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藏家吴洪裕烧《富春山居图》殉葬 画作成两截
2010年04月28日 16:32 人民网 】 【打印共有评论0

浙江博物馆藏《富春山居图》残卷,又称“剩山图”。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无用师卷”(局部)。

核心阅读

一幅作于660年前的山水画,最近深深牵动了两岸同胞、海外侨胞的思绪。

它就是元代画家黄公望所作的《富春山居图》——既是有着中国山水画作品中“第一神品”之美誉的“画中兰亭”,又是因火焚残缺、“死别生离”而具有传奇色彩的传世名画。

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闭幕后举行的记者会上,温家宝总理答台湾记者问时,特地提到这幅目前一段在浙江、一段在台湾的画卷。那句情真意切的“希望两幅画什么时候能合成一幅画”,那句饱蘸深情的“画是如此,人何以堪”,让这幅画卷承载了更多意义。

剪不断的乡愁家愿,挂在了这幅长长的画卷上;而围绕这幅画卷合璧团圆的一次次努力,让人们有了更多期待……

乡愁,也是一幅长长画卷

3月20日,浙江富阳,春光明媚风景如画。《富春山居图》的特种邮票首发仪式正在此地举行,分隔两岸的《富春山居图》在邮票上“完璧合展”。那一天,一个场景给《宁波日报》记者南华留下深刻印象——

专程从杭州赶来的台胞金姓老人,在《富春山居图》纪念封上,毕恭毕敬地抄上了一首诗人余光中的著名诗歌《乡愁》。当海峡两岸关系协会副会长王在希说到“海峡隔不断五千年的文化”时,他眼中不禁涌出泪花:“以前,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是一湾浅浅的海峡,现在对我来说,乡愁还是一幅长长的画卷。多想在《富春山居图》诞生660周年时,能亲眼目睹这一代名画完璧重圆在上海世博会上啊。”

3月23日,台北故宫博物院,前台湾大学艺术史研究所教授傅申,用三句话给济济一堂的听众们概括他热爱与研究的《富春山居图》:“生于庚寅年,毁于庚寅年,名于庚寅年”。历史就是这样“巧合”。他说,《富春山居图》于公元1350年庚寅年完成;300年后,1650年,明代收藏家吴洪裕临死前下令将此画焚烧殉葬,是为“毁于庚寅年”;而同样是在庚寅年的今年,温家宝总理的深情希望,让《富春山居图》从一件艺术珍品变成两岸相连的一个文化象征符号。

此刻,邮票上的那幅《富春山居图》真迹的主体部分,被作为“国宝”珍藏在台北故宫博物院里;而另一小段,则静静躺在浙江博物馆武林新馆那个恒温恒湿的展柜中,书写着《富春山居图》(“剩山图”),陪伴一侧的,是明代杰出画家沈周的《富春山居图》摹本复制件。人们只能从这份摹本中,了解国宝的全貌。

邮票上的合璧,替代不了浙江省文化厅厅长杨建新的多年心愿:什么时候,这一卷分居两岸的《富春山居图》,能一起静卧展柜,让同胞细细地端详它精美无比的真容全貌,倾听它无声地诉说悲欢离合的故事?

《富春山居图》的多舛命运,是中国文化史的写照,更是两岸隔海相望的折射。画卷本是黄公望为挚友无用师所绘。但几经辗转流离,明朝末年,传至收藏家吴洪裕手中。他痴迷到决定死前焚图殉葬,是其侄子火中取画,才救下了这幅绝世佳品。

但画卷从此成残卷,并一分为二。火烧之前,画卷由8张画纸连成,全长848厘米。火烧之后,毁坏5尺,焚成两截。前段较小,只有51.4厘米,因画中正好有一山一水一丘一壑之景,定名为“剩山图”,流落民间;后段画幅较长,大约有6纸636厘米横长,现通称为“无用师卷”,后被清廷收藏。逃过“死别”一劫,《富春山居图》再陷“生离”境地。

1933年,为避日军战火浩劫,“无用师卷”随故宫重要文物南迁,15年辗转过四川、贵州、南京,最终被运至台湾,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而“剩山图”也在几经流沛后,于1956年走进浙江省博物馆,成为该馆半个世纪以来的“镇馆之宝”。

杭州,台北,600多年名画,从此隔海相望。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凤凰网读书
读图:美色读图:奇观
最热万象VIP
[免费视频社区] 锵锵三人行 鲁豫有约 军情观察室 更多
 
 
·曾轶可绵羊音 ·阅兵村黑里美
·风云2加长预告 ·天亮了说晚安
·入狱贪官菜谱 ·刺陵精彩预告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