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部就班的生活,我早就认输了。”

“按部就班的生活,我早就认输了。”

最近,时常看到有人在讨论「社会时钟」这个话题,而「社会时钟」的概念,说新也新,说旧也旧。

「社会时钟」再次被热议,可能始于《非正式会谈》上,陈铭把家长嘴里的「到了什么年纪干什么事」归结成了「社会时钟」下的潜规则:

他说,社会时钟是一种来自社会的外部期待,是整个社会文化所形成的一种生命节奏。它会迫使处于相同文化场景中的每一个个体,都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来遵从某种节奏往前走。

由于身边的所有人都觉得理应如此,有的时候如果你不在那个点上,就会产生一种莫名的焦虑:你明明在心底有一种反抗,觉得这是个人选择的自由,不按照规定的节奏来走又怎么样呢?但是,这就是选择与代价。

当你选择做一个挑战时钟的存在,那你就要承担社会时钟施加在你身上的压力。你能扛得住,当然可以享受自由;如果扛不住,那你就会被这个时钟所影响。

节目播出之后,「社会时钟」的话题也引起了很多讨论,比如豆瓣有一个热门话题,叫做“不遵循「社会时钟」的人生”

里面的六百多篇回帖展示了逃离社会时钟的人生可以有多么的快乐且精彩,也表现出如今年轻人对于社会时钟的一个普遍态度:仿佛社会时钟之外的生活,才叫做生活。

然而真的是这样吗?

我们在一段时间之前,也在看理想微博@看理想vistopia上收集了大家关于社会时钟的看法。

不同于豆瓣话题下面的大型励志现场,有的人肯定了社会时钟的存在,有的人想要逃离却缺乏勇气,有的人成功从社会时钟的规则下出走,但过得并不快乐,也有人相信自己可以一辈子不把社会时钟当回事。

是顺从还是反抗,个中辛酸,也许只能从他们的投稿中窥探一二。

所谓生活,就是好坏都要过下去

@绿毛 90后

2012年毕业,家里安排的事业单位工作,年轻气盛过不了一眼望到头的养老生活,2015辞职,辞职还跟家里闹了很大的不愉快。

当时就想移民所以去了移民公司工作,然后发现投资移民没有钱、技术移民打不够分。之后下定决心去语培机构学英语考雅思,结果自信满满只考了及格分数。

再后来一个人去了毛里求斯当导游,这可是太棒的一段回忆了。小岛生活安静惬意,同事志同道合,因为地理位置近,还去了肯尼亚和坦桑尼亚看动物大迁徙。

从毛里求斯回国是因为停航,然后我又申请了澳洲的whv签证,也是各种原因没有做太久的停留就回来。暂时在正常的轨道努力工作,只要有机会肯定继续闲逛。

工作的不确定性对人影响很大,也会迷茫。过了别人都羡慕的相对自由的生活,到处旅游,偶尔恋爱,也要为自己的不确定性承担后果,就是看到同龄人都开始事业有成,自己还得从新开始。

最近流行一句话,叫高手拥抱不确定性,聊以安慰自己。生活吧,就是好坏都得过下去呀。

社会时钟不一定错,多数人所认为的也不一定对

@Hazel 90后

为什么一定要挣脱社会时钟?我有权利遵循或者挣脱,但这个问题问的角度就是在批判价值观,刻意在引导问题的思考方向。

家人对我的期待是健健康康,安安稳稳,没其他的大期待,我现在也这样。并非故意按照家人对我的期待而活着,而是我自己这样就很舒服,我喜欢这样,恰好和他们期待一致而已。

社会时钟是一种普世价值观,仿佛一定要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但百分之九十的人说是对的,也未必真的对。每个人都有主宰自己人生的权利,可以走不同的路,对自己选择负责就够了。

不同的人生轨道,可以平行,也可以交错

@sesha 80后

感受到社会时钟的存在是在27岁,当时自己得了重病,直面死亡的时候,发现自己之前的生活没有自己的影子在,都是按照父母的期望生活,回顾往昔,一片空白。

父母希望结婚、生子,像其他人一样生活。2019年,我37岁、女性、未婚、我现在很快乐。

社会时钟不是自己的时钟,是别人制作的,要求你按照这个去行走,就像提线木偶身上的线,在和我们内心达成一致的时候,可能会运行的很顺畅;可是频率不对时,线就会搅在一起,困惑、束缚、痛苦。

对于我来说,人生不是一个时钟而是一个定位系统,在人生的轨迹中留下一个个自己人生的坐标,然后形成一个自己的轨道,和别人也能交叉而过、也可以相对静止、平行。

每一个都不一样,每一个也不孤单,保留自我,尊重别人。

宁可晚,也不要勉强

@LQQ 90后

爹妈和公婆都期待我一结婚就生娃,现在老公也很想要孩子了,可是就是不想生…原因很多,觉得自己没有好到可以给一个孩子做榜样、不想过围着孩子转的生活、怕生孩子的疼、或者是就是不想听长辈的话,错综复杂,可能需要一篇文章才能说清楚。

