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农历七月初七是人们俗称的七夕节,也有人称之为“乞巧节”、“七桥节”、“女儿节”或“七夕情人节”。这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个节日,也是过去姑娘们最为重视的日子。 七夕关注女性的心理和身体,主要强调“乞巧”,女子希望自己能够心灵手巧。冯骥才说,七夕节是一个以牛郎织女的民间传说为载体,以爱情为主题,以女性为主角的节日。按照民间传说,牛郎和织女都是“已婚人士”,而且还有了孩子,七夕节表达的是已婚男女之间“不离不弃”、“白头偕老”、“忠贞不渝”的一种情感,恪守的是双方对爱的承诺,不是表达婚前情人或恋人的情感,这是在不同人生阶段的两种感情。而在今人的演绎下,七夕节渐渐变成了所谓的情人节。【活动:《相信爱情》之七夕浪漫游园会】
 
 

七夕节的习俗与主题之一是讲述牛郎织女爱情故事

在三国以前,关于牛郎织女的所有可靠的文献记载里,两位星神都是相恋相思而不能相会相见的。在这一阶段,牛女故事是纯粹的悲剧,但在西晋时期的文献里,牛女在七月七鹊桥相会了,这个故事就成了喜剧,虽然一年只见一次的姻缘还有点悲剧色彩,但是毕竟结成佳偶了。特别是七月七更是个大喜的日子:深爱的男女一年才会一次,这一天两人必定极其恩爱、无限缠绵,更免不了阴阳相接、温存交合,此为有利生殖之兆,也是七夕节盛行乞子习俗的动力之一。【详细】

 

牛郎织女实为“姐弟恋”

牛女神话为什么能流传下来

说是“中国情人节”这是对传统文化浅薄的认识和附会。七夕跟西方的情人节是两回事,两者的内容是不一样的,一来乞巧跟情人节没有任何关系,二来中国的七夕是表现爱情忠贞的节日。如果把七夕当做情人节,也像外国人送朵玫瑰花的话,那只是一个形式,并不了解它的内涵。【详细】
大凡能在凡人童话里占有一席之地的仙女们,大都是住在那银光闪闪的一条大河的对岸的超级雷人,餐霞饮露,以云为裳,以雨为乐,不用吃饭,不待见走路,从来不知洗衣服为啥,挥一挥衣袖,衣服就换过,妆也上好了。用望远镜找到一个任劳任怨的放牛娃,从此就天上人间,幸福永恒。前人编制出如此精妙的仙女传奇,那实在是有深厚的生活经验和阅历为基础的。 【详细】
七夕歌颂的是夫妻恩爱,和谐稳定。只要有家庭存在,夫妻白头到老就是人生幸福的一大追求。社会竞争越激烈,夫妻之间的相互理解和相互支持越重要,现在讲银婚、金婚、钻石婚……都是对夫妻生活的赞美。七夕的文化内涵与社会生活联系如此紧密,人们需要有展示夫妻情感和周边为其进行祝福的机会。【详细】
 
各地七夕习俗
 

旧时风俗,农历七月七日夜(或七月六日夜),穿着新衣的少女们在庭院向织女星乞求智巧,称为“乞巧”。[详细]

 

广东七娘会:活动一般是在少女少妇中进行,预先由要好的十数名姐妹组织起来准备“拜七姐”[详细]

 

湖南、浙江接露水:传说七夕节时的露水是牛郎织女相会时的眼泪,如抹在眼上和手上,可使人眼明手快。[详细]

 

中国西南染指甲:用花草染指甲也是大多数女子与儿童们,在节日娱乐中的一种爱好,这同时也与生育信仰有密切的关系。[详细]

 

陕西结扎巧姑:在七夕节的夜晚也有举行各种乞巧活动的风俗,妇女们往往要结扎穿花衣的草人,谓之巧姑。[详细]

 
 

乞巧:祈求幸福和健康的仪式

乞手巧,乞貌巧;乞心通,乞颜容;乞我爹娘千百岁;乞我姊妹千万年。乞巧的方式大多是姑娘们穿针引线验巧,做些小物品赛巧,摆上些瓜果乞巧,各个地区的乞巧的方式不尽相同,各有趣味。近代的穿针引线、蒸巧馍馍、烙巧果子、生巧芽以及用面塑、剪纸、彩绣等形式做成的装饰品等亦是乞巧风俗的延伸。【详细】

