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法国大革命230周年。这场革命的影响极为广泛,并形塑了今天的整个世界。但是,围绕着这场革命,有许多疑云仍被争论不休。
法国大革命到底是如何爆发的?它为何走向了恐怖统治?我们今天又该如何理解这场革命?
《法国大革命》电影剧照。
撰文| 新京报记者徐悦东
230年前的法国,一场轰轰烈烈的革命开始了。这场革命对整个西方文明史产生了极为重大的影响。尽管已经过去了230年,这场大革命至今仍然吸引着无数后人去想象。因为法国大革命孕育的现代政治思想塑造了整个当今世界,它是现代政治革命的原型。
但是,法国大革命到底是如何爆发的?它为何走向了恐怖统治?学者们一直争论不休。我们今天该怎么理解法国大革命?法国大革命又给了我们什么样的启示?以下是我们梳理的有关法国大革命的著作,供大家阅读参考。
《法国革命恐怖统治的降临(1792年6月—9月)》
作者:张弛
版本: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4年10月
浙江大学教授张弛在这本书中深入分析法国革命中的长达六周的“第一次恐怖统治”(1792年8月10日-9月22日)内发生的体制和政治文化的转型。在谈到法国大革命时期的恐怖统治时,人们首先会想到雅各宾派的恐怖统治,但对于“第一次恐怖统治”却鲜有研究。这是法国大革命从温和走向激进的重要阶段,君主制在此时被废除,法兰西第一共和国因此诞生。
在这个时期所实行的革命法庭、全面治安法令、特派员制度,以及处理流亡者资产和未宣誓教士法令等措施,为日后雅各宾派实行全面恐怖统治奠定了基础。本书依据原始材料和议会档案,并借鉴法哲学家阿甘本的“例外状态”概念,详尽分析宪政体制向恐怖统治的转变过程。
《小说鉴史:旧制度与大革命的百年战争》
作者:(法)莫娜·奥祖夫
译者:周立红/焦静姝
版本: 商务印书馆2017年7月
莫娜·奥祖夫是法国著名的历史学家。在这本书里,奥祖夫通过分析法国19世纪9位作家的13篇小说,呈现了旧制度与大革命在19世纪的交锋,考察了这些冲突走向和解的艰难历程。
奥祖夫通过重新阅读在19世纪具有标杆作用的小说,包括斯塔尔夫人、巴尔扎克、司汤达、乔治·桑、雨果、巴尔贝·多尔维利、福楼拜、左拉和阿纳托尔·法朗士的小说,来呈现19世纪法国社会、观念和制度的变化,以及旧制度和大革命的冲突。
在阅读的过程中,她厘清了旧制度遗留给现代法国的遗产,但同时也讲述了旧制度隐匿的平庸俗气。她呈现了这种旧制度与大革命之间的冲突与和解是如何塑造了今天法国的特性。
《旧制度与大革命》
作者:(法)托克维尔
译者: 冯棠
版本: 商务印书馆1992年9月
这是托克维尔关于法国大革命的经典研究。
为何法国会爆发大革命?为何法国人民比在其他地方的人民对封建特权更为憎恶?为何中央集权行政体制是旧制度的体制,却在大革命后得到发展?为何18世纪法国农民的处境,有时甚至比13世纪的农民处境更恶劣?为何激怒人民并非因为人民的处境越来越坏时,而恰恰是在减轻人民的负担时?为何18世纪的法国文人会成为主要的政治人物?路易十六时期是旧王朝最繁荣的时期,这种繁荣为何加速了革命?此书对于当下我们该如何理解法国大革命,和理解今天的历史和现实,有着一定的启发意义。
《革命节日》
作者: (法)莫娜·奥祖夫
译者: 刘北成
版本:商务印书馆2017年
《革命节日》是法国大革命文化史研究的开山之作。奥祖夫从文化史和人类学的角度研究了法国大革命期间的节日,她把文化因素纳入了大革命集体行动的分析。该书分析了1789年到1799年法国大革命之间的节日着装、游行路线、庆祝活动发生的时空,以及节日本身的政治意涵等,透视了大革命时期的政治文化,剖析了革命节日与传统节日的异同,还揭示了革命节日对于法国革命时期集体行动和集体心态的意义,也给我们思考中国近代史上群体动员的形式和气质提供了线索。
《罪与美:时尚女王与法国大革命》
作者: (美)卡罗琳·韦伯
译者: 徐德林
版本:商务印书馆2013年8月
这本书是“断头王后”玛丽·安托瓦内特的传记。她是一位具有传奇色彩的王后,她对时尚界的影响也非常深远。作者在这本著作中介绍了玛丽·安托瓦内特是如何运用时尚管理形象,来展示对权力的争夺。而通过对身体的公开支配、对形象的支配,是对权力的支配的一种表现,这恰恰是旧制度的法国最为重要的政治文化内容之一。
