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理想工作后,我却辞职了 | 北小河信箱

找到理想工作后,我却辞职了 | 北小河信箱

这一次的北小河来信,相信会激起大家很多共鸣。关于工作理想与现实的差距,自己曾经对某个职业有很高期待,去到后却发现根本不是这样,充满了琐碎和重复,面临工作的幻灭,却害怕辞职以后,换了新的工作也同样是幻灭,我们该对工作抱着怎样的态度呢?身为个体,如何去寻找理想的职业?本期北小河关注这个问题。


来信

北小河,你好。

我不知道你有没有体验过做一份工作?一份你自以为是符合专业又能帮助到自己以后的职业道路的工作,干了一年左右,其实在最后的半年里你不断的遭受到各种折磨,各种自己无法接受的折磨后离开了那个让自己充满压力的地方,然后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流浪,漫无目的的生活,靠着自己的那点小钱,浑浑噩噩的过了三个多月。

开始找工作后,又不断的怀疑自己,不断质疑自己是否适合这份工作,不断的问自己这个工作值不值得,于是面试通过的那几个公司也没去,哪怕自己原来已经做好准备要去试试,一开始激情满满,可是等到真正要去公司报到的时候又选择放弃。我只想知道自己怎么了,又怎么样才能改变自己的这种状态?(不知道自己是不是被上一份工作伤到了,自己的脑子里都是关于上一份工作的记忆,好的、不好的都会在自己一个走在街上的时候忽然涌现在脑海中,宛如自己想起了上一世的自己。)

by那抹阳光


回信

-01-

名字很阳光的那抹阳光,你好。

这样的体验,应该很多人都有。毕竟如今,贩卖职场焦虑成为时髦,摆脱焦虑成为口号。也有不少人摆出佛系姿态,恰好证明这是一个多不佛系的年代。琐碎是常态,就如西西弗斯不断推着石头上山的神话,工作非但重复,而且还不如西西弗斯那般总能为人类造福。

石头终究要滚下来的,再次推上山,除了社会的惯性、利益的驱使,还有什么意义吗?

有。下面说的这些,都只是其中极其微小的幸福。

我有一个怪癖,喜欢从不为人注意的边边角角考虑,宁愿忽略那些核心问题,到身边小事中去寻找意义。因此看到你的问题时,第一反应居然是,正是有了工作,那些躲着主编悄悄摸鱼、忙里偷闲、周末放肆的时间,才显得更加有趣嘛。

最近在读《强风吹拂》,讲的是一个杂牌长跑队的追梦故事。

“好舒服。踩在脚下的跑道,迎面划破的风,在这一瞬间都只属于我。就这样一直跑下去把,这是只有我才能体验的世界。心脏好热。感觉得到热血正往指尖奔流。身体好重。不,不该是这样,让身体继续变化吧。变身为柔韧的野兽,奔向没有痛苦的草原;变身为银色的光速,照亮黑暗……”

我想,工作也是这样吧。过程煎熬,而且疲倦和煎熬总比成就感多得多。但累过之后,才会会意识到那时候的日子也不乏感动,被自己感动。更何况,在日复一日的重复内容中,或许也有一些富有创造力的惊喜。比如最近我们也在常规工作之余,正在为大家准备着一些事情。只不过拥有这些机会,可能要更努力地去努力。

那抹阳光,上一份工作留下的阴影,我也有呀。但记得豆瓣有位读者说过,工作就跟伴侣一样,总会动过分手的念头,甚至可能就分了手。在这个意义上,上一份工作,不就是前任吗?

因为前任的阴影,去抵触下一任,是不是很不公平呢?

就是很不公平!

