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耀会:长城是由城墙、关隘、城堡、烽燧组成的军事防御体系

董耀会:长城是由城墙、关隘、城堡、烽燧组成的军事防御体系

作者:董耀会,中国长城学会副会长,著名长城专家

7月24日下午海峡两岸大学生文化体验营,参观了宁夏灵武的水洞沟和藏兵洞。水洞沟是中国最早发掘的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国家地质公园。水洞沟遗址位于宁夏灵武市临河镇,西距银川市19公里。记录了三万年前人类生生不息的活动轨迹。遗址在明长城脚下,长城边墙、烽燧墩台、城障堡寨、藏兵洞窟等构成的古代长城立体军事防御体系。

董耀会:长城是由城墙、关隘、城堡、烽燧组成的军事防御体系

长城藏兵洞,在全国目前发现的还是独一处。洞中展出了一些考古人员在洞里发现的文物,其中有一个小展窗里是古钱币。有明洪武年间的,有清乾隆年间的。我认真看了一下,竟然还有一枚北宋的符祥元宝。

从藏兵洞出来,我们已经在红山堡里面了。红山堡是明长城防御体系中的一个城堡,始建于明弘治十六年(1503)。总制陕西军务户部尚书秦纮筑。明正德十六年(1521),宁夏都指使史镛又扩建了红山堡。

红山堡为正方形,各边长均为300米。城开有东门一道,瓮城的门向南开。砖砌的城门和瓮城门都保存较好。城堡南北长约380米,东西长约320米。瓮城长30米,宽20米。瓮城内竖立着2015年9月7日《大话西游》剧组,在水洞沟红山堡拍摄时的介绍。

董耀会:长城是由城墙、关隘、城堡、烽燧组成的军事防御体系

从红山堡、长城边墙、烽燧等,我们就可以看到长城防御不仅仅是一道墙。长城建筑由城墙、关隘、敌台、烽火台以及城堡等组成的军事防御体系。这个体系包括戍防屯兵、军屯、烽火、驿站交通等系统。

长城作为一个军事防御体系,建筑实体本身是否坚固虽然对防御具有一定的影响,但长城建筑只是长城防御体系的客体,而不是这个体系的主体。在长城防御体系中起主导作用的是人,从事军事活动的人。修建的城墙等建筑在坚固,戍守长城的军队涣散了,长城防御体系就不可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长城防御体系的主体是人的活动,戍守长城的军队,客体是建筑实体。人的活动和建筑是一个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整体。军队的能力和军队进行战争所采取的战略正确与否,要依靠长城防御体系中长城建筑实体,而长城防御建筑的实体为军队从事各种军事活动提供支持。

如果城墙还没有攻便倒了,如果架设在长城上的大炮十门有八门打不响,如果长城上的烽燧上传递的信息未能及时准确传递,那么,军队从事的战争活动最后要达到的军事目的就会受到很大的影响,有时甚至是决定性的影响。

在漫长的中国古代,由于各个区域的地理自然环境不同,各个时代的生产力水平、技术水平不同,各个历史时期面临的军事形势不同,各时期、各地域的长城在构造、建筑方法及形制方面都有较大的差异。

尽管如此,纵观历代长城建筑由城墙、关隘、城堡、烽燧四大部分组成,除空心敌楼是明代才产生的之外,其他的基本构成没有多大变化。

一、城墙

城墙是长城建筑的主体。城墙的建筑形式、结构类型及使用的材料,随着地理环境、施工条件和工程技术的差异而各具特色。

先秦长城的城墙主要有黄土夯筑墙和干石垒砌墙两种。西北降雨量小的平川地区,则采用黄土夯筑成墙,一般采用分层夯筑法。山地或产石地区则用石块垒砌成墙。石垒墙在明以前多用毛石垒砌而成,未见使用加工整齐的长方形条石。但时间越往后,使用毛石垒砌时采用的石块也逐渐规整起来。