 
 

种生求子:实际上是生育信仰之一种

七夕前几天,先在小木板上敷一层土,播下粟米的种子,让它生出绿油油的嫩苗,再摆一些小茅屋、花木在上面,做成田舍人家小村落的模样,称为“壳板”,或将绿豆、小豆、小麦等浸于磁碗中,等它长出敷寸的芽,再以红、蓝丝绳扎成一束,称为“种生”。又有蜡制的婴儿玩偶,让妇女买回家浮于水土,以为宜子之祥,称为“化生”。 【详细】

 
 

“七·七”包含对一切美好意蕴的希祈

《汉武故事》记叙汉武帝与西王母相会五次,每次都在七月七日。以后牛女的会期被“开创与情人相会的王母”亲自指定为“七夕”,实是人们对“七”,更是对“七·七”所包含一切美好意蕴的希祈。不能不说是有着深刻的文化含义的。另外,“七月七日为良日”故把它作为庆贺秋收的吉庆日子。 【详细】

 
世界各地七夕文化
 

七夕这天早上,凡年满6岁的日本儿童在妈妈的陪同下,到野外的庄稼上取些露水回家,然后用露水磨墨写字。这是一种仪式,代表儿童从这一天起,就开始启蒙读书写字了。这是日本和中国“七夕文化”略有不同的地方。[详细]

 

日本七夕节:与爱情无关   日本七夕节主要不是用来祈祷得到爱情,而是祈求姑娘们能拥有一身好手艺。每年这个时候,大人和孩子都会聚在一起。[详细]

 

韩国七夕:重祭祀讲究饮食韩国七夕主要是为了祈求亲朋好友的平安。有些地方则举行祈求丰收的田祭。[详细]

 

台湾省七夕:少女成人礼  在台湾,婴儿出生满周岁时即由母或祖母抱到寺庙去祈愿,并用古币、锁牌、银牌,串上红绒线为絭,系在颈上,直到满十六岁时才在那年的七月初七才能拿下。[详细]

 

七夕节是唯一一个以女性为主角的传统节日

 

七夕关注女性的心理和身体,主要强调“乞巧”,女子希望自己能够心灵手巧。七夕节最普遍的习俗,夜就是妇女们在七月初七的夜晚进行的各种乞巧活动。乞巧的方式大多是姑娘们穿针引线验巧,做些小物品赛巧,摆上些瓜果乞巧,各个地区的乞巧的方式不尽相同,各有趣味。此日活动的主要参与者是少女。 【详细】

台湾拜“床母”

台湾七夕往往另备小碗油饭到房中拜“床母”,二者应有类似含意。生产、育儿,这都是女性无可替代的职责,因此这类神祇也都是女性神;在女性神与女性信徒之间,遂构成密切的联系,化解了女性在承担母职时的焦虑与恐惧。【详细】

漂针试巧

七月七日,为“女节”。少女咸以盂盛水向日,中漂针,照水中之影,以试巧,复陈瓜果,争相“乞巧”。山东荣城有二种活动,一种是“巧菜”,即少女在酒杯中培育麦芽,一种是“巧花”。也是由少女用面粉塑制各种带花的食品。 【详细】

南瓜棚下听悄悄话
http://book.ifeng.com/culture/jieri/special/qixijie/detail_2010_08/11/1931951_3.shtml

“南瓜棚下听悄悄话”:在绍兴农村,这一夜会有许多少女一个人偷偷躲在生长得茂盛的南瓜棚下,在夜深人静之时如能听到牛郎织女相会时的悄悄话,这待嫁的少女日后便能得到这千年不渝的爱情。广西某些地区有七夕储水的习俗。【详细】

七夕:表现妇女的聪明智慧

 

乞巧在过去是很重要的一个内容,表现妇女的聪明智慧,不过现在已经淡化了。还有一个重要内容,是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代表了中国过去劳动人民的淳朴感情。传统的习俗活动挺多的,主要是女红。女红是过去安生立命、修身养性的重要内容。【详细】

 
七夕节诗词欣赏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摸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杨璞《七夕》  

未会牵牛意若何,须邀织女弄金梭。年年乞与人间巧,不道人间巧已多。 [详细]

