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53:君士坦丁堡的陷落》
[英]史蒂文·朗西曼著,马千译,后浪 | 九州出版社
1453年5月,拜占庭首都君士坦丁堡被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攻陷,是世界历史中的一件大事。它不仅代表着拜占庭的落幕,伊斯兰强权的崛起,更为欧洲、近东带来了政治、经济、文化上的深刻变化。剑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1453:君士坦丁堡的陷落》一书,结构清晰,考据严谨,文笔典雅,已成为此领域的权威著作之一。
《21世纪的权力:与约翰·A.霍尔交谈》
[英]迈克尔·曼著,陈冕译,三辉图书|南京大学出版社
本书源自迈克尔·曼与约翰·霍尔的一系列对话。曼在其中展示了如何用四种权力来源,即经济、军事、政治和意识形态的概念工具追踪权力前沿,发展了他对20世纪末及21世纪初全球权力变化形式的看法。这些讨论启发我们去思考我们时代的性质,并试图揭示在这个并没有那么崭新的世纪中,我们还能拥有什么选择。
《安德烈·塔可夫斯基访谈录》
[美]约翰·吉安维托编,史敏译,南京大学出版社
这部访谈录汇集了塔可夫斯基接受的二十二篇重要采访,时跨二十多年,涉及这位电影诗人的方方面面:从童年到战争,从亲情到爱情,从事业有成到被迫流亡,从成名初期到生命末期……这些访谈仿佛黑白长镜头,记录了他的局促与轻松、诙谐与苦涩、淡泊与傲慢,雕刻了他的电影人生与诗意时光。
《耻辱柱的历史》
[意]亚历山德罗·曼佐尼著,刘玥译,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本书记录了1630年米兰大瘟疫时期的一场有关“涂油者”的谣言,以及相应而生的拘捕、审讯和迫害活动。曼佐尼通过查阅原始审判文档、梳理前人对此案的研究与评述,层层剖析了当时的法官们如何在狂热与恐惧的驱使下,将一则毫无理据的谣言发展成为一起穷凶极恶的公共犯罪案件。
《创造历史的时尚法则:着装规范》
[美]理查德·汤普森·福特著,曾早垒、赵蔚嵋、李雪婷译,重庆大学出版社
本书是一本谈论着装规范演变的图书,是对各个时代时尚的启示性探索,作者理查德审视了从14世纪到现在,时尚是如何塑造人们的生活的。通过讨论着装规范的演变,探讨了人们如何控制时尚,以及为何控制时尚,以揭示出时尚是如何创造历史的。
《芳香世界:香味的博物志》
[美]埃莉斯·弗农·珀尔斯汀著,王晨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这是一部有关香味的博物志,讲述了熏香、香料、花园、香水等有关香味的一切。珀尔斯汀将故事和科学融合在一起,调查植物产生的气味强烈的分子以及它们如何影响我们的世界。
《封面之下:一本小说的创作、生产与接受》
[美]克莱顿·柴尔德斯著,张志强、王翡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一个故事成为一部小说,这个过程一定是多重的。在这本出版行业的田野观察中,作者克莱顿·柴尔德斯将带领读者深入幕后,追踪一本小说是如何通过这段旅程而改变的。
《改革年代:从布赖恩到富兰克林·罗斯福》
[美]理查德·霍夫施塔特著,王禹译,商务印书馆
这是一部反思美国社会转型和改革历程的经典,被誉为“关于20世纪美国历史最有影响的著作”。书中考察了1890—1940年遍及美国的那股关于进步与改革的激情,探寻改革者的道德和情感动机,他们心中的神话与梦想,以及他们不得不与之妥协的现实,很好地诠释了强烈的公共关切与伟大的历史著作是如何紧密相连的。
《华尔街纸牌屋:贝尔斯登的荣耀、贪婪与毁灭》
[美]威廉·D.科汉著,刘巍译,唐晗审校,上海三联书店
本书以大量的采访、人物对话和往来邮件内容等为基础,生动还原了贝尔斯登从辉煌到毁灭的历程,回顾了其历史、几个重要人物对公司的影响、内部残酷的权力角逐以及在华尔街独树一帜的企业文化,分析了其坍塌的深层原因
《化外与化内:12—18世纪的赣南地域社会》
