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区柯克诞辰120周年:他对这个世界的真实性一点兴趣都没有

希区柯克诞辰120周年:他对这个世界的真实性一点兴趣都没有

拜伦曾经说,这个世界上有两种人:一种人写自己的生活,一种人写自己的幻想。很显然,这个定律适用于所有艺术创作。无疑,希区柯克属于后者,他对这个世界的真实性一点兴趣都没有,他用他的摄影机为我们创造出了另一个悬念迭生的世界。

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1899年8月13日-1980年4月29日),导演、编剧、制片人、演员。

今天,是希区柯克诞辰120周年纪念日。他是举世公认的悬念大师,他影片中的无数片段依旧是很多人心中的梦魇。任凭岁月更迭,在数不尽的电影人向他致敬的同时,他所创造艺术作品依然无人能及。

如果说在当今英格玛·伯格曼的时代里,大家都能接受这样一个观念——“电影不亚于文学”,那么我认为,希区柯克应列入像卡夫卡、陀思妥耶夫斯基和爱伦堡等一类所谓的“焦虑”艺术家(artistes inquiets)之林。这些处于焦虑中的艺术家,显然无法为我们的生活提供帮助,因为他们的生活工具不过是艺术形式。

然而,他们的使命正在于让我们和他们一起分担烦扰。在这点上,不管自愿与否,他们的确能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自己,而这正是所有艺术作品的基本目的。

——《希区柯克与特吕弗对话录》

撰文+整理 | 苏拉 张晨之

关于希区柯克的人生

敏感、观察、辉煌

少年希区柯克内向羞涩、孤独敏感,他曾对特吕弗回忆小时候——坐在家中的角落,独自一人,一言不发,仔细地观察着大人们讲话。他喜欢独自走在伦敦街头,阅读各种地图、列车时刻表和旅行手册。他总是觉得,有一个黑暗恍惚的生活在远处召唤他。

希区柯克并没有受过任何正统的电影或戏剧训练,如果非要在他的学习履历找到和艺术相关的部分,那大概也就是1913年他在伦敦大学选修艺术课程的一段时光。1914年底,他的父亲去世,希区柯克进入了工程航运学校接受短期培训,次年,他成为亨利电讯公司的一名技术员。

希区柯克与艾尔玛·蕾维尔的婚礼

最初希区柯克尝试的是写小说,1919年6月,他在公司创办的企业杂志上发表了短篇小说《麻醉剂》。第二年,他自荐来到美国拉斯基明星公司设在伊林斯顿的一个制片厂,开始从事设计字幕的工作,不久即被正式聘用,正是在这里,他与电影剪辑师艾尔玛·蕾维尔相识了,在他们出生20年之后。

1922年底,他第一次尝试以导演身份介入电影的制作,那部影片名为《皮博迪夫人》,此后他又在《女人对女人》等影片中担任导演或是艺术指导。

年轻的希区柯克在片场

39岁时,希区柯克举家离开伦敦迁往洛杉矶,隔年他在美国结识了托马斯·曼和欧内斯特·海明威,这一年的秋天,他指导了来到好莱坞后的第一部作品——《蝴蝶梦》,并一举拿下奥斯卡最佳影片奖,这是他奔向成功大门的第一步。此后他的影视之路继续战果辉煌,并以《惊魂记》等影片五度被奥斯特提名最佳导演奖。他于1955年加入美国籍,1972年因《狂凶记》获得金球奖。1979年3月,他被美国电影艺术学院授予终身成就奖,但与此同时,他的健康状况却越来越糟糕,最终被迫放弃了电影工作。

关于希区柯克的电影

人性、阶级、时代

一部典型的“希区柯克式”电影应该是怎样的?惊声尖叫,女主角瞪大的双眼还是詹姆斯·史都华?不,也许是巧妙的镜头移动,也许是精心布置的空间和各种各样看似无意义的细节。抑或是“麦格芬”,流转的交换客体和想象的客体。长久以来,我被告知,希区柯克是一位作品从任何角度去剖析都能被合理化的导演。

对普通观众来说,希区柯克可能意味着一些制作精致的好故事——爱情、偷情、谋杀、恋母、同性恋。对评论家来说,希区柯克是一张能同时赢得好莱坞票房和知识分子好感的通票,既代表钞票,也代表荣誉。学院派一把抢过胖大叔的电影,用刀细细切成两万张图片,每一张都要在放大镜下巨细无遗地接受研究。而在精神分析学者的眼里,这两万张图片全部有关性、性、性。

众声喧哗,希区柯克的电影究竟意味着什么?

