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V林毅夫与杨小凯的辩论(一)

大V林毅夫与杨小凯的辩论(一)

在大陆高校工作的台湾人中,最有知名度,影响力,同时也是目前学术成就最高的人,应该就是林毅夫老师。林老师1979到大陆之后,先在北京大学获得了政治经济学硕士,又赴美取得了芝加哥大学经济学博士;回北大任教不久后,就共同创办了北大中国际经济研究中心;现任北大南南学院院长、北大国家发展研究院名誉院长,第十三届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全国工商联专职副主席,并且曾任世界银行副行长。

我第一次见到林毅夫老师是去旁听他给本科生开的课;来听课的学生约莫有两三百人以上,把当年理教最大的教室挤的是水泄不通。林老师给本科生授课的内容并不艰涩,说话仍有闽南口音;林老师上课喜欢举例说明,并且略带幽默与缅腼。

我在北大毕业之前,曾经给林老师写过一封电子邮件,希望能当面向他请益;林老师很快就给我回了邮件,并且约我隔周在他的办公室见面。林老师所在的办公地点位在朗润园内;朗润园原来是圆明园的附园,咸丰皇帝曾经把这个园子赐给了恭庆王;泰国的诗琳通公主在北大学习时,就住在朗润园后面;朗润园这一带或许是北大景色最好,最为幽静的区域。我与林老师当面谈话,感觉上他的表情有些严肃,而且讲话十分直率。那一次会面足足谈了四十分钟;让我印象最深的是,林老师告诉我:此去工作,切记一事,忘记自己的台湾人身份,别人有的,台湾人可能不会有或不能有,心里面不要觉得不平,埋头苦干便是。林老师的建议,从我刚到大陆求学时便有所体会,参加工作,进入体制之后,感受就更深。

北大朗润园 作者2019年7月拍摄

林毅夫著作等身,不管是在学术研究或智库方面,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尤其是他对中国的农业改革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林毅夫的专业意见对政府的影响力很大,并且身兼许多官方职务;遇到与经济学有关的公共议题,他并不回避与学者进行公开辩论,并且也愿意以各种形式捍卫自己的观点。众所周知,他公开支持在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基础上,由政府主导产业政策。于此所谓的计划经济,自然不是改革开放以前的那种老体制,而是邓小平时代开始倡议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体制。

林毅夫先后与著名的旅澳经济学家杨小凯教授,在上一世纪九零年代末,以及与北大光华管理学院的经济学教授,同时也是著名的公共知识人张维迎先生,在近年内,先后就中国的经济发展究竟应该怎么走,进行了公开的辩论。早在上个世纪,哈耶克和凯恩斯就曾经争论过,当一个国家经济表现不佳的时候,究竟是应该让市场自己承受与复原,还是应该由政府出手救市?林毅夫与张维迎的争论,就是政府到底该不该干预市场的中国版;而在与杨小凯的争论中,还涉及了政治体制改革与经济发展之间的辩证关系。

1999年12月,杨小凯在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作了一场轰动的演讲,他公开表示,经济改革乃是宪政转型的一部分;经济增长的最终源泉是制度与技术的创新,而这些都是在给定的宪政制度下完成的。林毅夫不同意杨小凯的观点,他认为激进的改革无法落实宪政,而且激进的改革对经济的破坏是直接和立即的;渐进的改革比激进的改革好。2000年,哥伦比亚大学的萨克斯(Jeffrey Sachs)、加州大学的胡永泰(Wing Thye Woo),以及杨小凯等三位经济学家,在《Annals of Economics and Finance》上发表了题为《经济改革和宪政转轨》的长篇论文;文中指出,发展中国家有“后发劣势”,落后国家在追赶发达国家的过程中,模仿技术容易,但模仿制度非常困难;这也是为什么落后国家倾向于模仿发达国家的技术,而不是模仿其制度的原因;然而,这种选择虽然能使经济在短期内获得快速增长,但同时也会强化国家机会主义,从长远来看,隐患甚多。所以,后发国家应该选择先难后易,先进行制度模仿,再进阶到制度创新。

针对杨小凯等经济学家的观点,林毅夫再次表示不能同意,他认为发展中国家可以通过引进技术的方式,加速本国技术的提升,从而使得经济发展得更快,这是“后发优势”;而且以私人所有权为基础、自由民主为本质的宪政民主体制,既不是经济发展的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也不符合中国的国情。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