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制造:有多少怀旧小食可以重来?
2009年01月13日 14:40 】 【打印

1. 龙须糖

原名银丝糖,外层象一把白色的胡子,因此有个很特别的名字龙须糖。

吃龙须糖的原因除了为吃它的特别,也吃它的回忆。因在制造的过程中也是一场show,任何年代的人也爱看。 手拉的糖衣薄如一层蚕丝,包着芝麻,椰丝及花生粒,看上去倒真有点像个蚕茧,但味道出奇的好。 童年时代,往往会被卖龙须糖的人吸引,看见他们能把厚厚的糖衣拉成丝,像在变魔术。 在推广给外国人的怀旧小食中它必然是正选。 外国人吃的是新奇,我们吃的却是回忆。

2. 糖葱薄饼

糖葱薄饼在香港至少有八十年历史,糖葱要由经验丰富的师傅才做得好。 因为糖的形状制作成像小时候美术堂的瓦通纸,做法是将麦芽糖加热融化后以棍棒持续拉扯,直至它由金黄色转为白色,拉至条状时就剪成一段段,冷却后就会变成脆身,里面包着糖及芝麻椰丝。,咬起来脆脆的,很好吃。 鐡箱子的前面是一片玻璃,就像在告诉你这些糖的特色。

3. 砵仔糕

砵仔糕是四邑地道街头小食,酬神祭祖也必备此糕点。 最初的砵仔糕是用砵仔载的,后来演变为用碗仔,到现在多以塑料杯盛载,感觉大不如前。

砵仔糕有两款味道,分别是用白糖及黄糖造的。 后来因应人的口味还有有红豆及没有红豆之分。

4. 蛋挞

蛋挞为香港受英国殖民地时代洋泾滨饮食文化影响之产物,现已成为香港面包糕饼店内必备的小吃。六十至八十年代多数茶餐厅兼营面包西饼,故蛋挞亦为港式茶餐厅内流行小食。九十年代起,兼营包饼之茶餐厅逐渐减少,故现只在旧式茶餐厅方有自家烤制的蛋挞,其它茶餐厅则从面包工场订购蛋挞售买。香港地道的蛋挞以挞皮分类,主要分为牛油蛋挞和酥皮蛋挞两种。

蛋挞陪了我们几十年,相信好多香港人小时候都梳过“蛋挞头”发型,可知几深入民心。

5. 鸡蛋仔

五十年代鸡蛋仔已经出现,当年小贩都用炭炉,手持两块重重的生铁,夹着蛋浆烧。 近年的鸡蛋仔已转石油气炉,铁夹也轻了。 据闻以前有人开什货店,每天都会有一些鸡蛋破裂或破烂,因不想浪费丢弃,于是尝试加入面粉,糖及牛油等弄成浆状,然后再倒模及烘焗,后来将模具设计成小小的鸡蛋形状而吸引人去买,就成了鸡蛋仔。

6. 格仔饼

格仔饼是鸡蛋仔的延续,以格仔型的机器制做。 咬下去有点像吃蛋糕的感觉,每一口都充满浓郁的蛋香。 由于格仔饼主要的用料是蛋浆,焗的时间也有规定,约焗4分钟便要“起”出来,否则会变得硬绷绷。 吃时加上牛油,花生酱,炼奶和砂糖,是传统70年代的食法。

7. 辣鱼旦

街边“吉鱼蛋”是五六十年代产物。 据02年8月8日《苹果日报》报道, 香港人每日吃掉55公吨,约375万粒鱼蛋, 是学生最喜爱零食的第一位, 足见鱼蛋的地位。

基本上, 街边鱼蛋档都是从批发取货,味道大同小异, 因此要出奇制胜就要视乎辣汁。

<< 前一页12后一页 >>

匿名发表 隐藏IP地址

   编辑: 彭婷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