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塑家 · 李象群 | 塑造真实可信的人

雕塑家 · 李象群 | 塑造真实可信的人

对话 · 李象群

我在798

找到了自己的乌托邦

2021年6月的一天,在北京著名的艺术区798,我们见到了李象群。

李象群是现任鲁迅美术学院院长。1978年,他考入辽宁沈阳的鲁迅美术学院雕塑系,先后任教于鲁美、央美、清华美院。他在三大美院的工作时间,都超过十年。作为著名雕塑家,李象群的许多作品,都源自真实的历史人物形象。

△李象群雕塑作品《红星照耀中国》

田川:这件毛主席雕塑是您比较早期的作品吧。

李象群:是的,这个雕塑叫《红星照耀中国》。1978年上大学的时候,我看了斯诺写的《西行漫记》。过去极少能在书里看到把毛泽东还原成人的状态,和我们贴的很近,就像我们的一个朋友。

其实当时看完书就想做这个雕塑,但那会儿我才大二,能力不行,做不成,所以只能拖着。当时就想,总有一天我会完成它的。后来一直拖到2005年,自己感觉实在拖不下去了,就做了。

田川:一下拖了二十几年。

李象群:其实当你突然开始想做的时候,很快就能完成,也就一个星期的时间。

△李象群雕塑作品《红星照耀中国》

李象群:这件雕塑的初稿是设计的笑脸,后来决定不笑了,把嘴闭上。

田川:现在看起来像是在思索,还有些愁眉不展,这算是您对自己过去20年的一种思考吗?

李象群:对。其实更多的,就是想让大家看到一个生活当中的人。

田川:您创作的形象跟高高在上,不可逾越,不可侵犯的力量相关。但您总希望把他们当中的人性提炼出来,您是怎样发生这种思考的?

李象群:把自己当成“他”就能打动别人,而不是做样子。有的人是为了做而做,我是因为“我是他”,所以我做。为了做这座雕塑,从1981年开始,我去了很多次延安,到那里去走去看。

△李象群雕塑作品《山丹丹花开红艳艳 》局部

田川:您有自己的创作变换在雕塑里,比如溜肩膀、比较长的手臂比例等等。这些部分可能会受到不同声音的批判,您会有这方面的担忧或顾虑吗?

李象群:没有,因为我做的不是架子,是真实的人。我们不要去想眼前的东西,去想五十年、一百年、二百年之后,当人们不知道被雕塑的人是谁,但依然觉得他是个真实可信的人的时候,那就算成功了。

李象群:我觉得我就像是一个导演,我要把雕塑塑造成我印象中的形象。就算做不好也没人会把我怎样是不是,我是导演我做主。

艺术家还是要多一些原创。

1999年,李象群第一次来到了798。后来的几年里,李象群在798拥有了自己的工作室和艺术中心。

2004年,当798面临拆迁命运的关键时刻,作为北京市人大代表,李象群曾提交多项议案,并且和朋友们一起,为798艺术区的保留及发展呼吁奔走。时至今日,798早已成为北京、乃至中国的文化地标之一,李象群依然留在这里。

李象群:第一次来798是在1999年的时候,当时觉得自己很单薄,像是被空投下来的。

田川:您是自己选择过来的吗?

李象群:是的,我想要重新开始。当时这里什么都没有,我的空间就叫“零工场”,我要在这里创造有价值的东西。

田川:遇到了什么事情让您想要从零开始,重新塑造自己?

李象群:我喜欢做学术,不喜欢争抢什么东西。所以就想找寻自我,我不用跟别人争,也没人跟我争。

田川:不争不抢,安然自得。

李象群:对。想要纯粹的干净,这就是我来798的原因。就像寻找须弥山一样,是一个完全自我的世界。

田川:但来了之后,您还是有势单力薄的感觉。

李象群:那也很高兴,因为这里没有教授,没有这个长那个官。就像一个乌托邦一样,每天来了以后都特别高兴。

田川:您当时在这里都做些什么?

李象群:开始是带几个研究生在这里做作品,做一些教学上的事情。后来说这里还能办展览,就觉得特别有意思。过去不曾想过还能有机会成就自己,所以我说这儿真是一个太美的地方了。

我们是谁?

我们从哪儿来?

我们的根是什么?

2006年,李象群作品《堆云•堆雪》只用了四天时间,便在798诞生。他用作品,去探寻一个长久以来的心结:一个人的价值究竟应该如何来衡量?一个生命个体究竟应该如何去尊重?

作品的形象酷似慈禧,李象群说:“如果你把帽子摘了,衣服脱了,椅子撤了……地位象征的符号都拿掉,她就是一个女人。就算她有一张慈禧的脸,还有谁会说她是慈禧呢?”

