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文化 > 人物 > 吴冠中 > 正文
吴冠中:我一直想说真话
2010年06月26日 18:19 南方周末 】 【打印共有评论0

吴冠中,2006年11月张英/图

“我不想像其他退休的人那样,天天养花、遛鸟、打牌、下棋。现在我器官老化使不上劲,但我的思维和情感还很饱满,我坚持画画写文章,读书看报,我内心还有很多东西要表达。”吴冠中对南方周末记者说。

吴先生的家在北京方庄,一套小四居的房子,室内只铺了地砖刷了白墙,客厅中间是一树含苞欲放的老梅,墙上挂着两幅画。

60岁,首次公开展

“没有改革开放,我现在恐怕跟今天宋庄的那些画家一样,生活在城市和艺术边缘。”吴冠中说。

1978年3月,改革开放之后的第一次西方画展——“法国19世纪农村风景画展”在北京中国美术馆开幕,全国各地的美术工作者齐聚北京,有人甚至卖血挣路费到北京看展览。

应中国方面要求,展品都是在法国排不上号的二三流作品。聪明的法国人把他们的现代派作品制成大照片,作为附录呈现,结果看照片的人比看画的人还多。

这个展览给吴冠中带来了好运气。刚刚从下放地回北京的吴冠中,在自己任教的中央美术学院的一个破教室里举办了自己的个人作品展。那些到美术馆看完法国画展的观众,接着就走到王府井看吴冠中的展览。

坐在教室里的吴冠中,看到了夹杂在人群里的华君武。这位当时中国美术家协会的领导看完画展,在没有人时,拍了拍吴冠中的肩膀:“比法国的好。”

因为反响热烈,中国美术馆主动与吴冠中联系,商量给他办个人画展。此时,吴冠中的留法同学赵无极、朱德群,已经在西方艺术殿堂里找到了自己的位置,而吴冠中却才办了自己回国后的第一次公开作品展,当时的吴冠中已经60岁了。

吴冠中感慨,自己的作品还有公开展出的机会,这真是个奇迹。“我觉得自己的作品是真诚的,做画时我根本不知道这些作品有发表、展出的机会。我的作品有两位观众:一位是我下乡劳动时的老乡;一位是欧美的高层次艺术家。我希望他们都能点头,鼓掌。”吴冠中说。

在农村劳动的日子里,农忙之余,农村生活和高粱、玉米、南瓜等农作物都成为吴冠中画作的内容。不识字的几户邻居都来看稀奇,指着晾在院子里的一张张画说,“哎呀,很像”。看到吴冠中自己满意的画时,他们的评价变成了:“哎呀,很美。”“很像”和“很美”的区别,让吴冠中很惊奇,“那么抽象的画他们也懂。和那些政治家的评判相比,我更相信农民的结论。农村生活牢牢地提醒我:艺术一定要扎根于人民。同时,作为中国艺术家,我一定要和国际上的艺术家比较。”

1979年4月的吴冠中绘画作品展,以及后来的巡展确立了吴冠中在中国美术界的地位。

见吴冠中的画卖得好,又是法国留学生,日本西武百货店画廊的老板着眼于东京的巴黎博览会,干脆出钱让吴冠中回巴黎写生,次年在东京举办了“吴冠中画巴黎画展”,其中的一幅油画《巴黎蒙马特》以104万港币售出,创下了当时中国油画拍卖最高价格记录。

1991年7月,吴冠中接受了法国文化部颁发的“法国文化艺术最高勋位”。1992年,从来不办画展的英国伦敦大英博物馆举办了“吴冠中——二十世纪的中国画家画展”,还出版了同名画册,BBC电视台还给他拍了部专题片。

博物馆办画展,观众创下记录。《先锋论坛报》的艺术主管梅利柯恩(S.Melikian)冒雨从法国赶到伦敦,看了画展后采访吴冠中,之后在《开辟新航道的中国画家》一文里把吴冠中称为“数十年来现代画坛上最令人惊喜的不寻常的发现”。

时过境迁,吴冠中忘了英国王储剪彩开幕的荣耀,却记住了在大英博物馆门口照相时遇到的一个观众。“那位老太太握着我的手说:‘我看了你的画,全看懂了,我非常喜欢。’遇到这样的老太太,我心里很安慰。”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作者:张英 编辑:王勇
凤凰网读书
读图:美色读图:奇观
最热万象VIP
[免费视频社区] 锵锵三人行 鲁豫有约 军情观察室 更多
 
 
·曾轶可绵羊音 ·阅兵村黑里美
·风云2加长预告 ·天亮了说晚安
·入狱贪官菜谱 ·刺陵精彩预告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