但总而言之,我绝对不会做一件我没准备好的事,决不会稀里糊涂地把一个孩子带到世上。

社会时钟是不是有道理,可能只能到我们垂垂老矣快要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才能看明白吧,但是每一代人都不一样,上一代的经验可能也无法完全通用于这一代,所以只能自己去体会了,在我看来,宁可晚,也不勉强。

永远年轻,永远不在点上

@没错是恐龙 90后

我开始反抗社会时钟是在什么时候呢?大概是高中,成绩很好选择辍学;又可能是24岁,闪离;又可能是现在,工作稳定选择跳槽。反正一直不在点上。

和大多数父母一样,我的父母希望我工作稳定婚姻幸福。现在我在小城市,工作稳定,也“体面”,但我打算今年去大城市看看;对于婚恋不关心,单身。快乐,自在,有点小理想的状态。

不在时钟里的人,你们得到自由啦,接受代价。在时钟里的人,不要懈怠,紧跟步伐。

钟表不停,有些人忘记看表

@F乙酰胆碱 80后

时钟的存在对于大多数人其实是有必要的,很多人没有全身心融入生活,像坐不住盼望下课的孩子,总要一直看钟,而有一些真正融入课堂的学生,反而没有看时间的意识。

我可能就是那个总在看表的人吧

@Lainey 95后

出国四年,认识了许多在西方文化下长大的朋友。课堂上会遇到的同学年龄跨度很大,年龄不相仿的虽然并不多见,但也数次在自我介绍的环节听到各种离奇的人生履历。

曾经和一个念了三个学位,涉及商学文学的华裔朋友交流,他平淡无奇地描述自己的每一次选择和决定。那一刻我突然觉得,我其实从来没想过我想要过怎样的生活。

过去一直都按部就班的把“社会时钟”当作理所应当一般的科学存在,从来没有想过自己的感受和需求其实是很值得被重视的。

整个家族都从事金融行业的原因,长辈和家庭的交际圈大都是同行业的人,对其他行业知之甚少的家人和我都对选择其他的专业和生活方式抱以很大的不安全感。

小时候常会谈及自己梦想的我,在长期和家人的意见交流后,也开始深信自己不是“那样的人”做不了那些看似更“自由化”的工作,继而也还是在规则的框架下似乎才能安心。

身边的朋友大多还是从小在差不多学校一同成长起来的同学,他们的生活都很中规中矩但却又都是在规矩的道路中的佼佼者,都能准时敲响每一次“社会时钟”的钟声。

而每当我想要放下手中并不热爱的专业,作出新的尝试就几乎等同于放弃这几年在本专业打下的基础,要向别的方向从零开始,继而便脱离了“社会时钟”。离轨的感觉,光是想想都有些恐惧。

除了学习之外,恋爱也给二十出头的我带来了困扰,很能享受自己呆着的我,并不很期待有别人加入自己生活的感觉,但无论是来自家人的担忧还是朋友们相继恋爱的趋势,也给我带来了仿佛恋爱是这个年纪该做的事这样的焦虑感。

总而言之,我的生活就是按着“社会时钟”在走着,我渴望挣脱它,但总会不安地回看它,也害怕想要脱离它的我是不是只是睡过了而已。

不必说得太好听,只是绞肉机而已

@威廉 80后

每每看见北上广的地铁、机场、公交车早高峰上那些木讷的脸,就能立刻感受到社会时钟的存在,面对这种拥挤和自主放弃,难免生出一些负面的情绪,会认为不仅仅是个时钟,更是个绞肉机。

可能共頻是最高效的吧。

然而人生过半,回头看一眼,多少事情是自己拥有完全自主性的呢?那么时钟也是有意义的吧。

不懂为什么复杂的事情都要在二十岁被解决

@五花驴 90后

从工作起就一直游离在时钟之外,不过不是刻意的,是无意的。

在春晚贺词都不会被提起的挪威已经七年了,常人觉得这应该是个幸福的国家,我好像过着很多人觉得还不错的生活,可是自己觉得根本不是那么回事。

其实我一直是循规蹈矩应试教育下的产物,首先我学的专业比较冷门,来挪威只是因为大学毕业以后觉得作为一个女生“应该”去读研而选择了一条可以读研的最捷径。

那时候根本不知道挪威是什么,觉得只是在很偶然的情况下来的,但是这个决定彻底改变了我。

挪威的生活很不一样,我相信它与大多数“国外”都有点不一样。在这里,大环境所使,社会时钟的无情提醒的确没那么频繁,而且呆久了人会变得自我,对家人的期望基本只是敷衍。

但是这不代表社会时钟在这里不存在了,它只是变慢了,比如我们很多人婚姻压力的底线会在有没有生育能力(所以冻卵在这里是常提到的话题,但这也表明大部分人对小孩和家庭仍然还是有很大的需求),工作方面例如更多的人会在工作以后返回学校读硕士(或第二硕士)或博士研究生。

