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文化 > 深度 > 最新报道 > 正文
十年砍柴:删减鲁迅文章没什么大惊小怪
2010年09月08日 14:50 凤凰网专稿 】 【打印共有评论0

新学期伊始,语文教材所收录的文章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一位老师比较了人民教育出版社的新教材,发现新课本中承载几代人记忆的鲁迅文章《阿Q正传》等撤退,先锋派作家余华的小说《十八岁出门远行》等收录其中,还收录了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飞向太空的航程》等文章。此次各地语文教材换血引发不小的争议。9月8日上午,凤凰网独家对话语文出版社文化图书部主任、时评人十年砍柴。十年砍柴认为首先要选择同一个版本来比较。他认为母语教育不仅仅教人说话写文,还承担着传递人类共同价值观的作用,不符合时代与人类主流价值观的文章删减很正常。

至于此次删减鲁迅的文章引发的争议,十年砍柴认为不必大惊小怪。过去母语教育课本中,鲁迅的文章所占篇幅过多,而他同一时代的其他作家,比如沈从文、梁实秋、郁达夫等不同的风格也应该让学生们接触,应该呈现更多的视角。另一方面;鲁迅的很多文章由于带有很强的意识形态色彩和时代性,对很多学生也产生了负面的影响,比如苛刻的批评等。

在此次课改中,同时增添了具有很强时代背景的文章,诸如反映“神舟六号”飞船升空的《飞向太空的航程》,呼唤奉献精神的《寻找时传祥--重访精神高原》,对于此类文章,十年砍柴认为母语课程毕竟不是政治课,需要谨慎,一定是要经过千锤百炼由时间证明的精品。对于增加的巴金那篇反思文革的《小狗包弟》,十年砍柴很赞成,他认为让孩子去了解那段历史是很好的事情。“母语教育除了教孩子怎么说好话、写好文,它确实还有着传递价值观的作用。树立什么样的价值观,怎么看待过去,这个是需要的。”

不同版本的教材没法做比较

凤凰网:近日,网友曝各地语文教材大换血,许多以前耳熟能详的文章,如鲁迅的《阿Q正传》等文章撤退,也引发了一些争议和特殊的联想。您作为语文出版社的编辑,能否透露一下这些文章的选择标准?为何删去诸如鲁迅的这些文章?

十年砍柴:现在很多人不太理解2000年以及2001年之后中国的教材,这之后的采购方式跟以前不一样的。2001年以前,全国的中小学基础教材用所用都是“一纲一本”,就是一个大纲一本教材,都是人民教育出版社的;之后,教材改革为“一纲多本”,就是一个教学大纲,但可以有多家出版社出教材,只要国家教材选取委员会通过,就可以出教材,之后各家出版社在市场上竞争,这就出现了很多版本的教材。

就以语文教材为例,就有人民教育出版社、北师大出版社、我所在的语文出版社、还有江苏教育出版社等。不同的出版社选的课文本身就不一样,比如鲁迅的文章,可能这家出版社选,那家出版社就没选,所以笼统地讲不好做比较。

如果比较,就以一个版本为范例,比如人民教育出版社的语文教材,修订是一轮一轮的,从一年级到六年级是一个阶段,下一个起始年级又是从一年级到六年级,有可能在修订的时候做一些调整。但今天这个新闻,不知道它究竟是采取哪个版本的,我觉得新闻都写得糊里糊涂。

现在的语文教材主要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北师大出版社、语文出版社和江苏教育出版社这四大出版社来做,所以新闻应该做扎实,交代具体哪个版本的。可以比较同一版本这十年、这几年所做的修订,这样才有这个意义。

不同的版本它选择的标准是不一样的。所以从这个层面来说,我没法评价。

语文课本也要传递人类共同的价值观

如果跳开这条新闻来讲,一些过去的文章该留还是删,还是有所偏重,我觉得这个是很正常的。小学语文教育教什么?本身在学术界可能就是有争议的,有的人认为要偏重教孩子说话、写作、表达,更重视文章和文章结构等。有些人认为语文教育不简单在语言文字这儿,还要承担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教育的功能,我一直以为世界上没有纯粹的不带一点意识形态的语文教育。中国古代的诗词教育里的《三字经》讲“人之初性本善”等很明显带有古代儒家的价值观。现代的母语教育的课文选择我想是也要传递人类共同的价值观,无论东方的还是西方的,比如要诚实、要善良、要有爱心,这个我想任何一个民族的母语教育课本都是要考虑的,我觉得这些东西肯定是永恒的。

但随着时代的发展,有些东西不合适了,或者过时了,会被替换。比如说我小时候,我记得很清楚那时我们的课本第十课就是毛泽东语录,这种东西我们很早就批了,不能一而再再而三的出现。

再比如,有一年两会上,著名作家柯岩在发言时显得很激动,因为语文教材中把她的文章拿掉了。什么文章呢?《周总理,你在哪里》。这篇文章大概是2000年左右取掉的,我想取掉这篇文章,就是有时代的因素,也有现代教材编撰的考虑,现在更多的应该是教育孩子要有一种爱心,具有一种平等的意识。过去所谓的感恩教育,在那个时代我觉得也是很正常的。周总理当然是一个好的国家领导人,道德、人格都是没说的,但过于的塑造一个清官,一个贤明的形象,实际上和现在的这种(时代)是格格不入的,现在靠一个道德化身来怎么怎么样,这种东西我觉得被淡化也是很正常。

