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8日,“长城文化之旅(西段)——海峡两岸大学生文化体验营”继续西行,来到了瓜州锁阳城与敦煌玉门关。下面是部分营员的西行随笔:
1. 陈伟铭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今天,我们既看到了“孤城”——锁阳城,也看到了玉门关。不过,此玉门关乃汉代玉门关,非诗中的唐代玉门关。由于疏勒河的改道,锁阳城和玉门关失去了河流的给养而逐渐衰落,如今只剩下断壁残垣供后人凭思。站在遗址旁,很难想象千年前此地曾是一派旌旗遍展、胡汉相通的景象。将手贴在夯实的黄土上,触摸着历史的心跳,一股敬畏感油然而生。作为个体,我对于中华文明而言是多么渺小。浪花淘尽英雄,而我不过是籍籍无名的小人物,或许并不会为后人所记得,便被历史洪流裹挟而去。就像今天,我作为游客留下了足迹,但很快风沙会将我的足迹轻轻擦去,恢复这里的肃穆和宁静。一路西行,茫茫戈壁,黄沙掩埋了历史,驼铃远去了故事。什么时候,我能够留下自己的印迹,书写一段精彩的故事,哪怕终将被时间抹去。
2. 闫佳琦
行走于酒泉瓜州,遥望祁连雪峰,长风当歌。一座宏大的古城,在红柳掩映,流沙相伴中静默。它就是世界遗产、中国最完整的汉唐州郡级古城——锁阳城。它保存了古垦区的地表,还留存有多条长距离、网状密布的古代灌溉渠系遗迹。其中,塔尔寺遗址和规模庞大的墓葬群则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人类在这个屯田绿洲城镇内的真实生活。我问导游姐姐锁阳遗址是被如何保护、被风沙损坏之后如何修缮、照这样的自然损坏程度这个古城能存在多久,鸣响的风声中徒留导游姐姐的沉默不语。
身处这座古城之中的我们,见证着历史车轮在霎那间碾过千年。虚幻又真实的历史穿越感之余,我心中更有一阵惋惜油然而生…狂风卷过,落寞的锁阳古城毫无遮掩地忍受着风化、沙化的折磨,我们祖先创造的智慧结晶就这样在漫漫岁月与瑟瑟风沙中变了模样。历史尘沙中的锁阳城只是此次长城文化之旅中的小小缩影,但确一如往常更让我们意识到文化保护之艰、文化传承之难。此情此景,中华文化保护与传承之重任更在我辈心中深深扎根。
3. 谢建鋐
余秋雨《阳关雪》中说“文人的魔力,竟然能把偌大一个世界的生僻角落,变成人人心中的故乡。”阳关如此,玉门关亦是如此,一首王之涣的凉州词,将一个汉唐时期,友人亲人相送的终点关卡,描绘的如梦似幻,将一个塞外将士战时戍守的站岗地点,形容的迷离徜仿、哀怨忧伤。
实际走一趟玉门关,方知现在的玉门关遗址居然是一个洋人斯坦因所发现定义的,说来略为讽刺,我们中华民族特别多的文物与遗址都是先被洋人发现,到国外出了名,辗转将声名远播回来,我们才会认可。现今的玉门关景区,是一个人们借由王之涣的诗词,去臆想出来的形而上关卡,佐以斯坦因发现的形而下遗址,揉合而成的新中国玉门关。
在玉门关导览时,导游是一个刚从西北师大毕业,来到景区做实习的小妹妹,与她闲聊方知中华人民对于玉门关的憧憬是多么惊人,八点上班八点下班的生活,一周六天轮轴转,住在景区旁的宿舍里,有时甚至还会忙到没时间吃午饭,连进城的时光都觉得奢侈。其实一个实习导游能挣多少钱,会留在敦煌西的戈壁滩,守着这一块世人眼中的玉门关,全凭满腔热血与一心热爱啊。驻扎在国之西疆的人们,玉门关的故事,因为有你会一直传颂下去。
4. 柯芳婷
一早起床,瓜洲凉爽的微风吹进房间里,阳光不太强烈而是照在身上暖暖的,这几天下来真的很喜欢西北早晨的天气,非常干爽,舒适怡然。
今天的行程是参观锁阳城跟玉门关的遗址。之前听导游姐姐在说锁阳城的历史故事,说当时唐朝的薛仁贵将军兵困锁阳城被敌人断粮草时,因为吃了锁阳而精神饱满,最后击退敌人,为了纪念所以以锁阳命名此城。出发时心想这个锁阳城应该是非常宏伟的,但可惜后来水源的匮乏城市逐渐落寞加上风沙的侵蚀坍塌了许多,只剩下断垣残壁了。进入锁阳城遗址的时候,首先看到的就是一颗高大但是早已干枯只剩树干的胡杨树,导游姐姐说胡杨树虽极为耐旱但也是需要一定水量才得以存活的树,而这颗胡杨树枝干十分粗大,可见当时锁阳城的水源是充足的,想必当年锁阳城一定十分的繁华,对比如今的荒漠,真有种沧海桑田的感叹。
