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门在汉文化的传播上到底有多重要?

金门在汉文化的传播上到底有多重要?

李律杉

众所周知,源远流长的汉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中国大陆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不仅如此,随着汉文化影响力的扩大,历史上还有许多国家和地区也深受其熏陶,渐渐形成了今天的汉文化圈。我国东南沿海的有一座小岛曾在汉文化的传播上发挥过极其重要的作用,它就是金门。

null

▲俯瞰金门

野饶稻黍输王赋,地接扶桑拥帝基

金门旧称浯洲,由金门岛、烈屿等岛群组成,内捍漳厦,外制台澎,是一处海疆战略要地。明太祖朱元璋命人经略福建沿海时,赞此处“固若金汤,雄镇海门”,故而更名为金门,沿用至今。

金门作为福建的离岛,在地理上紧邻大陆,距离厦门最近仅10海里。因此即便是在古代,金门与大陆之间的交通也相对便捷,故而早在晋朝金门便开始接受大陆移民的开发和汉文化的熏陶。

但汉文化真正意义上走入金门其实是在宋朝。南宋名儒朱熹任同安主簿时曾视学金门,并在此创设燕南书院亲自讲学授课。自此以后,这里科甲鼎盛,文人辈出,极一时之盛。一个面积仅150平方公里的海岛,三朝之间竟产生了近50名进士,这无疑是中国科举史上的一项文化奇迹。金门也因此被世人冠之以“海滨邹鲁”的美誉。

null

▲燕南书院

汉文化的输入就这样彻底改变了这座离岸孤岛的命运,在汉文化的推动下,金门开始渐渐走向历史舞台。

浯洲有幸埋皇骨,紫气南渡到金门

公元1644年,明末农民起义军首领李自成攻陷北京,崇祯皇帝自缢煤山,国祚绵长的大明王朝就这样结束在了一棵歪脖子树上。

null

▲明思宗殉国处

明朝灭亡后,清军随之入关,旧朝的宗室及文武大臣大多逃往南方,拥立皇亲国戚建立各支监国政权力图维系汉族的统治,鲁王政权就是其中重要的一支。

鲁王朱以海是明太祖第十子鲁荒王朱檀的九世孙,在诸位旧臣的迎立下,朱以海在浙江绍兴宣布监国。由于势单力薄,在清军穷追猛打下,鲁王无奈退至舟山。舟山沦陷后,郑氏父子又将其迎至金门,在金厦两岛上继续对抗清朝政权。

鲁王在金门一呆就是十一年,直至薨逝。在此期间,这位经历了家国巨变的王爷在金门岛上留下了许多遗迹。其中最为驰名的便是他在碣石上镌刻的“汉影云根”四个字,来感慨自己一生大起大落,辗转流离,有如行云般飘游各地,最终在此落地生根。朱以海在金门度过了他生命中最后的时光,并被岛民们埋葬于此。时移事易,如今斯人已逝,唯有那块经年的碣石依旧矗立,留下这四个红字在海天苍茫间吐露着欲说还休的无可奈何。

null

▲汉影云根

在这十几年间,金门和厦门成为满汉双方势力此消彼长的一个纽点,时而新朝占据,时而旧臣匡复,尤其是金门岛,孤悬海外,更是双方力争的桥头堡。可惜纵是有绝佳的地理优势,面对强大的清军,国祚势微的南明政权艰难经营了十八年后还是宣告了终结。久远的汉民族封建统治随着朱以海的薨逝而结束。鲁王死后不久,清军便攻占了金门。

null

▲清朝版图

金门这座曾经王气所在的小岛承载了汉族王室的血脉,在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选择庇护汉文化,可以说在中华文明变迁的这一拐点上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南明虽然灭亡了,但南明的遗老们却并未放弃复兴汉室,为了借助民间的力量,鲁王薨逝前和这些遗老们一道加入道宗禅师所创的闽南秘密抗清组织“洪门”。洪字象征“漢”中的“土”被夺走,以表他们反抗满清迫害统治,留存汉族文化的决心。此后他们在金门岛上多次集会商讨反清复明之事,有许多早期洪门活动在此进行,金门俨然成为了孕育洪门的摇篮之一。

null

▲19世纪末厦门洪门三房腰牌

金门被清军占领后,洪门弟子又从金门出发,跟随华侨移民南洋将汉文化传播至东南亚,躲过了清政府对汉文化的破坏,为保留和传播汉文化做出了杰出的贡献。时至今日,与它相关的组织仍活跃在世界的各个角落,成为旅洋华人的一支保护伞,成为捍卫汉文化的一股力量。

