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迷恋的读书流行语,99%不是在谈读书

你迷恋的读书流行语,99%不是在谈读书

自动播放

今天,一年一度的“世界读书日”。这一节日的产生,目的之一就是推广阅读。

那么,为什么要读书呢?为一种光荣、为独立思考、为思想自由、为获得新知。时代不同,身份、职业不同,人生阶段不同,所给出的回复自然也就不同。而有的时候,读书其实不过是为了拍张照片、塑造一种形象、赶上一种潮流。

“人丑,就要多读书。”

“读书,才是最高级的性感。”

“读书多了,容颜自然改变。”

“我读书少,你不要骗我。”

“你的问题主要在于读书不多,而想的(“的“应为“得“,正文保留流行语原文)太多。”

我们盘点近几年关于读书的流行语,每一个好像都藏着一种渴望,有的倡导多读书,有的字面上在谈书,实则借书而言他,各有理由。

撰文|  新京报记者罗东

视频编导| 吕婉婷

世界读书日策划:手撕读书流行语

(流量约20M)

渴望之一:跑赢颜值,戏谑命运

“人丑,就要多读书。

2015年,一个被美国哈佛、耶鲁、康奈尔等6所名校录取、并获得MIT全奖的女孩曾经这样调侃自己:

“人丑就要多读书。每当不想学习的时候,拿镜子一照,我就有了想要学习的动力。”

从那之后,“人丑就要多读书”一夜之间就变成一个网络流行语,并风靡于微博、微信等社交平台。借此发挥的表情包也不少。其实,“人丑就要多读书”并非由这位女孩创造,在此之前,它就已经是一个网络用语。

“人丑就要多读书“表情包,图片来自微信搜索。

“读书”在这里显然是指通过教育实现向上流动,而不是指为兴趣爱好而读书。那是课堂上、课本上的阅读,一般以升学考试为目的。不过这并不妨碍继续讨论。

到微博或微信朋友圈上逛一圈,就可能看见,与这一流行语同时出现的通常都是一张发布者的照片、一本课外书。他们并不是在评说自己的外貌,反而是对个人颜值自信者在花样晒图。

多读书,好像是为了跑赢“颜值”,实则不过是一种自嘲。向上流动、实现阶层的跨越,在今天是一场并不容易的跋涉。如果社会制度和经济环境提供的生活机遇受限,那就更挑战个人的拼搏和努力程度,以及不卑不亢的耐力。这是艰难的。

渴望之二:跑赢流行,拍张照片

“读书,才是最高级的性感。

“性感”由身体定义。而曾经,身体被严格限制于劳动、生育以完成劳动力再生产,即便描述,也指劳动美,一谈“性感”就离经叛道。多年后,“性感”的用法遍地开花,就连读书也被表述成性感。而确实,读书与“性感”的命运是相通的,都从不当变得正当。

《读书》杂志创刊号封面,第一篇文章为李洪林《读书无禁区》(原稿标题“读书要破除禁区”)。

1979年4月,《读书》杂志创刊号刊登了一篇叫《读书无禁区》的文章,作者李洪林在文中主张:读书,要打破相当程度上的禁区。此时,改革开放已开启数月,兴起翻译、研究和读书之风。在此大潮流之下,“读书无禁区”这一惊人之说力排众议,并迅速成为中国读书界共识。读书人的“饥饿感”,让书店此后数年门庭若市。

侦探小说、现代诗歌在此间如雨后春笋涌现,受众范围较小的社会科学、人文思想等领域也同等繁荣,从“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商务印书馆)、“走向未来丛书”(四川人民出版社)、“文化:中国与世界”(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和“当代学术思潮译丛”( 上海译文出版社)等畅销书系里便可见一斑。

1988年5月,另一篇叫《梦露的魅力》的文章见于《上海戏剧》杂志,向国内读者讲述玛丽莲·梦露的演艺生涯。次年5月,《电影评介》报道一则新闻,“玛丽琳(莲)·梦露的性感剧装拍卖”,把梦露和性感同时置于标题。这些在当年都是开先河之举。“性感”在这些突破中慢慢获得正当性。

1988年,《世界美术》杂志选玛丽莲·梦露的画像作为封面图。

“性感”被塑造成一种审美自由、勇气、胆识。用“性感”一词去形容所爱之事,则成一时潮流。说读书是性感,不是指使读书庸俗化,而是去政治道德的崇高化,转而更关注读者个人的体验和感受。林语堂半个世纪前说的“读书使人得到一种优雅和风味,这就是读书的整个目的”在今天也才广被引用。在此意义上,读书是最高级的性感之一。

然而遗憾的是,如今去搜索“读书”与“性感”,弹出的结果往往是指读书让女性变得性感(包括爱读书的梦露)。不少网文题目就是“读书,是女性最高级的性感”,正文配女性捧书照片,或躺在草坪,或坐在窗边,成为一种被观赏的对象。时尚是不断追赶、被追赶的,而女性捧书这一动作被用来超越只靠装扮的流行。


