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文化 > 深度 > 分析评论 > 正文
吴敏:语文教材适时换血方能激活文化能量
2010年09月08日 15:47 荆楚网 】 【打印共有评论0

新学期伊始,语文教材收录了哪些文章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昨天,一则《各地中学教材大换血,看看被踢出教材的课文》的帖子在网上广为流传,《孔雀东南飞》《阿Q正传》《雷雨》等20多篇承载几代人记忆的课文从教材中消失,引起了不小的争议。(《南京日报》9月7日)

教科书在教育中起到的是一个引导和发散的作用,它引导学生去了解各种文化、阅读各种派别的文学。从新的语文教科书添加的一些文章篇目看,我们能嗅到一股清新的文学气息。

“读本收录的作品自由度比较大,各种声音、各种风格的文章都有。”很赞同当事人的这种解释,因为只有百花齐放的文学才是光彩照人,只有百家争鸣的文化才是兼容并蓄。语文教科书只能是一个社会的缩影,相当于一个社会博物馆,我们应该搜集各种能够代表主流文化的文物开展出,但是也要征集一些较为少见但是也能代表某种文化的文物,这样的博物馆即能有镇馆之宝,又能让游客有看点。

所以,新版的经过大换血的教科书的取材范围体现了时代性又把握了学术性,这样的教材更能培育学生的人文情怀,增加学生的文化修养。这样的教育更加单纯,适当地剔除了政治色彩,撇开所谓的意识形态的偏见,还原文学审美本质功能,更注重时代元素,更关注人文精神,更强调教材编选内容的丰富性,这种语文教材改革事有益探索和尝试。

“让语文教材回归到人文”,有网友这么说,笔者非常赞同他的说法。回归人文的语文教材真正表到出“文”的涵义,文学作品可以深层次熏陶人、感染人,直接作用于人的内心世界、精神世界。正所谓,读什么书做什么人。文学作品对孩子精神世界成长所起的作用不可估量。所以教科书课文篇目的选择不仅是教育工作者的事情,还是整个社会的事情。

虽然,教科书上的文章还不能与真正意义上的文学同等,最多只能算文学的片段、文艺的截取、文化的个例,但是我们正是通过选取有代表性的文章来向下一代进行文化教育、思想教育。

同时,教科书的一个重要作用是能够传承文明,又能够面向未来。所以对于经典课文所赋予传承文明的历史使命这一点毋庸置疑,毕竟经典课文之所以被称之为‘经典”,是因为它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已经成为了文化的一个符号和象征。因而对于教科书的删减笔者认为要做到适中,真正代表文化的东西,需要下一代去传承的东西还是要保留。

但是且看前些年的教材,那些特有的历史时期留下的文章在教科书中占有大量的篇幅,并且由于一味的因循守旧反而使得教育死气沉沉、缺乏活力,和现代社会所具有的时代特征极为不相符。这种情形下,教科书需要改革,教育需要面对现实呼吁声音不断。

很庆幸我们看到这些年语文教材这些年来经过多次的修改,教材内容和思想都有了很大程度的升华,课文也开始出现大量人文和科普内容。我们甚感欣慰,教科书本应该有强烈的时代特殊,应该贴有鲜明的时代标签,这样的教科书才能真正体现当下的文化层次,并且能够真正的激活文化的能量,实现教育强国的伟大战略。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作者:吴敏 编辑:王勇
凤凰网读书
读图:美色读图:奇观
最热万象VIP
[免费视频社区] 锵锵三人行 鲁豫有约 军情观察室 更多
 
 
·曾轶可绵羊音 ·阅兵村黑里美
·风云2加长预告 ·天亮了说晚安
·入狱贪官菜谱 ·刺陵精彩预告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