也许我们已经被《电锯惊魂》式的好莱坞惊悚片狂轰滥炸了太久,彩色摄影的出现和特效技术的日新月异让悬疑或惊悚的氛围越来越多地向着视觉冲击靠近。与希区柯克费尽心力创造出的似乎毫无意义的浴室谋杀相比,我们在看见一只血淋淋的、逼真的3D断腿时,显然受到了更多惊吓。

但夸张的画面和震撼的音效对高手希区柯克来说并不重要。失控的世界,绝望的人生,这种黑暗而压抑的氛围是希区柯克电影的主要环境。人们不愿表达内心深处的想法,总力图从对方的眼中探寻蛛丝马迹,交流甚至变得无关紧要,因为希区柯克已用他的摄影机猜测出每个角色内心最敏感、最细微的情感与欲望。

希区柯克的电影将凝视放大到极致,让观众不得不同时瞪大现实的眼睛和想象的眼睛,目不转睛地观察着画面中的一举一动,这使得电影中人物最细微的心理变化也得以被发觉,在这个过程中实现了观众在电影院中成功的偷窥。

电影诞生110年来,其偷窥艺术的本质并未改变。人们围着篝火讲故事的时代早已过去,影像技术的发展让我们更好地、更私密地去观察甚至参与别人的生活故事,我们可能是《惊魂记》中从洞眼中观察房客的诺曼,我们也同时是在浴室中被诺曼谋杀的女人。

早年在英国创作拍摄,之后远走好莱坞,作为导演的希区柯克呈现的不仅是一间屋子里的闲言碎语,还有人性、阶级、时代。正如前文所展现的电影《夺魂索》中的场景,他描述着资产阶级的日常,却绝对禁止那些平庸的方式。希区柯克的探寻之路走得愈远愈深、愈加诡异也愈发迷人。隐藏在这一帧帧画面下的,是希区柯克不竭的创作梦想。他在给予这个无情无聊的社会致命一击的同时,不忘交还给我们一个更加不可思议的幻想世界。

那么,被誉为“惊悚悬念大师”的希区柯克有哪些常用的固定悬疑元素呢?哪些标志可以帮你从茫茫片海里一眼认出希式佳作呢?

悬疑元素1:楼梯

楼梯是希区柯克电影中经常使用的悬疑元素,据说这与希区柯克儿时的经历有关。小时候的他对黑暗特别敏感,十分害怕上楼梯,他始终认为家中楼梯拐弯处的黑暗里一定藏有可怕的东西。

影片《迷魂记》和《狂凶记》中都使用了楼梯元素,希区柯克在此借鉴了表现主义的方法,压抑的光影和昏暗的基调很好地渲染了恐怖的气氛。在《迷魂记》中,楼梯表现了男主人公的眩晕和恐高心理,让观众也有置身其中的迷失感。《狂凶记》中的楼梯则更多地使用了空镜头的表现手法,在紧张时刻来临之前,让观众自行想象未知空间,制造了最大的悬念。

《迷魂记》剧照

悬疑元素2:阴影

希区柯克影片中的阴影随处可见,且呈现效果极佳。阴影一般用来烘托黑暗压抑、呼之欲出的恐怖氛围,在《惊魂记》、《西北偏北》和《群鸟》等影片中都有所表现。

尤其是影片《群鸟》,这是一部非典型的悬念电影,单以它的故事情节甚至够不上真正的悬念惊悚电影。在希区柯克的摄影机下,每一只鸟都是恐怖片中的黑暗生灵。在群鸟开始袭击人类之前,影片的整个色彩基调并没有特别多的运用阴影,它呈现的是一个日常的随处可见的生活场景;但当隐藏在身边的灾难爆发之时,阴影成分明显增多,群鸟黑压压地向人类袭来,惊恐的面庞上印着阴影,所有的恐怖都变成了现实,并永无光明。

《群鸟》剧照

悬疑元素3:金发美女

希区柯克对金发美女的钟爱有目共睹,他自己也丝毫不掩对金发美女的热衷:“金发美女是最适于作为谋杀对象的,当红色的血液从她们雪白的皮肤上流出,是多么美丽啊!”

在希区柯克几乎所有的影片中,女主人公都是金发碧眼的标准美女,她们美艳动人,却也暗藏危机,几乎每一位金发美女都难逃在影片中被凶杀的悲剧。

《惊魂记》剧照

《后窗》剧照

悬疑元素4:电话

电话的设置在希区柯克的影片里非常常见,在《后窗》、《惊魂记》和《火车怪客》等电影中均可看见电话的影子。电话在影片中已不单纯是简单的生活道具,它还在整个故事叙述中承担着联络知情人、发现重大信息线索、推动剧情发展的作用。在影片《电话谋杀案》中,这一元素的运用达到极致,电话甚至出现在最关键的凶杀时刻。

《电话谋杀案》剧照

悬疑元素5:凶手就在身边

《夺魂索》是希区柯克电影拍摄过程中的一次大胆实验,同时这部影片也最显著地概括了希区柯克“凶手就在身边”这一悬疑元素。

在《夺魂索》中,希区柯克把长镜头的运用发挥到极致,几乎一镜到底。这显示了希区柯克强大的场面调度能力,它完全打破了蒙太奇的叙事规则,电影演员的表演堪比舞台剧。由于此片的悬念非常早就被抛出,观众在电影开篇已经知道了凶手是谁,后半段长时间的电影叙事更让观众有如置身其中,对观众心理施以的压力和挑战达到极致。

本文为独家原创内容,原发于新京报书评周刊2015年4月29日。作者:苏拉 张晨之;编辑:方格 西西。未经新京报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欢迎转发至朋友圈。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