徐凝《七夕》  

一道鹊桥横渺渺,千声玉佩过玲玲。别离还有经年客,怅望不如河鼓星。七夕今宵看碧霄,牛郎织女渡鹊桥;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详细]

白居易《七夕》  

烟霄微月澹长空,银汉秋期万古同。几许欢情与离恨,年年并在此宵中。[详细]

秦观 《鹊桥仙》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渡。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详细]

 

仁:远古中国人的东方式爱情观

好德如好色乃人之本性也

庙会让含蓄的中国人情感释放

中国传统的婚姻目的是为家庭而非爱情。《礼记昏义》说:“合两性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就是说,中国传统的婚姻目的是:一是通过联姻合两大家族之优势,扩大亲属同盟,即“结缘”;二是为了男性家庭继承家庭的血统,传宗接代,即“继统”。【详细】
“七夕相会”是传说的精美之笔,这一神奇诡谲的想象,看来近乎荒诞,实质正是在这种想象和荒诞之中,人们的勇气和力量得到尽情的表现,人们的愿望在心理感情上得到最大的满足。相会之日安排在被认为是极不寻常“七·七”佳期决非偶然,除了寄寓着人们美好的憧憬和期望,显然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 【详细】
在中国人的传统爱情观中,对长相聚中爱情的怀疑和不自信,对理想爱情的不切实际的幻想。在中国人的理想爱情观中,性与爱是可以完全分离的,柏拉图式的精神恋爱更加受到推崇,肉体的痛苦则是微不足道的,可以忽略,如果过于强调,则应该受到唾弃和鄙夷。在中国人传统的爱情观里,相思是爱的主旋律,求而不得是最高的爱情境界,他们相信,只有这样,爱情才可能永不褪色。 【详细】
历来中国人的亲情观和爱情观是混为一谈的。流行的说法是爱情久了,沉淀为亲情,所以更为可贵,因为中国人重视亲情自古超过了爱情。“兄弟如手足,女人如衣服”这种观念深入人心,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中,血浓于水的关系至死不可舍弃,而厌弃了的情人则可以弃若敝屐。把长期相濡以沫建立起来的夫妻感情比做亲情,在人们的心目中,不是对爱情的否定,而是对爱情的升华,可是细细追究,爱情在时间面前必将逐渐褪去华丽的外衣。【详细】

调查

1.你觉得七夕节应该叫情人节还是爱情节?
情人节。
爱情节。
不好说。
2.你知道哪些传统七夕节习俗?(可多选)
拜织女
穿针乞巧
喜蛛应巧
投针验巧
种生求子
拜魁星
为牛庆生
吃巧果
其它。
一个也不知道。
3.你支持七夕节成为国家法定节日吗?
支持。
不支持。
无所谓。
用户信息  
婚否  
年龄  
性别  
 
对不起,您的浏览器禁用脚本或者您的Flash播放器版本较低!请点击这里获取最新版本。
  • 台湾七夕人潮汹涌拜月老
  • 国民党七夕推玩偶 上演国父婚礼毛蒋和解
  • 日本仙台七夕节:商家挂出彩饰吸引游客
  • 上海姑娘身着汉服祈求七夕姻缘
  • 台湾情侣水中“唇枪舌战”过七夕
  • 牛郎织女被指成早恋罪魁祸首
  • 情人节提价依旧 中国情人节消费理性
  • 《牛郎织女》登陆香港 展现女人之间的大爱
我们常说西方人的结婚,是个人的权利;传统中国人的结婚,更像是对家庭的一种义务。中国人自古重视亲情超过了爱情,七夕节缺火,缺乏西方式的激情。人们常在追忆牛郎织女式的爱情中,表达的是“只羡鸳鸯不羡仙”的情感理想,而真实的状态和心理底线却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爱情在长相厮守中转化成血融于水似的亲情,可以磨,可以熬,经得起各式各样的折腾,这似乎与农耕社会中人们靠天吃饭的达人知命的心态一致。在人们的心目中,爱情变成亲情不是对爱情的否定,而是对爱情的升华。理想性的爱情形态,比如传说中的“牛郎织女”、虚构文学中的“梁山伯与祝英台”以及现实生活中的“陆游与唐婉”,常常被民间所述说。七夕节,无疑给了传统的中国闺秀们集体表达情感与自我表现的机会,各种繁复的民俗仪式更是把中国式的情感观给表现了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