就我个人而言,我非常不满意自己现在的生活,觉得自己很矛盾,也找不到出口。这是一个寂寞的地方,人呆久了都喜欢思考人生。

感觉自己的方方面面在近五年都处于极度不确定的状态,所在行业大形势的起起落落,家庭的两度变故,在回不回国中纠结了五年,换了工作还想继续换,到头来也逃离不了自己不怎么喜欢的行业,想回国彻底转行做喜欢的事,又感觉困难重重。

出国以后基本就没有谈过恋爱,导致现在觉得自己真的不需要爱情了。性格有很大变化,现在基本也只过着“做满足生活最低需求社交”的生活,可是也在为让自己内在变得更好而默默做点事情,有莫名其妙的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思想优越感。

我现在也不知道了,为什么好像这么多重大事情都要在二三十岁解决,又好像身边很多人已经蛮明确自己想要什么并且朝着一个方向开始做自己的规划。

可能永远都是稳定的生活是常态,因为阻止漂泊的还有那些不可抗力因素。

按部就班地生活吗,我早就认输了

@Sarah 85后

关于我身上的社会时钟,其实家人很少表达对我的期待,似乎一直以来都让我按照自己的心意走,觉得我开心就好。

三十岁没有“而立”,单身多年,目前生活主要是工作,运动,看书,旅游,还有必不可少的“看理想”;偶尔看个小话剧,发掘一些新奇的东西。

社会时钟其实不无道理,在固定的时间里干大家都在干的事——我想大家都害怕“输”,总会担心自己赶不上别人,如果落后了总会心慌或者不如觉得自己不如别人。从学习、工作到后面找对象,似乎就是一场占据资源的竞赛。

可我愿意认输,我不想去追赶,从大学毕业那一刻起我决定按照自己心意走。从24岁开始已经成为姐妹伴娘专业户。

当身边已婚的人问我是否害怕以后一个人过,我目前不害怕,我只怕人到年老时没经济能力让自己生活。问我还要结婚吗,遇到了肯定要结,我不拒绝生命中都有可能发生的事情。

让人焦虑的不是社会时钟,而是成功

@滝沢 90后

我觉得社会灌输给每个人的期待其实是有关于成功的。比如说要有一份好工作,有职业规划,时间要管理,效率要高,要有气场有气质,要减肥不能胖,出门要化妆,坐姿要端正……

从小事到大事,没有一件事不需要符合别人对你的期待或者要求的,如果不符合肯定逃不脱被数落的下场。

来自家人的期待和压力其实一直没停过,他们希望我努力逼迫自己,使自己的潜力得到激发,去成为一个有目标、有效率、认真理智的人。

我曾也这么一度要求自己,事事追求完美,定下目标有时候没做到,就觉得自己是个失败者,对自己感到很厌恶。

当时在租的小房子里,每天会有无数次想到我让他们失望了,痛苦得想死,因为这样的心理差不多快要抑郁了。

但慢慢我开始想,我为什么要这样,不一定真的只能有一种活法吧,不一定什么事情都得要按照这些标准去做吧。

感觉自己变得“合理”之后,就不觉得自己有罪了。但要想不在意,首先要破除别人对自己的完美期待吧。

所以我是从外表开始的,剪了超短发,拒绝再化妆。当我不怕用真实的我去面对他们的时候,他们对我的完美的期待也好了很多。

现在算是无业边缘人士,很少再上网,只买自己需要的东西,在不运动的时候并不多吃,在吃饭的时候不用勺子就不会要。

经常去图书馆看书,根据自己最关心的主题开始看,没有目标,就是一路顺着看下去。想要发现自己更多的问题,是对抗我自己也是对抗各种根深蒂固谎言。

你看向所有的指针时,发现他们大致朝着相同的方向。但是,钟有钟的自由。

关于生活,我还没想明白

@贝九斯 90后

我从没有怪谁给我施压,毕竟是自己逃不出自己的圈。有的人天生想得多,眼睛离不开别人的快乐。

对于生活我有太多不懂的地方,我才二十七岁,也许是这是一种幸运,我所经历的还没有把我逼着看透生活。

我之前不太喜欢人,现在我觉得,我必须要学会尊重别人的幸福和快乐。

时至今日,还有着一颗躁动不安的心

@清如许 90后

社会需要一个稳定的标准,允许少部分人特立独行,大部分人还是会选择按部就班,这样社会才会稳定。我无法想象每个人都特立独行的社会。

其实还是因为现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让人们见识到了各种各样丰富的生活方式,觉得自己也有一万种可能,不想再按部就班。诱惑多了,想法多了,选择多了,一颗颗躁动不安的心。

明年三十,仍然觉得自己是个孩子。

看到这里,关于「社会时钟」这个话题,我们依然没有办法给出一个确切的答案,选择遵守或者反抗,都需要承担相应的后果。

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人生方向,这个社会未来会变得更宽容吗?也许吧。只希望在宽容到来之前,不要人云亦云、随波逐流。

愿做出选择的你是清醒的,并且在多年之后不会后悔自己的选择。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