玛丽莲·梦露的读书范围广涉文学、历史、政治、戏剧与音乐等。图为她在公园里阅读《尤利西斯》(由爱尔兰作家詹姆斯·乔伊斯创作的长篇小说)。

渴望之三:跑赢时间,创造气质

“读书多了,容颜自然改变。

“读书多了,容颜自然改变。”这是作家三毛的说法。按她的论述,不记得那些看过的书,没关系,因为它们没走,而是潜在的,“在气质里,在谈吐上,在胸襟的无涯,当然也可能显露在生活和文字里。”除了三毛,林清玄、毕淑敏等不同时期畅销书作家也有相似说法在网络广为传播。

关于读书与容颜,往前,还有曾国藩之说“书味深者,面自粹润”,再往前,更有“三日不读书,便觉语言无味,面目可憎”。

在科举制度之下,读书意味着“黄金屋”“颜如玉”。图为电视剧《聊斋》(1987)书痴篇剧照,“书中颜如玉”,书中女子一跃而出。

容颜在这里是指一种气质。读书可锻造气质,无可指摘。通过阅读,抵达更广阔的世界、更漫长的历史,去感受其他人的功过、得失和成败经验,虚心听,“通达理,不固陋陈旧,不偏执观点”。眉宇之下的表情、眼睛之里的神情,经年累月也可能因此改变。

“永葆青春”、永远年轻,是我们的一种强烈愿望。既然“皮囊”终将经受不住时间的催赶,就向后退一步,通过读书创造气质跑赢时间。

而其实在任何社会、任何时期,那些被用来举证说读书改变容颜的例子,通常只是已取得世俗成功的群体——他们因为继承或个人打拼获得了更好的生活机遇。这些例子里的他们,即便不是成功者,也可能是经历一番生活磨砺后,已具备“采菊东篱下”的恬淡闲适心境。

阅读的过程实际上不必然意味着愉悦、轻松,它还可能是一种煎熬,比如去接触一个完全不同的观点、为写论文熬夜翻阅、费力啃大部头。不过跑赢时间、去创造气质,即便再难实现,终究也还是倡导读书里最受欢迎的流行语之一:“读书无用“,至少还可能提升气质,反正也很难被证伪。


渴望之四:跑赢谎言,对其说“不”

“我读书少,你不要骗我。

就像前面说的,“人丑就要多读书”往往只是一种自嘲,言说者其实是希望通过教育实现向上流动。而流动越困难,“读书无用论”的说法就越可能盛行。这里的“读书”当然不是阅读,而是上学。

“我读书少,你不要骗我。”这一网络流行语既可以指读得少,也可以指学历低,且从字面上看都给两者以正向回应。

“我这有本秘籍”。图为《功夫》(2004)剧照。

然而,一句流行语之所以流行、到底在表达什么,还得回到它被使用的现场。“我读书少”,所以“你不要骗我”,侧重点是在后半句。读书多或少没关系,“你得说实话”。这几年,随着它的流行,被使用的场景无关阅读,而是在表达一种不同意、不满意、不相信,在说“不”。

阅读帮助提高筛选信息、辨别是非的能力,而读书少,意指能力不足,容易被欺骗。言说者实际上已判断出正误或是非,故意降低姿态,而暗含之意是指对方撒谎技术低劣,即便能力低也能一眼看穿。

也因此,这句流行语既用于朋友间开玩笑、相互戏谑,也用以网络意见表达,参与公共领域的信息甄别和意见讨论。

渴望之五:跑赢意见,请你闭嘴

“你的问题主要在于读书不多,

而想的太多。

同样在字面上讲读书,而实际上“志不在此”的也包括这样一句:“你的问题主要在于读书不多,而想的太多。”

它的作者一般被认为是作家杨绛。关于其出处,一说是她收到一位中学生讲述人生困惑的来信,读后提笔回信,希望孩子多读书,另一说是她年轻之时常遇困惑,陷于其中而无法自拔,父亲就告诉她要多去书籍里寻找脉络。这些说法并没具体的、可查的具体来源,不过并没影响到“读书不多,而想的太多”的流行。

杨绛(1911年7月17日—2016年5月25日),本名杨季康, 江苏无锡人,作家、文学翻译家,钱锺书夫人。译有《唐·吉诃德》等,晚年出版有《我们仨》《走到人生边上》等。

这句话要表达的意思很简单,要思考、要琢磨,也要读书。道理与“思而不学则殆”大致相同。自古以来,中国的阅读文化就倡导阅读和思考的平衡,“读书不多,而想的太多”只是“思而不学则殆”的一个现代表述。

那么,它在什么情况下出场呢?所谓“读书不多”,按理说就是奉劝对方多读书,可事实上是在表达一种抗议,要终止一场辩论:“你的观点是错的,要去多读书”;“别胡思乱想了,多看看书”。言下之意,“请你闭嘴”。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