内蒙古固阳秦始皇长城,已经使用较大也较规整的块石垒砌城墙。固阳县北的昆都仑河上游之处为分界处,由此向西、沿狼山山脉的一段城墙,都是就地取材的使用石材垒砌。横穿赤峰地区的250多公里的长城,石砌约占50%,土筑约占40%,利用天然屏障,稍加人工修筑的地方约占10%。

发展到明朝,各种类型的长城墙体都已经出现并趋于完善。按地区特点,明朝城墙有夯土墙、毛石墙、砖墙和条石墙等。砖墙和条石墙主要由戚继光修建,他在给朝廷的奏折中说“先时沿边皆空墙圯坏,虽有石砌小墩,无器械,不能守御。自世庙十余年来,每岁终修饬,徒滋劳费而迄无成绩。”他建议修建蓟镇长城“东起山海,西抵石塘,延袤二千余里,平满处建高厚砖城,陡峻处建马镫钩墙,制与三屯城同。”

榆林镇以西多用夯土墙,大同镇也以土筑墙为主。夯土墙的防御作用也很大。嘉靖二十二年(1543)七月十四日夜,嘉峪关西的长城遭到进攻。“套虏潜之关西,欲袭肃州,指挥李玉守关,病失探备,致虏掘长城,而斧斤不入,后钻地穴以入内境。”以此可见,由于严格的施工制度,建造的长城非常坚固,入侵之敌只能从城墙下打地洞进入长城。

董耀会:长城是由城墙、关隘、城堡、烽燧组成的军事防御体系

山西镇多采用里侧夯土、外侧包砖的做法。宣府镇大部分墙为石砌或土筑,个别地方用三合土(用石灰、土、沙混合使用)夯筑墙心,双面包砌砖石。蓟镇长城的城墙多是以灰土或毛石为心、两侧包以青砖或条石或块石的夹心墙。用青砖包砌的城墙,目前所见都是明朝修建的。砖砌城墙多用石灰膏粘接并灌缝。

除上述墙体外,还有一些特殊的墙体。山区的城墙建在高山险峻处,遇有陡立的崖面,就以陡崖为墙,直接将垛口砌在崖顶上,是为“山险”。有时在险峻的山脊上,人工劈凿出能阻挡敌军攀登的陡立崖面来代替边墙,是为“劈山墙”。个别地方的长城采用柞木编制而成,是为“木栅墙”,采用木板做成,是为“木板墙”。长城“非皆以土垣也,或因山岩石,木柴僵落,谷水门,稍稍平之” 。颜师古注:“僵落,谓山上树木摧折或立死枯僵堕落者。”

不同地方的长城墙体结构也是不一样的,平原或重要关隘处墙体修筑得高大坚固,高山险峻处较为低矮狭窄。山海关、金山岭、八达岭等位于今河北、北京一带的长城城墙,是修筑得较为完善的一段。这段墙体平均高10多米,底部宽7~8米,墙顶宽4~5米。砖砌城墙的墙砖长0.4米、宽0.2米、厚0.1米,重约15千克。

长城墙体顶部地面用方砖铺砌得十分平整,便于部队战时机动和平时运送粮秣、兵器等。城墙顶的内侧设宇墙,高1米左右,起保护人马的作用。有了宇墙,部队便可免去从墙顶失足跌落的顾虑。城墙顶的外侧有便于瞭望和射击的垛口墙,高2米左右,用于保护自己及杀伤敌人。在长城墙体上,也有些地段内外都建成垛口墙,这是为了防止敌人绕过长城从内侧进攻而采用的修筑方案。“以蓟昌之守言之,东起山海关西至镇边城地方,绵亘摆守单薄,故臣等以为必设两面受敌之险,将塞垣稍为加厚,两面皆设垛口。” 但从长城来看,真正在城墙两面都设垛口的地方并不多。

二、关隘

长城关隘是长城沿线的重要防御设施,建在具有重要战略、战术价值的地方。这些关隘往往建在交通要道上,或位于高山峻岭之上,或处于深沟峡谷之中,地形、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可以达到用较少兵力抗击较多敌人进攻的目的,故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说。

