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文化 > 国学 > 正文
<诗刊>向毛泽东征稿内情:谁打动了主席?
2009年06月26日 10:50人民政协报 】 【打印0位网友发表评论

随之而来的一切似乎顺理成章。刊载有毛泽东十八首诗词的《诗刊》创刊号,一问世便在群众中形成了排队争购的场面。由于毛泽东发表的全是旧体诗词,也引起了社会上一些喜爱古典诗词的旧文化人的兴味。一时间,旧体诗词的创作,也形成一种特别的风气。当然,以郭沫若、臧克家、张光年等人对毛泽东诗词的解读文章,也充盈着多种报刊的版面。渐渐,以诗歌来表达社会状态和精神状态,也就成了一种潮流。1958年社会“大跃进”,诗歌也大大发挥了其夸张想象之功能,成了一种其他文体难以表达的代言。从略远处望去,与当时领袖对诗歌的倡导,不能不说有极大关系。

历史的行走,有时是很难预料的。从毛泽东发表这十八首诗词来看,它的得以面世,与《诗刊》编辑部同仁的愿望有关系,自然,徐迟写的这封充满真挚情感的信函功不可没。在徐迟自己看去,却又与冯至先生的一句精彩的,使毛泽东一听而被触动的话相关联:“我们请求您帮我们办好这个诗人们自己的刊物……”请想想,哪位诗人听到这样的话能不心动?不愿立即将自己的诗词作品奉献出来?所以,冯至逝世后,徐迟写了一则短文《悼冯至》,其中还特别说:“是的,正是冯先生,想出了这一句巧妙的话。智慧之神通过他说出了这一句话来了。”这句话,表面看去,似乎并不多么特异,按徐迟说法:“这句话,我过去讲过,那样聪明的话呵!过去我说了,但并没有多少反应。我很奇怪,我们对于智慧怎么能无动于衷!”

对这句话的作用,徐迟甚至这样估价:“反正是确有这回事。一句话,换回来毛泽东的《旧体诗词十八首》和《毛主席的一封信》。”不过,从实际估量,当然并非冯至的这一句话,还有徐迟的妙笔成章,还有《诗刊》同仁的热望……可是,让人惊异的,这后来的一切,都实在因为这一句话的引发。一切事物,历史发生、发展,均需有契机,冯至先生这句话,应当视为这件大事的契机才恰当。

延伸阅读:

鲁迅,通向毛泽东的桥梁

毛泽东评金瓶梅:不可不看 污辱妇女不好

影响我们的不是五四精神而是毛泽东思想

毛泽东曾为商纣翻案 钱文忠并非第一人

毛泽东爱读红楼梦 称王熙凤杀人不见血

毛泽东写体育研究 当图书管理员月薪8元

毛泽东为何要写《别了,司徒雷登》?

<< 上一页123下一页 >>
  0位网友发表评论   
 
匿名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作者: 杨建民   编辑: 王勇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