玛丽·安托瓦内特在这方面做得非常成功,甚至超越了传统王后的地位。王后创造的时尚越是流行,她的公共形象越是失败。王后形象损毁的根源何在?从女性史的视角来看,女性在旧制度晚期扮演着不佳的政治意象,公众对于女人掌权似乎非常紧张,这又该如何解读?卡罗琳·韦伯在书里对此进行了探讨。
《卢梭与美德共和国: 法国大革命中的政治语言》
作者: (美) 卡罗尔·布拉姆
译者: 启蒙编译所
版本:商务印书馆2015年1月
卢梭的思想对法国大革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罗伯斯庇尔企图按照卢梭的美德思想将法兰西建构成一个“美德共和国”,但却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卢梭式的美德”是什么卢梭本人在著述中并没有谈及,那雅各宾党人是如何从卢梭的著述中理解到他的美德思想的?为何法国大革命的领袖们如此坚定地以卢梭的“美德共和国”作为蓝图?为何实现“美德共和国”的愿景演化成恐怖的杀戮?启蒙思想家是否应该为这场悲剧承担责任?
卡罗尔·布拉姆使用了话语分析法,从卢梭的文本出发,探究其表达的思想,并分析这些话语在大革命之中的选择和应用,并对这些问题作出了回答。
《一七六六年的卢梭:论制度与人的变形》
作者: 徐前进
版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年6月
1766年身处舆论漩涡的卢梭,为何会在去世之后成为革命的“圣徒”?从启蒙哲学家到浪漫派,卢梭是一个在科学、迷信与伦理边界上徘徊的孤独者。在卢梭去世后,世上似乎存在着两个卢梭,一个是生命意义上的,一个是政治意义上的。
此书从卢梭的疾病开始写起,以1766年卢梭到英国避难,卢梭和休谟争论、卢梭思想的转变为线索,分析解释了卢梭的痛苦和其思想,呈现卢梭生前身后的命运起伏,发掘法国现代历史的悲剧性所在。
《谣言如何威胁政府:法国大革命前的儿童失踪事件》
作者:(法)阿莱特·法尔热/雅克·勒韦
译者: 杨磊
版本:浙江大学出版社2017年11月
法国大革命前夕,警察为了维持秩序逮捕了大量流民,连儿童也不能幸免。于是,谣言开始泛滥,说法国国王得了麻风病,需要小孩干净的血来洗澡。这样的流言蜚语充斥巴黎街头巷尾,各个阶层的人都被裹挟其中。在1750年,巴黎人在谣言的诱使下,展开了许多反政府暴乱。在这之后,巴黎人以前对国王的尊敬不复存在。
谣言是如何催化革命的?本书通过研究当时各种人的笔记和记录,包括法庭的庭审材料等史料,理清楚法国大革命的逻辑,让我们看清当时法国社会各阶层的情形,以及国王与民众关系的渐变。作者发现,1750年的谣言及暴动已彻底摧毁了法国的互信,并为1789年法国大革命奠定了基础。
《自由的声音:大革命后的法国知识分子》
作者:(法)米歇尔·维诺克
译者: 吕一民/沈衡/顾杭
版本:文汇出版社2019年5月
本书记载了19世纪的百日王朝、1848年革命到第二帝国终结、1870到1871年的凶年,这三个时间段里,法国知识分子是如何参与政治的,涉及的人物包括贡斯当、雨果、圣西门、傅利叶、司汤达、托克维尔、巴尔扎克、欧仁·苏、乔治·桑、蒲鲁东、拉马丁、基佐、孔德、福楼拜、波德莱尔、勒男、左拉等。无论他们站在什么样的立场,他们都选择了自己发声。有的人也因此受到牢狱之灾,有的人因此流亡。法国历史学家米歇尔·维诺克写的不是思想史,而是21个个性鲜明、血肉丰满的知识分子群像,这部传记是对法国知识分子的一次巡礼。
《自由与毁灭:法国大革命,1789—1799》
作者: 彼得·麦克菲
译者: 杨磊
版本:中信出版集团·新思文化2019年4月
这是一本法国大革命的全景实录。作者彼得·麦克菲用了大量的事实和统计数字,说明了法国之所以会爆发大革命的各种社会因素,包括对教会、贵族和平民三个等级的矛盾、启蒙运动、土地资源、税负制度、殖民地竞争等进行了探究。
它的创新之处在于,作者对法国大革命的叙述增加了性别史、环境史、殖民史、全球史、文化史等视角,按时间和事件的演变顺序,重现了法国大革命的全貌,也大大丰富了我们讲述法国大革命的维度。
《暴力与反暴力:法国大革命中的恐怖政治》
作者:(美)谭旋
译者: 黄丹璐
版本:汉唐阳光丨山西人民出版社2019年3月
为什么追求自由、平等、博爱的法国大革命会一步步走向恐怖的大众暴力?为什么当时相当一部分赞颂宽容、公平正义和人民主权的国民议会代表会选择恐怖统治?
