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年底在澳门举办的中国文学讨论会上,有个复旦教授在发言中,试图把“今天派”归入“伤痕文学”的范畴中,让我很愤怒。像这样的学者就是白吃干饭的,睁眼说瞎话,连最基本的事实都不顾。我提醒他说,《今天》在创刊号上就已发表了评论文章《评<醒来吧,弟弟>》,副标题是“醒来吧,刘心武”。可见我们从一开始就对“伤痕文学”极其反感,要跟它划清界线。物证俱在,而历史还是被悄悄篡改了。
南方都市报:你们是从文学价值的角度来说吗?
北岛:从各种角度来说都有问题。首先,“伤痕文学”根本不是文学,而是另一种宣传代用品——把文学当成控诉。再说,文革是一个复杂的历史事件,怎么可能一夜之间全都成了受害者呢?所谓“伤痕文学”就是工农兵文艺的变种。
南方都市报:第一期之后编辑部就发生了分裂?
北岛:很多民刊像雨后春笋般出现,大家都面临着生存危机:一旦受到钳制该怎么办。于是达成共识,由各个刊物派代表成立“联席会议”,互相支持。 1979年1月底,通过联席会议协调,各个刊物在“民主墙”前搞了一个公开演讲会。那些政治性刊物,诸如《探索》、《人权同盟》,言辞非常激烈,矛头直指官方意识形态。当天晚上,在《今天》内部大家吵了起来。刊物何去何从:到底坚持纯文学立场,还是要卷入到民主运动中去。
当时代表《今天》在联席会议签字,同意参加集会的是芒克,反对的人要求芒克发表个人声明,贴到“民主墙”上,说明他无权代表大家签字。但我坚决反对,觉得事到临头,只能扛,不能落井下石,于是提出一个解决方案:要么反对者留下来办《今天》,我们退出;要么他们离开,由我们办。那天晚上除了三个发起人,即芒克、黄锐和我,其他人都离开了。我们从读者留言上的联系地址,并通过朋友介绍找到了一批新人,他们后来成了《今天》骨干。
南方都市报:你们做杂志的详细情形是怎样的?
北岛:现在提到一本杂志,你不会想到它是手工劳动的结果。但那时候《今天》编辑部就是个名副其实的作坊,从刻□版到油印,从折页到装订,全部是手工的,永远有干不完的活。《今天》分成两个部分,一是比较松散的作者队伍,每月定期开作品讨论会。每个人念完自己的作品,大家讨论,提出修改意见。讨论会通常在《今天》的成员赵南家,他家房子开间较大,而且有院子,最多的时候有四、五十人来参加作品讨论会,很多是大学生,后来有人也成了作家。另一部分是就是我说的作坊,在北京东四14条76号,那是编辑部所在地。
南方都市报:是刘念春的家吗?
北岛:对,是他们哥俩的家,后来他们都搬出去住了,被我们喧宾夺主。那是大杂院中的一间半小平房。芒克和当时的女友毛毛住里屋。从早到晚,来帮忙干活的人络绎不绝,各行各业的人都有,护士、售货员、大学生、工人、待业青年等等。那个圈子有两个重要人物,一个周楣英,是徐晓的丈夫,后因病去世。还有一个是鄂复明,他是《今天》的大管家,包括印刷财务订阅邮寄,事无巨细。那个以作坊为中心的圈子鲜为人知,而正是由于他们的献身精神,《今天》才得以存活下来。
南方都市报:那些不搞创作的人去那里做什么呢?
北岛:很多人喜欢文学,但不一定非得写作。那是一种很独特的生活方式,大家在一起边干活边聊天,讨论包括文学在内的各种问题。到吃饭的时候,大家掏腰包凑钱凑粮票,做一大锅炸酱面。记得我的《回答》在《诗刊》发表,我拿到九块钱稿费,马上到附近饭馆请客,不够,大家再凑凑。那是一种共产主义式的生活。其中很多人回忆起来,都觉得那是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
南方都市报:你们还举办过一些诗歌朗诵会是吗?
北岛:1979年4月8日,我们在玉渊潭公园举办了第一次诗歌朗诵会,同年10月21日在同一地点举办了第二次。每次开朗诵会前我们都向有关部门申报 ──和出版《今天》一样,我们从一开始就争取合法出版,但无人理会。朗诵者中还有陈凯歌,他当时还是电影学院的学生。他曾在《今天》发表过小说,也是《今天》在北京电影学院的代理人,每期刊物都由他在那儿张贴出售。
1979年4月8日,我们在玉渊潭公园举办了第一次诗歌朗诵会,同年10月21日在同一地点举办了第二次。每次开朗诵会前我们都向有关部门申报──和出版《今天》一样,我们从一开始就争取合法出版,但无人理会。朗诵者中还有陈凯歌,他当时还是电影学院的学生。他曾在《今天》发表过小说,也是《今天》在北京电影学院的代理人,每期刊物都由他在那儿张贴出售。
南方都市报:当时去参加朗诵会的人多吗?
北岛:第一次朗诵会正赶上刮大风,但还是有四、五百个听众。第二次有近千人参加,那是“民主墙”被关闭后,民主运动处于低潮。
南方都市报:那么多人的话朗诵也听不到啊?
北岛:鄂复明是我们的技术专家,他用蓄电池连上话筒和录音机,再把喇叭挂在树上。虽说扩音效果不怎么样,但聊胜于无。黄锐用白床单画了幅抽象画,挂在两棵树之间,作为幕布。我们因地制宜,用一个天然土坡做舞台。可惜像这样珍贵的时刻,没有录音录像保存下来。
南方都市报:观众当时能听得懂你们那些诗歌吗?
北岛:那时似乎没有听懂不听得懂的问题。那个时代不一样,整个社会气氛非常开放:往往越是异端的东西,越被接受。
编辑:
邓东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