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我吹,看女团哪有看这有意思!

不是我吹,看女团哪有看这有意思!

合唱,小品加魔术,这大概是今天所有晚会的标配。(如果是春晚的话,再加一首《难忘今宵》~)

你见过全程没有主持人,还开在博物馆里的晚会吗?

这是河南《元宵奇妙夜》的晚会现场,唐宫小姐姐偷溜进河南博物馆,漫步在洛阳的应天门,流连于上元灯会,尽显文化古都过元宵的热闹气氛。

这不是唐宫小姐姐第一次出场了,早在今年河南卫视春晚节目《唐宫夜宴》中,她们就已经给大伙留下深刻的印象。

“真的像是从画里走出来的人!”

很多网友都认为这是今年春节最好的节目。绝美的舞台直接把你拉入到绚丽的大唐梦境中来,一秒穿越回大唐。

▲ 网友评论

那么一场真正的大唐宫廷乐舞究竟有多精彩呢?

如果舞蹈能赋予唐乐舞俑灵魂,她们会带领现代人看到一个怎样的大唐?

▲ 唐乐舞俑

据说河南春晚导演团队在博物馆看到生动的唐乐舞俑后,就产生了让唐俑“活”起来的想法。

最后,他们也真的在春晚上让仕女唐俑活了起来。

在节目《唐宫夜宴》中,唐宫小姐姐们从服饰到妆容完全仿照着唐俑的造型,直接在台上演起了大唐盛宴。

为了重现唐俑丰腴的身材,体现唐朝“以胖为美”的追求,演员们的衣服里塞入了大量的海绵,嘴里也含着脱脂棉球,肉嘟嘟的脸配上风靡唐朝的妆容——“斜红”(眼角两道月牙儿)让人忍俊不禁,十分可爱。

▲ 仕女唐俑

斜红,是古代一种特殊的面饰,又名晓霞妆。

相传在三国时,魏文帝曹丕宫中新添了一名十分宠爱的宫女叫薛夜来。

一天夜里,薛夜来不小心撞上玻璃屏风,顿时鲜血直流,伤口愈合后留下两道朝霞一样的疤痕,但文帝仍然对她宠爱如昔。

其他宫女见了,开始模仿起薛夜来的样子,用胭脂在脸部画上这种血痕--“晓霞妆”。

▲ 晓霞妆

这种晓霞妆一路流传到了唐宋时期,改名为“斜红”。

除了风靡唐朝“斜红妆”,演员们穿的也是唐朝非常流行的对襟齐胸衫裙。

如果是熟悉唐朝文化的人,一定一眼就认出——这个配色不就是唐三彩吗?

▲ 右:唐三彩仕女唐俑

在我们现代人看来是死亡配色的红配绿,在唐朝却是极为正式和庄重的搭配色彩。

将绿色、黄色定为主色调,二者的渐变色做调和色。红配绿也能这么好看着实让人意外。

小姐姐们穿起来,艳丽又不俗气,满满的高级感扑面而来。

把盛行于唐代的“唐三彩”穿在身上还不够,《唐宫夜宴》还把包括唐三彩在内的一众国宝统统搬上了舞台——

商代晚期的 “妇好鸮尊” ;春秋时期的 “莲鹤方壶” ;中国最早的乐器实物,新石器时期的 “贾湖骨笛”

这些文物把舞台塑造的更加像一个神奇的“博物馆”,在唐俑小姐姐的带领下,唤起各方文物轮番出场,也带出了唐朝历史。

文物不仅承载着一段历史,也是与传统文化的一种维系。 如此“鲜活”的文物让人在电视节目中也能感受到那份历史的厚重感。

《唐宫夜宴》的服装造型灵感来自于坐部伎陶俑,来自唐代宫廷乐舞。

▲ 坐部伎陶俑

除了“坐部伎”,唐代宫廷里的另一种重要的舞蹈类别就是“立部伎”。

坐部伎 表演水平高,舞蹈精美且人数少,一般在堂上表演,主要为了歌颂帝王功德、祝愿君主千秋万岁。

立部伎舞蹈人数多,一般用于朝廷宴享、朝会之时,在坐部伎演奏后再演。

如果你仔细看就会留意到,《唐宫夜宴》中每个小姐姐的手中都有一件乐器,而且还各不相同。

这些来自唐代宫廷中最常见的乐器,有笛、钹(铜盘)、曲颈琵琶、筚篥 (bì lì) 、竖箜篌、五弦琵琶、排箫等。 (《唐宫夜宴》里仅仅把“筚篥”换成了“萧”)