这么说可能有点恋爱脑。我不管,反正我就是这么安慰自己的。

by 阿俏

    阿俏

生而为人,我很高兴。

-02-

有一句话比较直接,但真的有用。“你的问题在于想的太多,做的太少。”

有时候是这样的,一份工作适不适合你,不只要看它和你专业的匹配度、它是否让你热爱,还要看你是在哪里从事这份工作,你的直系领导是谁,你在这个部门里具体分配到什么活儿。

比如媒体行业,在一家生产优质内容的媒体做撰稿人,和在一家总是复制粘贴的机构干活,不一样的。如果你有幸遇到一个伯乐领导(或是同事),给你的体验也是不一样的。而这些东西,都不是想出来的,需要你去真真正正去做,多在几个单位里尝试,你才能更明晰自己适合做什么。

所以,我建议来信者先勇敢地逼自己一把,面试几家心仪的公司试试,不要怕失望,大不了当做人生体验,像我们写作者,即便幻灭了,也能把幻灭作为写作素材。

  宗城

 我们一起游荡在夜的黑暗中,然后被烈火吞噬。



-03-

我曾经很想要一份出版或媒体的工作。去到后发现,的确容易幻灭。

当我在出版社实习时,我每周需要写作大量稿件,但那些稿件有多少是自己的,非常可疑。在领导的要求、出版社规则的束缚下,实习生不得不写作大量“宣传”性质的稿子,最直观的就是新书软文,在写作时,它不是自己,而是出版社的声音,他自己的声音会被约束,因为当他寄居在出版社时,他说什么都会让外界与出版社联系起来,言论的独立性必然受损。

在媒体,言论的自由度比出版社高一些,但另一个烦恼陡增,那就是数据和热点。我在媒体经常熬夜写稿,日夜不分,它需要迅速调动你的写作,比如巴黎圣母院大火,你需要当天出稿,为什么?第二天就没人看了。

所以在媒体、出版社,我时常处于一个矛盾的过程中。身为雇佣关系里的一员,我明白自己的义务,为了不辜负赏识者的信任,也为了微薄的收入,我会按约定完成那些任务。但要自己说,这是热爱的东西,是我无怨无悔、理想的生活,那是自欺欺人。

经常,我的内心煎熬,写作到一半怀疑意义,而后交稿,看到浮动的数据神情恍惚,有时数据很好,刹那开心后是一宿无眠,有时数据很糟,会怀疑问题出在哪,问自己一天的努力是不是白费了,有多少是创造性的付出?问题往往无回响。

对工作幻灭后,我有段时间就在想出路的问题,后来得出的结论是——我要朝自由职业努力。

在传统工作增值空间收窄、大量职位可能被机器取代的风险下,自由职业正在成为潮流,尤其是结构性贫穷的文化行业,出版社、媒体、书店等,基层员工承担大量繁琐工作却收入微薄,相比自由职业者甚至没有经济上的优势。

很多人不做自由职业的原因是担心贫穷,但据笔者观察,至少在文化产业,有一定写作能力(可以在一线媒体或文学刊物发稿)的人做自由职业者,收入不比出版社、媒体、书店等的基层员工低,甚至是他们的两到三倍。例如:在北京,很多出版社基层员工一个月赚不够一万元,扣掉五险一金,实际到账五千元左右,包年终奖一年能存十万元已经不易,但勤奋写稿的自由撰稿人,一个月也可以赚到一万到三万元,如果撰稿人还接广告、讲书稿的活儿,收入还可上浮。

不过,做自由职业要勤奋。有时候自由职业者为了养活自己,一天就得接二三个活,哗啦啦连开几个文档,一边是媒体约稿,一边是新书书评,还有一边是广告词或者讲书稿。随之面对的就是甲方的大量意见。只是想偷懒的人,不适合自由职业。

自由职业者并非厌恶有序,他只是喜欢可以被自己掌控的有序,为此他会付出比坐班者更多的劳动。坐班制工作,任务是固定的,未来一周甚至一个月都可以安排好,你只用按部就班完成。但自由职业的每一天都充满了变数,没有固定收入,意味着无限可能,也意味着收成不好就要饿肚子。像自由撰稿人,每天都会安排固定的写稿时间,计划好每个月的选题,给自己设定一个安全收入线,不到这个线,就要加把劲写,到了这个线,人就长舒一口气,撒开丫子玩。