本书通过研究大量的手稿和印刷文件,全面考察法国城乡的社会状况,还尤其关注大革命中的政治精英的政治行动,以及这些行动背后不断变化的心理动因,试图借此考察暴力政治文化的起源。作者指出,谣言和告密是法国大革命走向动荡和恐怖的重要因素,而革命导致的暴力和混乱引发了人们的恐惧,而恐惧则加剧了暴力和混乱,最终不可收拾地走向了恐怖政治。
《罗伯斯庇尔与法国大革命》
作者:(英)露丝·斯科尔
译者: 张雅楠
版本:商务印书馆2018年12月
罗伯斯庇尔是如何从文雅柔弱的知识青年成长为革命领袖的?为何他在36岁就走上了断头台?他的一生令人感慨,也令人深思。他是卢梭的信徒,他想按照一种原理去设计一个理想国,甚至不惜疯狂杀戮。
那么,罗伯斯庇尔是英雄还是恶人?露丝·斯科尔心平气和地讲述了一个汹涌澎湃的故事,她希望秉持着对罗伯斯庇尔应有的宽容,不谄媚也不怨恨地理解他眼中的世界。露丝·斯科尔通过撰写罗伯斯庇尔的传记,来思考现代政治的根源。
《法国大革命中的政治、文化和阶级》
作者:(美)林·亨特
译者: 汪珍珠
版本: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8月
此书是作者对法国大革命中的政治文化史研究。亨特通过研究革命中的象征实践,比如语言、服饰、象征物等,发现革命者的政治实践并不是简单地表达着他们基本的经济和社会利益。事实上,革命者通过他们的语言、象征、仪式和每天的政治行为,重构了与过去完全不同的社会和社会关系。
亨特另辟蹊径提到,城市的发展对革命有着重要影响。此外,亨特还发现,新政治阶级原来在旧制度中并不是“局外人”,而是几乎处在内部却倍受排挤的人。
《催眠术与法国启蒙运动的终结》
作者:(美)罗伯特·达恩顿
译者: 周小进
版本: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11月
催眠术是启蒙运动科学史研究当中一个饶有趣味的领域。在科学刚启蒙之时,社会上充斥着大量巫术。但是,在我们谈论法国大革命的时候,我们却往往会比较关注启蒙运动的单线叙事,这是相对精英的叙事。而在当时,革命的激进思潮是裹挟在催眠术之下而风行一时的。
催眠术如何促进了法国大革命?催眠术的信奉者与革命领袖如何互相利用和合作?这种医学现象是如何变成政治现象,影响了法国人?罗伯特·达恩顿向我们展示了启蒙思想和科学革命在普通民众中间的接收方式,以及政客是如何科学有效地操纵民众的。
《旧制度时期的地下文学》
作者:(美)罗伯特·达恩顿
译者:刘军
版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3月
此书是文化史学者罗伯特·达恩顿的代表作。达恩顿通过对在法国大革命前大量未曾被披露的一手档案资料的研究,发现了一个由盗版书商、雇佣文人、串街小贩、走私者及警方密探构成的启蒙运动“地下社会”。达恩顿别开生面地潜入启蒙运动的底层,深入其“地下社会”,给习惯于以宏大叙事来讲法国大革命历史的读者一次别开生面的体验。
《拷问法国大革命》
作者: (法) 雅克·索雷
译者:王晨
版本:三辉图书/商务印书馆2015年3月
法国大革命为何会发生?是否受法国民众的支持?这场革命是否让他们生活得更幸福?这场革命是否遵循着一个可预见的进程?这场革命如何为拿破仑的崛起铺平道路?它对现代世界和后世革命的影响又是如何?