接着我们去参观了玉门关的遗址,我们首先参访了展厅,导游姐姐跟我们解释了张骞出使西域开创了古丝绸之路的演变,随后我们驱车来到了玉门关的遗址旁,发现这里一样有着非常粗大的胡杨树枯干,我想锁阳城与玉门关应该都是有着辉煌历史的地方。
唐代边塞诗人王之涣的凉州词写到:“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虽然此遗址的玉门关非此诗指的玉门关,但也是能强烈得感受到戍守在边疆地区,望着荒漠的苍凉心情。同时也十分震撼于古代丝绸之路的演变及各个城墙的建立,运用了多少人力物力才有办法建立这一个又一个的城墙,换来中原民族的安定。
5. 孙文琪
从榆林一路向西,第七天我们来到了瓜州。在通往汉唐周郡级古城——锁阳城遗址的路上,透过车窗,湛蓝的天空下沙石地面和苍绿的植被斑驳相间分布,苍茫的戈壁望不到尽头。时间在这里仿佛静止一般,只有锁阳城的断壁残垣提醒着游人,两千年前,这里作为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曾是怎样的喧闹与繁荣。
唐代的锁阳城,有着齐整森严的军事防御体系,有着玄奘西行宣讲佛法所处的塔尔寺,还有着发达便利的农业灌溉水利工程。而现在我们只能通过残缺的城墙、角墩和地基一窥其当年的盛景,感受波澜壮阔的盛唐气象。历史在刹那间,便碾过了几千年。
下午赶赴敦煌,参观了玉门关遗址。位于河西走廊的最西端,玉门关是大汉王朝在丝路上的最后一道关隘。东起仓亭燧,西至显明燧,南至南三墩的长城防御体系,既是边关军民强有力的保护屏障,也是往来贸易的商旅在戈壁荒漠上的指路明灯。虽然玉门关只留下遗址以供追忆,但身临墙垣之下,观其雄据险地、万夫莫开之势,仍然感受到大汉的巍巍气度。
极目远眺,平沙莽莽,只有红柳、骆驼刺、梭梭等植物存活,或青绿或殷红的颜色装点着这片土地,给苍凉的戈壁滩但来生命的活力,耳畔依稀听得到驼铃叮咚,放佛熙熙攘攘、出关入境的人群就在面前。
这大概就是历史遗迹的魅力所在吧,扑面而来的沧桑与厚重感,总能让人肃然起敬。一路走来,再一路走下去,感受文明的交汇融合,感知文化的源远流长。
6. 郭祉妤
走在大漠狂风中,听着导游诉说着“薛仁贵解救西征将士”的故事,五年前高中历史课本上的字字句句都浮现在眼前。
关于“薛仁贵”,我们最熟悉的莫过于“薛仁贵征东”的民间故事。从投军的平民薛仁贵,到命士兵挖掘植物根部充饥,甚至为了纪念他而更改了这里的地名。这些都是在平常走马看花的观光旅途,比较难能了解到地方。
例如“玉门关”这个地点。当导游指着唐代城池的位置时,不经感叹的说:“大家都只记得敦煌小方盘城的玉门关,但有多少人知道这里曾也有个玉门关...”走过大漠,从风化的痕迹,我们只能观察它曾经存在的事实。
深度旅行的好,除了上述的深度了解在地故事外,其二我最喜欢的则是“听民间故事”。亲自走访小弄街巷、蹭着当地居民吃瓜聊天,我们才有机会聆听在地居民口中的野史、小道消息。这些较为不知名、不重要的史料,反而让艰涩的历史知识,增添更多趣味性,以及作为知识和常识的桥梁,加深大家对旅游的印象。
“特别声明:以上作品内容(包括在内的视频、图片或音频)为凤凰网旗下自媒体平台“大风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videos, pictures and audi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the user of Dafeng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mere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pac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