那么,自由职业者的“有序”和坐班者的“有序”有什么区别呢?我认为是多了一个打破“有序”的按钮。自由职业者可以每天固定时间做固定事情,他也随时可以打破,去一个新的城市,换一个新的周期表,都没有人阻拦他,他可以在清早聆听起床号一觉睡到自然醒,也可以在潮湿的南部体验旅行文学的滋味,坐班者的打破成本则高出许多,他每天的考勤是和收入挂钩的,他对时间的任性很可能导致饭碗不保,坐班者当然可以考虑辞职一走了之,但当他大部分资源都与职业挂钩时,辞职是需要勇气的。

自由职业者并不会拥有十足的自由。成为自由职业者,意味着要在自由、稳定福利、体制内名利之间做出取舍,在这个取舍之间,有人发现他并不是那么热爱自由,所以回归传统工作,有人发现,自由虽然常伴有磕磕碰碰,撕扯、孤独、居无定所,但仍是他热爱的状态。

长久的教育让大部分人喜欢被安排的人生,口头上说着害怕一成不变的生活,内心把稳定视作最高价值。从幼儿园到大学,从学术之路到职场之路,填不完的表,办不完的证,做不完的考试,满满当当的履历也满是疲惫。自由职业者强调的是拒绝被驯服,不要更高意志的人安排我的人生,我为我自己而活。这不是冠冕堂皇的对自由的粉饰,而是认清自己本性后所选择的生活。自由不承诺美好,自由是自由本身。

坦白说,靠着自己发表的作品,我要找一份基础的文字工作并不难。在岗位按部就班,假装体面不是难事。在北京,上百万人都在假装体面,却又一直焦虑。他们想要更理想的生活,通往的则是更焦虑的生活。他们奋斗是为了更焦虑,进入一个更大的名利场,圈子,财富,关系,房子,车子,孩子,学区房,在体制内的地位……要维持的东西越来越多,活得越来越累。

几次应酬之间,我能清楚感受这样的未来。我不认为它是不可摆脱的,问题只是我敢不敢放弃某些东西。当我在一个固定的体制里,我连发声都战战兢兢,每个人都和颜悦色,每个人都在高度警戒,生怕捅了娄子,被人握住把柄,断送体制内的前程。我问自己怕什么,为什么会变得保守,原来是体制内的名利诱惑着我,我以为自己拥有且想一直拥有的东西越来越多,可东西本不是我的,是别人暂时盛放的。我怕我一时的冲动被针对,影响到稳定的福利、可能的留下机会乃至圈子里的评价,所以扮演一个体面的角色,删除我刺耳的言行。

这是一个接受驯服的过程。在国企里,你重点驯服的是自己激烈的言行,所有可能敏感的话,都删除干净,剔除棱角,圆融温和。在私企,你可能不用那么压抑,但与之相对的是更高强度的工作,从清晨到深夜,浸润在鼓励狼性精神的环境里,冲着一个盼头,透支身体。

曾经想过去互联网公司的写作岗,那里对学历的要求没有国企高,但后来发现,他们需要的是流水线文字工人,和文学关系不太大。很多互联网公司的新媒体号都讲究一个统一的风格,这个风格服务于眼球照应,网民第一眼想点开什么风格,就往那个风格靠,作者在里面不需要有个性,按照账号的调性完成任务就好。从选题到标题,从开头到结尾,成百上千的文章像一个人写的,作者花了不少心思,最后只不过是大机器里的零部件,反而把他自己的写作时光消耗了。久而久之,当他写出内伤,他会疲倦于表达,甚至失去对写东西的热爱。这不是一个良好的写作状态。

我的几个朋友都从互联网写作岗逃离了,听他们的回顾,我发现一种相似的倦怠感。疲惫,焦虑,麻木,有时候从早上忙一篇稿子到深夜,修修改改,却明知自己只是生产一件消费品,过几天就会失去意义。与其如此,倒不如让自己闲散一点,和流量无关,和领导无关,和消费者无关,写写自己想写的东西。

我不会跟爸妈说自己未来会做自由职业者,他们不会理解,他们要我有份正经工作,比如公务员、教师、出版社编辑等,什么是自由职业者?一看就不正经。其实他们是对的,从传统的工作划分来看,自由职业就是不正经的,所以,当我父母问我做什么,我会告诉他们我是编辑、写稿匠,但不会说我做自由职业。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