开辟荆榛逐荷夷,十年始克复先基

明末清初,金门岛上除了鲁王还有一位家喻户晓的传奇人物,他便是郑成功。

郑成功原名郑森,是曾经叱咤海疆的海盗头目郑芝龙之子。但这位接受明朝诏安的海盗头目并不希望儿子走自己的老路,希望他可以踏上科举仕宦之路。为此郑芝龙不惜重金聘请名师为郑森授课,年少的郑森也因此饱读儒家经典。

null

▲郑成功画像,现藏于国立台湾博物馆

但接下来发生的一切却彻底改变了郑成功的命运。时间进入了明清鼎革的血色年代,“精明”的郑芝龙选择再次投机,投降清军,但从小深受儒教熏陶的郑成功却坚决反对父亲的做法,为此不惜和父亲决裂。

可是郑芝龙这次却失算了,接受招安后他立即被清庭监禁,郑成功的母亲也被清军残忍的杀害。为报家国之仇,郑成功愤然脱去青衣长衫,竖起抗清大旗。

兵少将寡的郑成功就这样展开了长达十七年的沿海抗清事业。郑成功以金门和厦门两岛作为根据地,日夜操练水军。现在的下墅港,曾是郑成功造船的地方,而像水头,料罗,刘澳等地都是当年郑成功训练水师的基地。

null

▲如今的水头聚落

在郑成功夜以继日的努力下,不到而立之年的他已成为最具实力的抗清领袖之一,金厦地区俨然成为了东南沿海的抗清中心。

不仅如此,金门还成为了南明政权收复台湾的一个起点。为了开辟更多的生存空间,郑成功从金门料罗湾亲率两万余名将士挥师东征,“开辟荆榛逐荷夷,十年始克复先基”,在明郑军队的努力下,台湾终于回到了中国人的手中。

作为战略跳板的金门在这场关乎民族尊严的战争中毋庸置疑地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郑成功收复台湾后,建立了台湾第一个汉人政权,掀起了一场以汉人为主的移民潮。汉族移民来台后,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方式、生活习惯、语言文字、宗教信仰与民间技艺,加快了台湾的开发。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福台新咏”诗社,它是由移居于台湾的南明遗老们成立的台湾历史上第一个文化社团。这些大陆名儒在台湾著书立说,吟诗唱和,一时间使得台湾崇文之风盛行。

这一系列的变化改变促使台湾社会逐渐演变为一个以汉人为主的移民社会。为了维护统治,郑氏集团在台湾主办官学和科举考试,宣扬儒学等统治伦理,进一步推动了汉文化在台湾的传播与拓展。为日后汉文化发展成为台湾的主流文化奠定了基础。

文化无形,力量无穷

文化的力量是无形的然而发挥出来的能量却是无穷的。如何传承和传播民族文化在当下显得极为重要。金门作为我国沿海地区数以百计的小岛中普通的一员,在明清鼎革的血色年代中依凭着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崇文尚武的岛民,一方面,庇护鲁王,埋存皇骨,作为跳板让洪门子弟将汉文化播向南洋各地,成为捍卫汉文化的一股力量。另一方面,给郑成功提供了秣马厉兵的场所,西挡满清,东讨荷夷,克复先基,建立了台湾第一个汉人政权,改变了台湾的民族结构,使汉文化成为台湾的主流文化。由此可见金门这座海岛无疑对汉文化的传播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

现而今两岸之间的文化交流日益密切,金门选择铸剑为犁让越来越多的大陆游客有机会上岛游览观光,而明末清初那段尘封的历史也正在被渐渐公之于众,希望两岸之间可以在如何传承和传播文化方面相互借鉴学习,早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