巢父,怼过孔子的长沮桀溺,佯狂的接舆,裸行的桑扈,逍遥游的庄子,白眼的阮籍,打铁的嵇康,醉酒的刘伶,坦腹东床的王献之,归隐采菊的陶渊明,爱酒爱吹牛的李白,写字就颠狂的张旭怀素,喜欢作假的米芾,为妓女填词的柳三变,乃至唐伯虎,徐文长,李卓吾,金圣叹,郑板桥等等。

魏晋给中国人创造了一个最美的词语,叫“风度”,你看看《世说新语》3卷36门的关键词,有多少品评人物的视角让人眼睛一亮!比如:“雅量”,“识鉴”,“品藻”,“捷悟”,“豪爽”,“容止”,“栖逸”,“任诞”,“简傲”……千百年来,这些人物的存在,迥异于刻板宣教的圣贤偶像,他们更让人觉得可亲可爱,因为他们爱自己,爱生活,爱臭美,他们拒接迎合,讨厌矫饰,他们活得率真,自然性情。他们的存在,丰富了中华泱泱古国的文明气质,也为后世提供了千姿百态的人生可能。

蔡志忠漫画《世说新语》 舍命全交

这样的人,即使进不了庙堂,入不了列传,难道不能算是“中国范儿”吗?

(三)

前些年社交媒体和出版界喜欢讨论“民国范”,试图重新反思和评价在中国现代转型过程中对国家命运、社会启蒙、文化教育、审美建构乃至个性解放产生过影响的人物,其中不乏思想范儿、文艺范儿。这种思潮,可以理解为一种文化上的自省与自觉。

从文学史和思想史看,中国历史上密集出现“有范儿”的时代,魏晋与民国,是绝对绕不开的。先秦固然诸子辈出,但那时候中国文化还处于塑型期,属于文化传统的上游,文化性格的发育期;魏晋被称为中国文学的自觉期,看《世说新语》就知道什么叫魏晋风度,那个时代的上流贵族和知识精英,自我意识井喷式觉醒,其个性、审美、生活方式、价值取向,一直影响到隋唐乃至晚明。而民国作为传统向现代转型的关键阶段,现代自我意识全面觉醒,文化精英们身上展现的“范儿”,也是绚丽多彩,气象万千。

可能,我们很难在现实中找到一个完全能回应这个问题的“范儿”,但这不妨碍我们一直去思考,也一直去寻找。这是文化人该干的事儿,既从历史参照上去寻找当代人应该有的“人样儿”,也从时代观察者的视角去甄别当代人可以学的 “范儿”。

在探讨什么是当代的“中国范儿”时,标准可能会成为一个问题,比如,上述所说到的“范儿”,评判标准与“成功人士”的区别在哪里?什么样的评价态度才算相对中立?文化视角上的“中国范儿”,又该秉持什么样的原则?

很难有绝对客观标准,更多的,其实还是寻访者基于常识分辨与深入了解后的主观判断。但是,没有绝对标准并不等于没有标准,能够称得上“范儿”的,至少,做人要有底线,道德人品上能经受相当时间的考验,即使小有瑕疵,但大节不能亏;第二,处世要有主张,具备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现代公民应有的价值观,这是人作为现代觉醒个体的标志;第三,言行要有个性,因为无个性之人必不可爱,不可爱之人何谈有“范儿”?

有鉴于此,凤凰网文化中心即将上线一档独家原创节目——《中国有范儿》。我们希望,在这个大时代,秉持一种既包容开放而又独立审慎的态度,去寻找和记录这个时代一些有趣有个性的人,有格有灵魂的人,有识有棱角的人。也许,呈现在广大网友眼前的每一个对象,未必能诠释什么叫“中国范儿”,但我们更希望,这样一场有态度的文化活动,能够让大家参与一场关于自我的生命思考——

什么样的人格、态度、生活方式,属于你我真正喜爱、可以参鉴的范儿?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