删减鲁迅文章没什么大惊小怪

再比如鲁迅的一些文章,从古到今,汉语写作几千年,出现那么多优秀的作家和那么多优秀的作品,不能太过于偏重一个人,这个也是很正常的。以前的课本中鲁迅文章所占的比例实在太大了,小说、杂文、散文等很多。他当然很伟大,但和他同时代的作家,有不同风格的。比如沈从文,每个作家都有自己的风格,那为什么不把其他人的文章也收进来呢?鲁迅的文章,让人读到冷峻、他的硬骨头精神、以及他的理性等等,是一种选择;为什么不去选择沈从文文笔的那种美,感受那种乡土的美感?为什么不去选择梁实秋的那种平实?还有郁达夫那样的才气?

再说也不是全部取消鲁迅的文章,还是保留了相当的部分。但有些文章带有很明显的意识形态,比如说以前课本中《“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那篇文章是他当时跟梁实秋打笔仗写的,这样的东西留不留呢?如果我作为一个编撰人,我建议去掉。因为这个文章是有它的时代性,了解那个时代背景的人可以理解。但是单独一篇放在课本中,有一种人身攻击的味道,把人比作一个走狗这是不合适的。我们回到那个时代理解鲁迅这样写没所谓,但让一些十五六岁或者是更小的孩子来看这样的文章,我觉得未必合适。

等他长大了,具备了一定的知识,有了一定历史基础,再来看这篇文章会更平和。所以过多的鲁迅文章在课本里有好处,但也有不好的一点。你就发现孩子写文章或写信太多带有鲁迅那种味道,比如骂人批评人的那种风格,以及苛刻等等,动不动就说这个人是走狗,动不动就借他的笔调,鲜血什么什么的,受这种风格的影响太大,也不是一件什么好事。

再好的补品不能当饭吃,再有营养的东西也不能总吃一样,饮食讲究全面搭配,素菜、荤菜各种蛋白质要搭配。选择的作家多一点,保持课本的多样性,不要去掉一两篇文章就大惊小怪,那是很正常的。

语文课不是政治课时代性文章应慎重

凤凰网:有一位老师比较了人教版的教材,在现代文部分,增添了好几篇极具现在这种时代性的文章,反映”神舟六号“飞船升空的《飞向太空的航程》,呼唤奉献精神的《寻找时传祥--重访精神高原》,反映香港回归的通讯报道《别了,不列颠尼亚》等作品,这些您又怎么看呢?

十年砍柴:任何事情我觉得都不宜走过,刚才我说了增加多样性是很正常的,增加时代性也是很正常的,但同时我们又要警惕为了赶时髦而跟时代贴得太近,这样也是不合适的。语文教育毕竟不是政治教育,我们就看民国时编语文书的都是哪些人?叶圣陶,历史课本是钱穆等人,都是一流的大家在编。

这也就是说选选进母语教育课本的应该是经过千锤百炼由时间证明的精品,无论是白话文还是古文。有的时候太赶时髦,更换得太勤了,这个也是不合适的,我觉得现在还算比较慎重。在某一个时代它的语文课本更是这样,今年读这次党代会的公告,明年、后年又读那个党代会的公告,如果这样就完全当成政治教育了,现在还算可以,但我觉得有一点倾向。

比如某一个重大的典型人物出现,写个报告文学没什么,但这样的课文究竟具备多少文学价值?在人类共同的价值观层面有多大意义?能不能经过时间的考验?我觉得还是一个疑问。我觉得不必把这些时文选进去,将这些作为参考读物这倒无所谓,多读一些时文也很正常,但我觉得选进一个正式的课本应该慎重。

谈巴金文章:怎么看待过去是需要的

凤凰网:还有有一篇就是巴金的散文《小狗包弟》,这篇文章是反映文革的反思文学,这个你怎么看?包括还有余华的作品。

十年砍柴:选一些当代作家的当代文章也是很正常的,当代的作家也有很多是不错的嘛。但要慎重。

选择巴金这篇反思文革的文章我很赞成。为什么?因为那毕竟是造成民族灾难的一场大浩劫,给中华民族带来的伤到现在还没完全愈合,遗毒其实还在,但是我们忘得太快了。巴金先生一直说要建一个文革博物馆,到他离世之前也没弄成,现在依然没有。

我觉得让孩子去了解那段历史是很好的事情。母语教育除了教孩子怎么说好话、写好文,它确实还有着传递价值观的作用。树立什么样的价值观,怎么看待过去,这个是需要的。

而且巴金的文章本身也是不错的,所以我觉得选这个文章也是很好的。(文/晨芳)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编辑:王勇
凤凰网读书
读图:美色读图:奇观
最热万象VIP
[免费视频社区] 锵锵三人行 鲁豫有约 军情观察室 更多
 
 
·曾轶可绵羊音 ·阅兵村黑里美
·风云2加长预告 ·天亮了说晚安
·入狱贪官菜谱 ·刺陵精彩预告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