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文化 > 国学 > 正文
麦天枢:终将要回归繁体字
2009年04月19日 13:14南方周末 】 【打印已有评论0

8集人文电视纪录片《汉字五千年》的“东家”是孔子学院,原本设定的目标观众是对中国文化感兴趣的外国人。国家汉办主任、孔子学院总部总干事许琳说:“我们走出去总得印个名片,这张名片就是《汉字五千年》。”

有海外媒体撰文称该片“受中南海推崇”。《汉字五千年》总策划兼撰稿指导麦天枢告诉南方周末记者:“我曾担任《大国崛起》的总策划,片子播出后,有位英国记者采访我时坚持认为《大国崛起》是高层政治的风向标。对待中国的事情,他没有平和的知识习惯,却有激动的政治意识。”

《汉字五千年》摄制组先后赴12个国家采访了上百位学者,以“春夏秋冬”等32个代表性文字,将汉字背后的历史命题渐次展开。

当汉语“乘桴浮于海”,必然遭遇文明的交流与融合问题。北京外国语大学教师方杰曾在美国盐湖城学区教了两年汉语。

“我个人认为,在美国,汉语教学就是繁体字与简体字的抗争。汉语在当地生活中很少应用到,当地只有一家华文报纸,还是繁体的。唐人街用的都是繁体字,学了一段时间,很多学生也能猜出与简体字相对的繁体字是什么意思了。汉语文化的推广方面,台湾势力很强,他们主张用繁体。当地报纸之所以不用简体,是因为他们认为繁体字更能代表中国文化。”方杰说。

作为《汉字五千年》的总策划,麦天枢借此机会对五千年汉字文化进行历史回观,他说几千年繁体字的历史比几十年简体字的历史重要得多。

与标准意识形态距离较远

南方周末:你为什么愿意策划《汉字五千年》?

麦天枢:起初孔子学院总干事许琳找到我,说她想做个有价值的东西,谈了两三次之后双方很投机,我就着手做了,8集的题目、思路和基本内容都是在这个基础上拿出来的。当然,我和许琳的幸运还在于,参与《大国崛起》的“三多堂”主力创作人员都能及时介入进来。

我之所以接受《汉字五千年》,是因为它能够体现我对中国历史文化的思考,它对社会无害,与标准意识形态距离较远。如果没有这几个前提条件,我谈都不谈。

即便如此,有些地方还是得适当妥协。比如谈到文字的起源,标准说法是劳动创造一切,文字和文化自然也就是劳动的产物。我的看法与标准说法有所不同,最终我没有陈述我的看法,却用相当多的篇幅描绘最初的文字和劳动人民相距有多远。

南方周末:《大国崛起》充满中国如何“和平崛起”的思考,在《汉字五千年》中汉字被描述成中国崛起的一种标志。这两部片子有没有逻辑上的联系?

麦天枢:有联系。在市场经济和全球化的今天,对主要国家的历史经验没有自己的理解是不可思议的,没有对自身传统的理解更加不可思议。不管中国国内制度怎么变化,世界接受这十三亿人口都是不可避免的,这十三亿人口不可能简单地抛弃自己的文化,这也是必然的。在这种情况下,这十三亿人和世界上几十亿人就有一个交流的问题。

“五四”之后,中国进入“历史虚无主义阶段”

南方周末:如果说《汉字五千年》属于政论片,您是否同意?

麦天枢:不是政论片,《汉字五千年》以叙述甚至描述为主,判断性语句很少。涉及到判断性语句,我和其他主创人员都会反复斟酌,甚至解说的语气语调我们都很在乎,比如第二集最后一段,讲到中国文化到了汉朝,就像黄河冲出晋陕峡谷,既从容不迫又波澜壮阔……我建议解说员不要念得那么激情澎湃,可惜他一读到那儿自然就激动起来,客观描述就带上了主观色彩。

再比如第五集讲到书法时,我们说宣纸、砚池把一个民族的才华囚禁了上千年。这当然是判断,但这个判断仍以描述为基础,讲到了旧时知识分子在其生命的有用之年,三分之一时间都在苦练书法,尤其到了清朝,写不出一手好的“馆阁体”,知识再丰富也无缘金榜。因为社会不需要变革,必须把“多余的”创造力制度性地消耗掉。

相关阅读

梁文道:推行简体字有何政治隐意?

朱大可:汉字革命和文化断裂

评论:汉字繁体简体,兄弟相煎何急?

汉字繁简之争 专家:崇繁暗含盲目复古

新规范汉字表全是简体 专家倡识繁用简

拼音的魔力:计算机时代,汉字要拼音化?

十个“三角形”汉字 好看不好认[组图]

 

<< 前一页12后一页 >>
  已有0位凤凰网友参与评论   
 
匿名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作者: 陈一鸣   编辑: 王勇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