黄志繁著,新史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2—18世纪,赣南山区经历了一个从“化外”到“化内”的变化过程。伴随着这一过程的是山区开发、地方动乱和国家认同。各色人群轮番登场,完成了一次次身份转变。18世纪,赣南山区的开发基本完成,社会秩序也相对稳定下来。整个社会变迁的过程表明:“中国”是一种“观念”的产物,而“地域”则是认同“中国”的结果。
《季风之北,彩云之南:多民族融合的地方因素》
[新加坡]杨斌著,韩翔中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了解云南就了解了历史性的中国。“云南”一词的起源与变迁,与历代中原王朝“统合”这块区域的过程息息相关。本书中,作者以全球史的脉络背景书写地方史,从各方面追溯了我国云南长达两千年的历史,阐述了云南在全球跨区域网络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美国颠覆者:利兰·斯坦福传》
[美]罗兰·德沃克著,梁桂霞译,浙江大学出版社
本书讲述了斯坦福大学创始人利兰·斯坦福从一位边疆之地的小酒馆老板,成长为横跨政商两界的铁路大亨拼搏进取而又充满争议的传奇经历,揭示了一位美国“颠覆者”对美国经济、政治和教育领域产生的正反作用,展示了美国西进运动及南北战争前后一段黑暗而混乱的历史,以及风云际会下复杂与真实的人性。
《人海之间:海洋亚洲中的中国与世界》
杨斌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当代学者通常把古代中国视为陆地国家,而本书展示了中国历史的另一面:古代中国同时也是海洋国家、海洋大国。本书根据文献材料和考古发现,试图构建过去发生但逐渐被时间沉淀、掩盖和湮没的人、物、事。从海洋的角度来探索古代中国,这是理解近代中国之轨迹的一个独出心裁的切入点。
《思想之诗:从希腊主义到策兰》
[美]乔治·斯坦纳著,远子译,新民说|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本书为斯坦纳围绕西方哲学和文学的关系所展开的阐述。这段复杂而迷人的关系起始于赫拉克利特的隐喻闪电,途经柏拉图与自身文学才华的对抗、笛卡尔优雅而克制的文法修养、黑格尔辩证法的舞台化身、维特根斯坦的述行教诲……一路蜿蜒曲折至海德格尔与策兰从历史迷雾中发出的最强音,并最终消弭在新千年后的噪杂中。
《她们不是唠叨,只是受够了:不被看见的情绪劳动》
[美]杰玛·哈特莉著,洪慧芳译,新星出版社
“如果你想知道这个社会多么不重视情绪劳动,只要看妈妈不在时家里有多乱,人们对服务行业有多苛责,就明白了。”情绪劳动不但无处不在、没完没了,而且不被看见、无法转移。本书揭示了传统社会规训下失衡的情绪劳动真相,并结合作者的亲身经历和所见所闻,把女性在家庭、职场和社会中面临的不可言说的困境剖析得鞭辟入里。
《惟王受年:从农业起源到秦帝国的中国政治生态学》
[加]兰德著,王泽、杨姚瑶译,东方出版中心
作为西方第一部早期中国环境史专著,本书将政治体制的比较研究与环境史的方法相结合,运用多学科方法和大量最新的考古数据、文献资料,追溯了中华文明的中心地带——黄河流域中部——大约从一万年前农业起源到秦帝国灭亡这一长时段中农业生态系统逐步取代自然生态系统的发展过程。
《无尽沧桑:一纸婚约与一个法国普通家族的浮沉,1700—1900》
[英]艾玛·罗斯柴尔德著,李可欣译,理想国|北京日报出版社
历史学家艾玛·罗斯柴尔德结合教区档案、税务记录、回忆录等材料,对一个普通法国家族五代人的故事进行了全景式观察,并围绕一份婚前协议,复原出一个巨大的地方社会网络,进而开辟了一片由许多普通人共同构成的、无边无际的历史时空,诉说着普通人的怕与爱、不安与希望,道尽了法国近三百年的政治、经济与社会沧桑。
《锡克警察》
曹寅著,薛朝凤译,北京大学出版社
本书采用了全球史的观察视野,通过多层次、多类别的史料运用,讲述了锡克警察在上海历史舞台中从出现到淡出的过程,探讨他们在中国近代历史中发挥的作用,阐释这一群体在全球的流动趋向,以及如何成为摧毁英帝国体系的重要力量。
《洋盘:迈阿密青年和上海小笼包》