本书为法国大革命的起源、发展、影响,以及人们于此所做的激烈争论,提供了一个概览。雅克·索雷将法国大革命归纳为若干专题来提问,并罗列各派史学家的观点,并对这些问题给出了出人意料的解答。
《法国大革命的文化起源》
作者: (法) 罗杰·夏蒂埃
译者: 洪庆明
版本:译林出版社2015年6月
罗杰·夏蒂埃避免线性史观,不落因果性的窠臼,而运用相关性的思维。他基本否定了法国大革命的许多化约性的文化起源归因,而归为许多独立因素的组合。大家普遍视法国大革命为启蒙运动的必然结果。但罗杰·夏蒂埃并不这样认为。究竟是启蒙运动引发了大革命,还是大革命催生了启蒙思潮?他力图探讨大革命的文化起源,这为革命史的研究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法国大革命前的畅销禁书》
作者:(美)罗伯特·达恩顿
译者: 郑国强
版本: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3月
罗伯特·达恩顿从法国大革命前的畅销禁书中的内容特点以及传播和影响入手,对当时地下出版的情况进行了细致研究。作者探索了这些禁书文化与政治意义,并选择分析了三种影响极深的畅销禁书。
虽然禁书里的内容没有直接号召革命,但是这些禁书是否因此打开了大革命的潘多拉魔盒?作者把目光转向研究这些禁书的传播网络和贩卖途径,他发现了禁书及其背后的社会观念,在某种意义上已经消解了王权的合法性,而这种发生在心灵中的革命也是真正的大革命。
《法国大革命前夕的舆论与谣言》
作者:(法)阿莱特·法尔热
译者: 陈旻乐
版本:文汇出版社2018年3月
这是一本法国版的《叫魂》。在法国大革命前夕,流言充斥整个社会。法尔热通过研究当时的日记、警察报告、手抄新闻、回忆录和巴士底狱档案,发现在18世纪后半叶,巴黎公众已经开始通过各种途径对他们的城市所发生的事情表达明确的意见。而舆论与谣言的盛行反映了政府与民众关系的紧张。政府一方面认为民众不够成熟,另一方面通过密探系统对民众舆论进行严密地监控。本书旨在努力阐述在巴士底狱被攻破之前,巴黎的普通民众究竟经历了怎样的思想变化。
《现代法国的起源(1-5)》
作者:(法)伊波利特·泰纳
版本: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5年12月
伊波利特·泰纳是19世纪法国著名的历史学家,也是法国实证主义史学的重要代表人物。《现代法国的起源》分为三部分,即旧制度、大革命、新秩序。它采用了实证主义的方法,除了社会分析,书中结合了大量真实而令人震惊的社会情境的叙述,并以史诗般全景式的手法,描绘了当时社会各阶层的状况,以及当时的社会态势。
《自由的创造与理性的象征》
作者:(瑞士)让·斯塔罗宾斯基
译者:张亘/夏燕
版本: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9月
让·斯塔罗宾斯基是瑞士著名的观念史学家,他在这本书里对弗拉戈纳尔、戈雅、路易·大卫等著名画家及其画作有精彩阐释与分析,并分析了法国大革命对于艺术创作的影响。这本书由《自由的创造》和《理性的象征》组成,作者致力于在艺术与欧洲启蒙时代的哲学思潮之间建立关联,试图分析和展现18世纪以及大革命风暴中成形的美学与思想体验之独特性。
《托克维尔传:革命时代的民主先知》
作者:(英)休·布罗根
译者: 盛仁杰/董子云
版本:浙江大学出版社·启真馆2017年4月
托克维尔是19世纪重要的历史学家和政治学家,其对法国大革命和美国民主的研究已成为经典著作。这本书旨在阐述托克维尔的写作生涯和政治经历。除了对其人生脉络的梳理之外,休·布罗根进一步挖掘了托克维尔和其周围的人的交往互动细节,让我们能更好地理解托克维尔思想的形成。
本文为独家原创内容。作者:徐悦东;编辑:徐伟;张婷。校对:薛京宁。未经新京报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欢迎转发至朋友圈。
“特别声明:以上作品内容(包括在内的视频、图片或音频)为凤凰网旗下自媒体平台“大风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videos, pictures and audi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the user of Dafeng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mere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pac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