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人如何阅读王维?一起看看海外各语种诗作译本

外国人如何阅读王维?一起看看海外各语种诗作译本

生活于盛唐时代的王维,有一种迥异于世的潇洒与孤独。他的诗以歌咏山水田园为主,清幽绝俗,犹如一幅幅画作。在一千两百多年的历史中,王维的诗作漂洋过海,被翻译成英语、西班牙语、法语等诸多版本。

美国学者艾略特·温伯格,不仅是一位诗人,一位散文家,更是一位出众的翻译家和编辑——他是帕斯以及博尔赫斯的优秀英译者之一,他编辑的博尔赫斯《非小说选集》获得过美国国家图书批评家评论奖。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温伯格的中国诗歌翻译研究《观看王维的十九种方式》美国版问世。今年2月,这本书得以经由商务印书馆翻译引进。出乎我们意料的是,在非中文世界的诗歌评价体系中,王维的诗作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欢迎,恒久流传。温伯格认为,伟大的诗歌正是在不断的变形、不断的翻译之境中活着:诗作死于穷途末路。

一座山,一片森林,落日和被落日所照耀着的一方苔藓,这便是王维《鹿柴》中所能呈现给我们的全部景象。美国诗人、文化评论家埃兹拉·庞德,美国著名翻译家和汉学家伯顿·沃森,墨西哥诗人、散文家奥克塔维奥·帕斯等人都曾留下这首诗歌的翻译版本。在温伯格看来,每一次翻译,都是对诗的一次重构,读者也绝非一成不变,“每一次阅读都是不同的。”

艾略特·温伯格(Eliot Weinberger),1949年生,美国诗人、散文家、译者,是帕斯以及博尔赫斯的优秀英译者之一。他的作品已被译成三十多种语言,作品有《理论上的作品》《小说之外》《写作反应》《命运的痕迹》《星星》《穆罕默德》《基本的事物》等。

用基本词汇的象形佯装能够阅读汉文

鹿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诗的作者是王维

(约公元700-761年)

,生时以富裕的佛家画师和书法家闻名,被后世公认是唐朝这个大师辈出时代的大诗人。这首四行诗是诗人为辋川种种风景所作二十首诗作之一。这些诗是一幅巨幅山水画创作的一部分,此类山水画正是诗人开创的。数百年来,画作一直被临摹(翻译)。真迹已消失,现存最早摹本来自17 世纪:历经九百年变形的王维风景。

在古汉语里,每一个字(意符)代表一个单音节的词。像寻常认为的那样,很少有字完全是具象式的。但有些基本词汇的确是象形的,而用这数百个字,你就可以佯装能够阅读汉文。自左向右、自上而下读,第一行第二个字明显可见是座“山”;同一行最后一字是“人”——两者都由更加明显的文字表征风格发展而来。第一行第四个字是埃兹拉·庞德(Ezra Pound)的最爱:他阐释为两条腿上的眼睛,也即运动之眼,“去看”的意思。第三行第五个字是两棵树,“森林”的意思。第三行第三个字,“入”,以及第四行第五个字,“上”,形象地描绘了空间关系。

埃兹拉·庞德

更典型的汉字是第四行第二个字,“照”,左上方一个太阳的图像,下面一把火,外加右上方一个纯粹的语音元素——这个字读音的关键。其余大多数字都没有值得解读的象形内容。

庞德凭直觉纠正错误,弗莱彻认为要“改进”原诗

The Form of the Deer

So lone seem the hills; there is no one in sight there.

But whence is the echo of voices I hear?

The rays of the sunset pierce slanting the forest,

And in their reflection green mosses appear.

——W.J.B.Fletcher, 1919

(Fletcher, Gems of Chinese Verse)

鹿巢

似乎如此的寂寞,这山;看不见有人在那里。

但我听到的人语声从何而来?

落日之光斜斜刺入森林,

而在它们的映照中,青苔显现。——W.J.B.弗莱彻,1919年

(弗莱彻,《英译唐诗选》)

这是埃兹拉·庞德的《华夏集》(Cathay)在得到普遍认可之前的典型翻译。庞德那本小书于1915年首版,收录了一些最美的英语诗歌,是基于东方学学者欧内斯特·费诺罗萨(Ernest Fenollosa)以及一位日本人的研究而作的,这位日本人整理的一本汉语翻译笔记为这本书提供了基本资料。庞德译本的“精确性”依旧是硬伤:虽然学究们对那些错误始终是嗤之以鼻,但叶维廉(Wai-lim Yip)已经向我们展示了当时对汉语尚一无所知的庞德如何凭借直觉纠正了费诺罗萨手稿中的错误。且不管其学术价值,《华夏集》,以T.S.艾略特的话说,是标志着“我们时代汉语诗的发明”。与弗莱彻以及许多其他人不同,庞德没有将原作塞进传统诗体的紧身衣中,而是萃取自己在汉语中发现的独特,开创出一种新的英诗。