唐朝作为一个擅长文化交流的大都市,南北方、中西方交流十分频繁,常常有地域文化的流通,所以有许多外来乐器流入中国。

在这么多乐器里头,除了笛、排箫、筚篥以外其他统统都是外来乐器。

强大的国力加上文化的交流让唐朝也成为中国古代音乐发展的最高峰。并且,诞生了乐器中的流行之王。

如上图,唐朝流行乐器中的C位是琵琶。 (我不说是琵琶,你看得出来算我输!)

自汉代传入中原之后,琵琶不仅是最为常见的独奏乐器,还在各种演出、宴会、典礼等场合都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琵琶行》 白居易

唐代诗人白居易在长诗《琵琶行》中,对当时的琵琶演奏中的艺术效果和演奏技法作了有声有色的描绘。

当14位憨态可掬的“唐宫小姐姐”手持各种乐器登上舞台,她们神态、姿势各异,跃跃欲试的模样,预示着下一秒就会开始一场盛大的宫廷舞演出。

演员丰腴的造型、表演的夸张动作再加上满满中国风的bgm,明明没有真正演奏手中的乐器,却让你觉得舞台上的唐宫少女真的在认真吹、打、弹奏着乐曲。

真正的唐朝坐部伎的演出也不过如此吧。

《唐宫夜宴》中“活”起来的传世名画你发现了吗?

▲ 节目中出现的名画场景

节目开始,出现在C位的是周昉的《簪花仕女图》,是目前全世界范围内唯一认定的唐代仕女画传世孤本,描绘的是唐朝宫廷贵妇游园场景。

▲ 《簪花仕女图》 现藏于辽宁省博物馆

下方张萱的《捣练图》表现的是宫廷女性捣洗煮过的绢布的景象,是较早以劳作场景作为绘画题材的经典作品。

▲ 《捣练图》 现藏于美国波士顿博物馆

接下来的特效转场,首先出现的名画是唐代李思训所作的《明皇幸蜀图》

▲《明皇幸蜀图》局部 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此画描绘的是唐玄宗避难四川,途中走入崇山峻岭的情形,是反映唐代山水画面貌的重要传世作品。

除此之外出现的名画还有《备骑出行图》、《千里江山图》、《侍马图》、《树下美人图》,它们有的展现了唐朝的服饰特征、山水风情;有的代表唐朝的流行画风、绘画技巧。

▲ 从左到右:《备骑出行图》《侍马图》《树下美人图》

其中最为知名的北宋画家王希孟唯一传世作品——《千里江山图》,画作色彩凝重、富丽堂皇,充分展现了祖国的山河之美。

▲ 《千里江山图》局 部 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在舞台的设计上,AR技术将虚拟场景和现实舞台完美结合。人从画中来,走入画中去,在视觉上几乎毫无违和感。

在这种技术下,美轮美奂的舞美是传统与流行的深度融合。

这里不得不对高科技的力量啧啧赞叹一下,在这种“活”起来的传世名画环境衬托之下,唐朝少女的嬉戏打闹更加富有感染力。

她们正处于豆蔻年华,还带着孩子的心性,一边顽皮玩耍,一边学习礼乐舞蹈。

她们虽然与我们相隔千年,但是也曾如此鲜活而生动的活着。

与现代科技的结合,让传统文化“复活”,文物、乐器、名画都“活”起来。

不得不说,这些传统文化还有着许多可以发掘的艺术灵感。它们也是有感情有温度的。

我们见识过太多好笑的好玩的,强行煽情和价值观的刻意宣传减少了很多春晚的乐趣。

很多人抱着“要不是冲着XXX,我根本不看”的心态,让春晚成为玩手机的背景音。

▲《元宵奇妙夜》结束后的特别鸣谢

然而不论是《唐宫夜宴》还是《元宵节奇妙夜》,它们都因为传统文化与流行的深度融合才受到大众的喜爱和支持。

即使是和流量或者合家欢同台,传统文化也没在怕的。

就像b站网友“郭建勇弄嘞不穰”说的那样——

“你看,根本不必刻意催泪,精华的文化本身就会带给人感动。”

*图片源自网络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