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得智慧讲堂》对话刘和平:虽写帝王将相 却知民间疾苦

《舍得智慧讲堂》对话刘和平:虽写帝王将相 却知民间疾苦

自动播放

刘和平,著名剧作家、小说家、国家一级编剧,从影20年,他写出了《雍正王朝》、《大明王朝1566》、《北平无战事》等兼具收视和口碑的历史大剧。刘和平并不高产,但他所创作的四部作品几乎囊括了中国电视剧奖项中的所有最佳编剧。其中《大明王朝1566》在豆瓣上的评分更高达9.7分,是目前豆瓣史上评分第一的电视剧。他的作品多为历史正剧,其中描写了大量的权谋斗争,因此刘和平也被称为电视剧界的“历史学家”。

戏园子里“熏”出来的童子功,自学而来的历史知识,刘和平还当过演奏员、教师、研究所所长,在走向编剧之路的同时,这些经历也赋予了他平民化的视角,也让刘和平更加客观地解读历史,解构权力。他的作品不仅仅只是讲述官场权谋的剧作,而是一部部写给人民大众的生活共鸣。现在走近由舍得酒业与凤凰网联合推出的时代人物思维对话节目《舍得智慧讲堂》,本期对话刘和平,探寻他在文学创作中的追求与取舍。

虽写帝王将相,却知民间疾苦

虽写帝王将相、官场权谋,但刘和平从小的生活却是远离官场的,他出生于湖南衡阳,父亲是剧团的编剧,母亲是戏曲演员,刘和平则在剧团的戏曲声中渐渐长大,从小受到大众艺术的熏陶,对刘和平来说是一种天生的训练。那时,刘和平除了爱看戏,还喜欢吹笛子,没有人教他,他就自己摸索,记下广播里的音乐节奏、旋律,一遍遍琢磨,直到达到了独奏水平。

刘和平无忧无虑的童年生活,在他小学五年级的时候被打断了,刘和平随父母被下放至邵阳农村,这段日子也让刘和平第一次体会到了人间疾苦。被子永远都捂不热,天刚亮就得去出工,家里断炊更是常有的事,农村那三年让小小年纪的刘和平知道什么叫饥寒交迫。所以后来他多写庶民之苦、哀民生之多艰,是因为有切身的体会。艰苦的生活环境没有让刘和平丧失对生活的观察,反而激起了刘和平的求知欲,于是在农村读书自学也成了他疲惫生活中的最大乐趣。

忠臣孝子 承父母之愿走上仕途

刘和平曾被剧团看中,要招为演奏员,但却在最后办户口迁移的政审时,因被发现父亲成分问题,失去了这个机会。为了让兄弟俩进入剧团工作,刘和平的父亲向亲戚们借钱大摆宴席来招待书记,不久之后,兄弟俩成功进入了剧团。

从农场进入剧团当演奏员,刘和平感受到自己命运所发生的巨大改变。他还记得到剧团第一次拿了餐券,到食堂领饭吃的时候,所有眼光都看着他,三两米一钵的饭,刘和平一次就领了五钵。

1973年,恢复高考后,各个学校开始补充教师,刘和平通过招聘考试,开始了教师的生涯。他不但教语文,还教历史和音乐。

执教之余,刘和平开始试着创作舞台剧本。他的剧本被衡阳市文化局看中,局长立刻带着科长去挖人,三天就把所有的手续都办了。刘和平被调至文化局,结束了九年教师生涯。

一等人,忠臣孝子,两件事,读书耕田,这是中国农耕文明的对做人做事的标准。31岁时,刘和平的戏剧作品《甲申祭》荣获曹禺文学奖,他也因此得到了出任衡阳艺术研究所副所长的机会。为了不辜负父亲的期望,1985年,刘和平踏上了仕途。

创作源于生活感悟,纸上得来终觉浅。刘和平人际关系里写得最好的,就是父子关系。

1995年,担任衡阳艺术研究所所长的第十年,病危的父亲向刘和平提出了遗愿:死后进行棺葬,入土衡阳老家。然而根据国家殡葬管理条例,在火葬区亡故,则不能棺葬。但即便如此,刘和平还是选择完成父亲的遗愿,顶住巨大的压力,用棺椁将父亲送回了老家。

在写《大明王朝》时,刘和平突然想起在父亲去世前三天的一段对话。“我把他从五楼背下来,他就问我你背不背得动,我说背得动,这就写在《大明王朝》嘉靖最后要龙清背他,问他背不背动。”

舍去权力 获得创作的自由

进入官场的刘和平并没有感受到权力带给他的快乐,反而无形中备受束缚。父亲去世以后,担任衡阳艺术研究所所长近十五年之久的刘和平毅然决然地辞掉了所有公职,开始潜心进行剧本创作。对权力的取舍,带给刘和平的是一个更加专注的写作空间。

他崇拜的人里面,陶渊明是摆在很前面的。刘和平希望自己的生活方式能像陶渊明一样,归隐山林,清静自在。

刘和平最终在辞官之后获得了自己的自由,但是他作品中的人物则多被权力所束缚,孤家寡人的君王苦,犯言直谏的直臣苦,在夺嫡之争中落败的阿哥贝勒们苦,年复一年忍受压迫的百姓更苦。表面上讲述的是改革之道、官场斗争,实则描绘了一幅众生皆苦的画卷。

刘和平在寺院的火化塔前迎来了人生最重要的开悟。当时他跑到衡山一个人闭关写作,前一个星期一个字都没写,晚上睡不着就出去散步,走到了寺庙后面。月亮照亮火化塔上的一副对联,上联是“白云飞去青山在”,下联是“青山常在白云中”,横批:会也么。“会也么”是元代的口语,修行人死后涅磐火化的时候,佛祖问你明白了没有?刘和平顿时开悟,一起身,回去写到天亮,把第一场戏写完,一发而不可收拾,一个星期就写完了初稿。

到衡阳的山上进行闭关创作,已经成为了刘和平生活习惯的一部分,他享受着这份创作所带来的孤独和自在。谈及自己的孤独,刘和平引用加缪的观点,认为解除孤独的唯有一点,就是跟广大的人民大众站在一起,使自己的作品让人民大众看到,能够有共鸣。

“我不会为了钱或者别的原因去写作。”刘和平说自己有两个原则:跟当官的交朋友不影响人家仕途,跟经商的交朋友不让人家赔钱,这是底线。

“我的作品是写给时间的 别人追求的我不能去追求”

从《雍正王朝》、《大明王朝1566》到《北平无战事》,无论是无人理解的君王,斗争失败的臣子,还是忍饥挨饿的百姓,细看下去,都是一幅众生皆苦的画卷。

刘和平说,“老天爷给我开了个天窗,我的观念是从头顶照进来,周围的门窗可能就给你关了,所以你自己要知道,在生活上很多别人能得到的,别人去追求的,你不能追求,你也得不到,你得到了,就可能把周围的门窗一开,天窗就关了。”

他常怀悲悯之心,哀民生之多艰。也他他也深知一个人面对选择如何取舍,也明白自己可以为了创作付出什么,舍弃别人所追求的,就得到了自己真正想要的,这便是刘和平的取舍舍得智慧。

更多精彩内容,敬请关注正在凤凰网、爱奇艺热播的《舍得智慧讲堂》。《舍得智慧讲堂》作为舍得酒业打造的自主IP,是一个分享舍得智慧的平台。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