李象群:“云”和“雪”让我思考,它们呈现的时候是有形的。经过时间和温度的变化,它就消失了。有形的时候我们可以把它画出来,塑造出来,也能讲出来。但当它消失的时候,我们谁也不知道……

田川:它曾经存在过。

李象群:就像云和雪一样,我们都曾存在过,重要的是我们留下了什么?在严肃题材里,能不能打破它的严肃状态,并且在里边还能呈现生活气息和人性。无论权力多大多正,她毕竟是人类,用老百姓的话讲就是“都别装”。

△《堆云·堆雪-雪》手稿

田川:您曾说与雕塑结缘跟小时候的经历有关系,那是怎样的一个故事?

李象群:小时候特别需要父母的时候,他们都不在身边。天天盼着他们回来,但没办法,有时就是盼不到。所以就特别希望把爱传递给大家,特别需要一种善良。

田川:那是在你生命的某个阶段缺失的东西。这也是为什么你希望把很多权威性人物的人性给提出来,然后告诉世界,我们是一样的。

李象群:对。在我眼里,我不愿意把人想的太坏了,我希望每个人都有善良的一面。

△李象群雕塑作品《堆云·堆雪-云》局部

田川:画在雕塑上的蓝色线条是您刻意为之的吗?

李象群:我一般都这样画颜色,起到平衡的作用。感觉她要倒了,我给她拽一拽。这个雕塑呈现了一种失重的状态,每个人都可能会有这种失重的状态。那就让自己去控制一下,即便摔倒了还能爬起来,不至于太过危险。人世间事事都在变化,人生不好说,跟赌博差不多。

鲁迅美术学院,源自于1938年在延安创立的鲁迅艺术学院。1945年鲁美迁到东北,最终落户沈阳。从1978年开始,李象群曾经在鲁美求学和工作12年。在北京的中央美院和清华美院担任教职20多年后,李象群又回到了东北,成为鲁迅美术学院院长。

李象群:我是2014年年底去的鲁迅美术学院,当时东北正处在比较低谷的状态,像一片荒漠。并且有一片什么也看不到的雾,雾内有个平地,什么也没有,走近了才能看到鲁美,真的觉得可怜。我当时就想,鲁美(鲁迅美术学院)可是从延安出来的,它承载着中共文艺史,它是这么的重要,现在该怎么办?我必须得回来。

△鲁迅美术学院校园内雕塑作品

李象群:无论树的影子有多长,它的根还是扎根在土里。我们要了解我们的根是什么,我们是谁,我们从哪儿来。

当年的鲁迅美术学院特别质朴,老师朴素、朴实,特别真诚。张望校长对我们特别好,就像对自己的孩子一样,特别懂得尊重学生,爱护学生。

田川:您作为现在的鲁美(鲁迅美术学院)院长,对孩子的教育或未来职业发展,做了哪些努力?

李象群:美术学培养的是艺术家,我特别不看好现在的大规模招生。单从这一方面讲,高质量发展就肯定是失败的。我的建议是一定要少招生,尤其是美术学类。设计学不用这样,因为它属于应用学,需求量也大,但美术学的需求量其实很小。

△鲁迅美术学院教室

田川:招了很多学生,但其实社会中相关职位并没有那么多。就导致学生无法从事相关工作,无法进行很好的接洽。很多人被迫转行,或者即使在做艺术家,但生活现状也是惨淡的,让人唏嘘。

李象群:尤其是美术学类,相关工作特别紧张。真的是不容易,特别不容易。

田川:我们现在一年招收多少美术学类的学生?

李象群:虽然单年不多,但整体算下来还是不少的。比如雕塑系每年招四五十人,你算算5年下来有多少人?

田川:200多人,可能在我们的概念里也不觉得很多。

李象群:但我们的老师才不到20人。今年招收人数应该会低于30人,明年会到减到20人。招收人数逐年减少,每个老师带的学生就少了,这样才能带精。我们那年,才6个人。

△鲁迅美术学院内的鲁迅雕塑

李象群:美术学院的未来不仅要有绘画、雕塑,还要有产品和工业设计。能够为社会多做一些贡献,才是鲁美(鲁迅美术学院)未来的需要。

今天的李象群,不仅是艺术家、鲁美院长,还是全国政协委员。他多次在全国两会提案,提出依托鲁美资源,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打造成长城以北的798。用文化,引领东北老工业基地新一轮振兴。李象群曾经说,东北是块冰,他想把冰化成水。

李象群:美术学院、艺术家,都是城市的美容师。能够尽力为城市服务,为社会服务,是他们的根本。做不到这点就没有意义,没有价值了。

田川:我看您在提案里有说到文化交流中心、创意影视基地、商业步行街、创意旅馆,胶囊房,艺术家工作室,美术馆……非常多元。

李象群:对,一个创意想法,包括整个园区的效果图也做出来了,但落实的时候......但是我还在争取,因为我特别希望能在鲁美(鲁迅美术学院)老校区,或者老校区周边做这个事儿。一定要把它做起来,成为沈阳地标。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编导:王劼 孙婉宁

编辑:612、王二丫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