大多数的长城关隘构筑有关城,较大的关隘及关城是在长城防御体系中起骨干作用的战略据点。有时,长城局部被攻破后,守军独立坚守关隘,进攻之敌便不敢深入。

明长城关隘、关城的修筑,设计还是施工都已经成熟,防御功能也高度完善。在7000多千米的长城沿线上,明朝修筑了抚顺关、山海关、古北口、黄崖关、胜金关、嘉峪关等数千座关隘和要塞。为了加强京师的防卫,京畿内外修筑了著名的内外三关:内三关即居庸关、紫荆关和倒马关,外三关即偏关、宁武关和雁门关。

董耀会:长城是由城墙、关隘、城堡、烽燧组成的军事防御体系

关城城墙一般都很坚固。东北、华北一带的关城内外城墙一般是用青砖或条石包砌,内部为黄土夯筑。高大坚固的城墙能有效地阻遏敌人的进攻。为了方便守城士兵的使用,关城城墙设有供骑兵和步兵上下城墙的马道和梯道。这种设计方式,使关城在防守方面的作用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城门是进出关城的通道。平时,依据规定管理城门可保证长城内外的交流畅通。战时,紧闭城门,便可将关城封闭。等援兵到来后,城门就成为反击敌人的出口。

三、城堡

在大规模修建长城的朝代,城堡是长城防御的纵深。那些不曾大规模修筑长城的朝代,也毫无例外地都很重视,在古长城沿线修建城堡防御体系。

营建城堡防御体系就是要最大限度地保护自己的有生力量,拒敌于城堡之外。所以,城堡建设往往会从军事防御的角度来规划,设计其防御工事,使其不是一个孤立的城,而是具有一体化布防的纵深防御建筑。

城堡防御体系的主体构成是城墙,与城墙一起强化防御力量的建筑有城楼、瓮城、马面、垛口、角楼等设施。错落排列的城楼建筑,既显示了整座城堡的雄伟,又具有很强的监视功能。通过这些高大的建筑物可以随时观察四周的敌情,及时调整军事布防。此外,一些城堡还有强化城墙防御功能的堑壕等。

进攻坚固的城墙是要付出很大的代价,所以,进攻方往往有巨大的心理压力。特别是城墙与险峻的山体、宽阔的河流相结合,形成一个天然与人工紧密联系的防御体系时,更会给进攻方造成很大的紧张感。相反,守城一方则能很好地提振士气。

事实上,这些城池在古代战争中也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有些孤立的城池在不得外援的情况下能坚守七八个月的围攻甚至最终获得胜利。

四、烽燧

烽燧又称烽火台,还可以称墩台、烽堠、狼烟墩等,形状有方形、长方形、圆形等,是古代用于传递军情及其他信息的建筑。早在长城诞生之前,烽火台便已经存在。有了长城之后,烽火台作为长城防御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与长城墙体的建筑一样,烽火台建筑也就地取材,因地制宜,主要有黄土夯筑、土坯砌筑、石砌和包砖等类型。其中,土夯和石砌烽火台占绝大多数。甘肃和新疆残存有大量汉代烽火台,建筑形式多为夯筑。很多烽火台的南侧建有房屋,现在仍残存有房屋遗迹。不少烽火台周围还有屯田遗址。明长城城墙内外的烽火台,少部分是砖砌的,大多数则为石砌。

烽火台的建筑尺寸因情况不同而各有不同。甘肃、新疆等地的汉代烽火台平面略呈方形,边长6~7米,残高约8米。明长城烽火台的长宽一般为5~8米,高6米左右。

明烽火台下大上小,四面墙体从底部到顶部按比例收分,顶部建守房。石砌烽火台在自然石块垒砌的墙体外侧,底部基础用标准的大块条石垒砌,上面砌筑青砖,并使用白灰泥勾缝。

(稿件为凤凰网文化独家稿源,转载请标明出处)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