“每一种力都演化为一种形式。”震颤派的安·李嬷嬷(MotherAnn Lee)如是说。庞德的天才在于发现了汉语诗的生命体与力——他所谓穿越世纪的“日日新”。这一生命体的运行机制有点像DNA,旋转衍生出种种不同的翻译,这些翻译是原作的亲属,而非克隆。原作与翻译之间,如父如子。无可避免,有些翻译过度系于原作,而另一些则是断然反叛。

弗莱彻,如同所有早期(以及后来的不少)译者,总感觉自己一定要解释,要“改进”原诗。王维的阳光“进入”森林,而弗莱彻的光线则要“斜斜刺入”;王维只说可以听到人语声,弗莱彻则生造了一个第一人称叙述者,探询声音从何而来。(既然山在“那里”,那么叙述者又何在?)沃森译作呈现画面如中国人那样直接

Deer Fence

Empty hills, no one in sight,

only the sound of someone talking;

late sunlight enters the deep wood,

shining over the green moss again.——Burton Watson, 1971

(Watson, Chinese Lyricism)

鹿寨

空山,不见一人,

只有一些人说话的声音;

晚阳穿过深深的森林,

再次在青苔上空闪耀。——波顿·沃森,1971年

(沃森,《中国抒情诗》)

沃森是古汉语诗歌、历史、哲学领域多产且优秀的译者;在这个世纪,也唯有他能与亚瑟·韦利比一比。沃森的作品与美国诗歌的现代主义变革有着密切关系:绝对的精确,简洁,以及日常口语的运用。这在学者里乃是第一个。

微妙的是,正当多数法国、美国的现代主义者在他们新发现的汉语先驱的祭坛上点香的时候,中国学者对现代诗歌却忽略不顾,甚至敌意满满。有许多至今犹然。不过,因为西方的这些举动,汉语诗人终究是激发了。胡适1917 年的宣言在文学上发起了“汉语的文艺复兴”,拒绝文言文和古典主题,选择白话与“现实主义”,这主要就是受庞德1913 年的意象派宣言所启发。一个圆满的回环:庞德以为自己是在中国发现的它,而胡适则以为它来自西方。

原诗第一行前两个字,沃森用了两个词来表达:没有冠词,毫无解释。他对画面的呈现如中国人那样直接。以24个(每行6个)英文单词对应20个汉字,每个汉字都获得了翻译,且毫无沉溺,用的是一种电报式的极简主义。在汉语诗歌的翻译中,正如在一切事情中,没什么比简单更难的了。

不只是安排语调、韵律以及每行的字数,中国诗歌,就像所有古代诗歌一样,建立于对位:宇宙的二元本性(阴-阳)。王维的前两行即是典型:不见人/但闻人语响。他甚至重复了“人”字。沃森以“不见一人/一些人”(no one/someone)保留了王维的这个对位,他信手拈来,却是译者里如此做到的第一人。

沃森用hills 而不是mountains,以及在标题里用“Fence”而不是“Park”或者“Enclosure”。这或是因为,在王维的画卷中,是山丘而不是山岳,而鹿,其实是围在木栏中的。

帕斯译四行无韵诗,称将中国诗特性推至极端

En la Ermita del Parque de los Venados

No se ve gente en este monte.

Sólo se oyen, lejos, voces.

Por los ramajes la luz rompe.

Tendida entre la yerba brilla verde.——Octavio Paz, 1974

(Paz,Versiones y Diversiones)

在鹿苑兰若

在这山上见不到一人。

只有人语声,远远的,可以听到。

光芒透过枝叶。

落在草间,青光闪烁。——奥克达维奥·帕斯,1974 年

(帕斯,《翻译与消遣》)

帕斯在自己的选译集《翻译与消遣》

(1978 年第二版)

中这样写道:

这首诗特别难译,因为它将中国诗的一些特性推至极端:普遍性,无个性,无时间,无主题。在王维的诗中,山的孤独是如此浩大,乃至诗人自身亦被空无了。许多次尝试后,我写下这首四行无韵诗:前三行9个音节,末一行11个音节。

数月之后,阅读一些大乘文本,我惊奇地发现其中频频提及西方极乐世界,这个阿弥陀佛的国土。我记得王维一直是位热忱的佛教徒:我查阅了他的一本传记,发现他对弥勒佛极为虔诚,曾写过一首赞诗,诗中讲到自己欲在西方净土——太阳沉落的地方重生……

这是一首自然诗,一首佛教徒的自然诗:这首四行诗所蕴载的远非同类作品的那种自然主义审美传统。它是否体现了某种精神体验?过了些时候,知悉我迷恋中国诗的波顿·沃森送了我一本他的《中国抒情诗》。在书中,我的怀疑得到了证实:对王维,落日之光有明确意义。与阿弥陀佛有关:炼金术士在傍晚将尽时分冥想,如青苔在林中,受着光明。诗特别地客观,无我,不同于圣十字若望(St. John of the Cross)的神秘主义,然而在真实、深刻上,不下于这位西班牙诗人。是人与自然在神圣之光下的变形,不过某种程度上与西方传统相反——周遭世界的人性化被取代。在这种“东方精神”里,浸满的是草木与石的客观、顺从、冷然,便冷冷地受着启示之光。那启示同样是冷冷的,光是不偏不倚的。王维的山林是空的象征,却又不失草木土石的现实感。

奥克达维奥·帕斯

拥有森林经验的斯奈德重构诗篇,其阐释令诗骤然变形

Empty mountains:

no one to be seen.

