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文忠:上海人不应文化“自我矮化”
2009年05月11日 11:21天天新报 】 【打印已有评论0

 

 

“上海人不应文化自我矮化”

“周立波效应”被纳入专家学者研究课题

从《笑侃三十年》到《笑侃大上海》,周立波在短短三年内异军突起。“周立波效应”终于被纳入文人学者的研究课题。昨日,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钱文忠在评论这一文化现象时说:“周立波的走红并非偶然现象,而是必然!天时、地利、人和,他都占全了。”

让上海文化走出“自我矮化”

周立波在《笑侃大上海》中挑明了海派文化和京派文化的区别,由于措辞上有些“过激”,一度引来争议,但台下本土观众的强烈反应让钱文忠看到:“周立波让人们意识到,上海人应走出文化自我矮化”。

“其实京派海派文化之争由来已久,但随着普通话的普及,京派文化已明显占了上风。大家的普遍心理是海派文化无非就是市民文化,市民的东西自然低俗,不上档次,而上海人似乎也已经习惯了文化的自我矮化。”早年在北大读书时,就深切体会过人们对上海文化误解的钱文忠说:“那时候一个上海人如果在北方被冠以‘你太不像上海人了’之类的话,那可算是一种很高的赞誉了。我想任哪个地方的人被别人认为不像自己家乡出来的,都不会很高兴吧,但唯有上海人听了这话心里会很受用,这其实说明上海人已经默认了这种误解,接受了这种自我矮化,这其实是不正常的。要知道,所谓京派文化的代表鲁迅、章太炎等也都是江浙人,所以京派、海派没有孰高孰低之分,上海人也完全不用在文化上觉得低人一等。”

不经意间解开“文革心结”

在周立波的《笑侃大上海》中,最能引起台下中年观众共鸣的就属“文革”片段,钱文忠分析它之所以能产生如此强烈的“笑果”,除了勾起这一辈人的独特记忆外,“他将‘文化大革命’说成‘文化革大命’,其实是很睿智地指出了文革中种种荒唐可笑的现象。”而周立波以搞笑甚至自嘲的方式牵出了文革的这段记忆,也在无形中解开了一个民族的心结。

生于上世纪60年代、只比周立波大一岁的钱文忠坦言,他们也不能完全算是经历文革的一代,但文革对他们却产生了巨大影响。钱文忠表示:“除了特别喜悦和悲伤的事,人们记忆最深刻的就是那些荒诞到极点的天方夜谭。”如今,周立波把文革中屡见不鲜的荒诞事放到了舞台上,在钱文忠看来,这一做法在不经意间解开了人们的心结:“如果‘文革’的这段历史可以用嘲讽的姿态来展现了,那么说明这一页是真的翻过去了。”

要从“央视春晚”中解脱

自从央视春晚导演郎昆通过媒体向周立波抛出橄榄枝以来,周立波是否会走上春晚舞台也成了人们关注的焦点。“我不怎么赞成他去,毕竟央视春晚是北方语系为主体。”钱文忠坦言:“‘诺贝尔奖’和‘央视春晚’一直是中国人的两大情结,搞文学、科研的都向往‘诺贝尔’,搞艺术的都盼着走上春晚舞台。可‘央视春晚’如今已经成为一种客观存在,是不是每个演员都有必要去镀一层金呢?周立波没上过春晚,他立足地方文化照样红红火火,可能就是摆脱‘央视春晚’而获得成功的个案。我们应当有树立地方文化的信心和自觉。”

新报记者|朱渊|文

  已有0位凤凰网友参与评论   
 
匿名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编辑: 彭婷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