[美]沈恺伟著,于是译,新经典文化|文汇出版社
本书是美国作家沈恺伟讲述他在中国经历的一本非虚构文学作品。2005年,24岁的他离开迈阿密,来到上海,开始了他在中国近20年的生活。从五星酒店的厨师到美食作家,他在自己人生的上升与下沉中,见证了两种文化的碰撞和改革大潮下中国的变迁。
《耶路撒冷以东——一部巴以边界的民族志》
赵萱著,商务印书馆
本书作者基于15个月的田野调查,深入“在边界上”的耶路撒冷社会,将巴以冲突放回到真实的日常生活世界中去考察,沿着地缘-生命政治的理论路径,描述并揭示出家族、宗教与国家在“耶路撒冷以东”的本来面貌,以及持续经历治理化的复杂过程。
《叶卡捷琳娜大帝与波将金》
[英]西蒙·塞巴格·蒙蒂菲奥里著,陆大鹏、刘晓晖译,甲骨文|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叶卡捷琳娜大帝和波将金是俄国历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英国历史学家蒙蒂菲奥里深入挖掘历史档案,以细腻的笔触描述了叶卡捷琳娜大帝与波将金的爱情故事,生动书写了两人共治时期俄国的恢宏史诗,赋予了他们应有的历史地位:不仅是卓越的政治家,更是那个时代的巨人。
《一个完整的巴勒斯坦——英国委任统治时期的犹太人与阿拉伯人》
[以]汤姆·塞格夫著,丁辰熹译,上海人民出版社
1917年,英军挺进耶路撒冷并实际控制巴勒斯坦。英国人大笔一挥,同时向阿拉伯人和犹太人许诺:他们可以在这片土地上建立自己的国家。这片应许之地变成了两项承诺的标的物。尽管英国人“签收”了“一个完整的巴勒斯坦”,但在殖民政府进驻之前,巴勒斯坦实际上就已经被分成了两半。本书利用大量未开发的档案材料,追踪了犹太人和阿拉伯人逐步走向对抗的过程,重现了一个充满无限可能和悲剧性失误的动荡时代。
《原子与灰烬:核灾难的历史》
[美]沙希利·浦洛基著,李雯露、王梓诚译,万有引力|广东人民出版社
哈佛大学乌克兰史讲席教授沙希利·浦洛基继《切尔诺贝利》之后,再度审视核能源问题,试图从历史上六起标志性的核事故中寻找核灾难的根源。他分析了六起事故的技术和人为因素,再现了惊心动魄的灾难过程,将事故中的各色人物置于历史情境中予以观照。
《坠落的王冠:欧洲君主制的黄昏1910—1918》
[英]西奥·阿伦森著,王秀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本书从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的几年写起,选取彼时仍为欧陆主流的君主制度为切入点,一方面全景介绍了欧洲主要君主国家的情况,另一方面回顾了一战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将二者结合思考,解释了君主制与一战爆发之间的关系,以及战争如何将君主制送入坟墓,又为欧洲带来了怎样的新秩序。
《鳟鱼之歌:九位女性逃出纳粹集中营的真实故事》
[德]格温·施特劳斯著,俞琰译,文化发展出版社
本书讲述了九位来自欧洲不同国家的女性在纳粹铁拳下勇敢斗争的血泪故事。在书中我们可以看到人性的冷漠与无情,也能看到珍贵的友谊和大无畏精神。战争可以禁锢她们的肉体,却不能扼制思想。她们用笑声和歌声守住了人性,并以此反击。
“特别声明:以上作品内容(包括在内的视频、图片或音频)为凤凰网旗下自媒体平台“大风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videos, pictures and audi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the user of Dafeng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mere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pac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