Yet—hear—

human sounds and echoes.

Returning sunlight

enters the dark woods;

Again shining

on the green moss, above.——Gary Snyder, 1978

(Journal for the Protection of All Beings, No. 4, Fall 1978.Reprinted in The Gray Snyder Reader)

空山:

看不见一人。

然而——听——

人语与回声。

返照

穿过幽暗的森林;

再一次闪耀,

在青苔上,天上。——加里·斯奈德,1978年(《保护全生物杂志》,1978年秋,第四期。重印于《加里· 斯奈德读本》)肯定是最好的翻译之一,部分得益于斯奈德一生的森林经验。同王红公(Kenneth Rexroth,旧金山诗学中心的创立者之一)一样,他可以“观照”场景。王维的每一个字都翻译到了,且无任何添加,而翻译又以美国诗歌而存世。改被动的is heard为主动的hear,很美,但稍有不妥:它营造了一个具体时刻,即当下。以sounds and echoes这两个词翻译第二行最后一个字,同时赋予我们双重含义,无疑是革命性的。译者总是假定一个外语词或句子只有一种读解的呈现,而罔顾一个事实——完美的对应是罕见的。

诗的结尾很奇特。原诗最后一字“上”,其他人都解为on,斯奈德却把它拈出来,译为above,并用逗号将它从整个句子中孤立出来。这是怎么回事?推测起来,大概唯有对于石头或虫子来说,苔藓才可以在上面。或者我们看完苔藓后,目光向上,重返太阳:觉悟的垂直性隐喻?对我的疑问,斯奈德写道:“之所以用‘...moss,above...’是因为太阳(日落斜阳,故言‘again’——最后的一道光束)正在穿过森林,照亮了一些树苔(而非在石头上)。我的老师陈世襄是这么理解的,而我的日本妻子第一次读这首诗的时候也是同样的看法。”

重点是,翻译不只是从字典到字典的跳跃,还是对诗的一次重构。如此,无论语言,一首诗的每一次阅读即是一次翻译:深入读者理智与情感的翻译。没有读者是一成不变的,每一次阅读都是不同的。人不能两次读出同一首诗。

斯奈德的阐释也只是一时的,在最新的一刻,这首诗在我们眼前骤然变形。依旧是王维的那二十个字,没有变,但这诗却继续,做着无尽变幻。

(1979 年)

美古汉语诗歌学者称王维之诗因平淡质朴而难译

Deer Fence

No one is seen in deserted hills,

only the echoes of speech are heard.

Sunlight cast back comes deep in the woods

and shines once again upon the green moss.——Stephen Owen,1996

(Owen, An Anthology of Chinese Literature: Beginnings to 1911)

鹿寨

荒山中看不到人,

只听到话语的回响。

阳光回照,深入森林,

再一次在青苔上闪烁。——斯蒂芬·欧文

(宇文所安),1996年(欧文,《中国文学选集:起初到1911年》)

宇文所安是美国首屈一指的古汉语诗歌学者,一位极为高产的译者、渊博的批评研究作者。(这里的译诗出自一本诗文选集,1200 页,全部翻译由宇文所安一人完成。)

他很奇怪地将这组20首的《辋川集》译为“Wang Stream Collection”,但在王维原画的复制卷轴上来看,这道“川”明显是river(河流)而非stream(溪流)。另外,他写道:“王维的四行诗难译,并非因为它们呈现的语言学难题,而是因为它们的平淡质朴。”这也是很别出心裁的。

第一行中,只要在deserted hills前加上定冠词the,就可以避掉庸常含糊的表达。(毫不意外,诗歌里冠词最难翻译。)第三行,他为sunlight cast back这等粗笨的组合作注,自称指“傍晚的阳光,在天空很低处,从头顶的障碍物上投射下来,似乎回向东方”。除了“天空”(skies)用复数和“头顶的障碍物”(overhead obstructions)——森林里的“障碍物”不就是树枝嘛,这个解释也完全不知所云。很明显,落日的光线本就朝着东方。比起日光返回到森林地面,光线“回”望东方与日出的时间间隔过于遥远。第四行的once again upon,这绕口也是绕得够了。

《观看王维的十九种方式》,艾略特·温伯格著,光哲译,商务印书馆2019年2月版。

本文摘录自《观看王维的十九种方式》,资料由商务印书馆授权发布,较原文有删节和改动,章节标题非原书所有。

作者何安安

编辑安也校对薛京宁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