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先秦始,中国历代政府均着手建立完善的国家档案保管制度,档案保存迄今已有3000多年的悠久历史,为后世留下丰富的史料文献。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有为数众多的清代档案文献,澎湃新闻获悉,台北故宫博物院近日推出的新展“院藏清代历史文书珍品”,将以往深藏大内的官书诏令、档案奏折、名臣传记、档册舆图等珍贵史料公之于世,力图向观众呈现清代文书发展与面貌,揭示清王朝的政治秘辛、君臣关系、政经文化与朝代兴衰。展期持续至8月30日。
据悉,此次展览将分为“诏书故事”、“官修史书”、“朱批奏折”、“奏折录副”、“军机档册”、“人物传记”、“斯土斯民”7个单元部分,其中“斯土斯民”单元将特辟专区,着重展示清政府对台湾地区的辖治及与台湾地区少数民族的相关文献。
朱批奏折
档案,不仅是政府部门遂行职能所形成的文书纪录,更是考察国家政务推动与法规制定过程的重要参考依据。由于档案具有参考稽核价值,因此自先秦始,各代政府莫不着手建立完善的国家档案保管制度。据《史记》载述,西周成王已下令将政府重要档案藏于金匮,可见中国的档案保存已有三千多年的悠久历史。此一作法历代相沿不替,为后世留下丰富的史料文献。
政府档案具高度机密性,外界不易接触。台北故宫博物院所藏清代档案文献,包含政府部门公务往来的各式文书、官员履历传记,以及官方编纂的历朝实录、起居注册、圣训、会典等。由于事涉国家大政,此等档案典籍皆经清政府审慎封固保存。满族入主中原,档案管理与保存承袭前朝旧制;对于登记、誊抄、缮修、核对、归档等项,皆以明文规定。例如职掌全国高度机密政务的军机处,所经办处理的档案簿册数量浩繁,而档册因长期翻阅,多易损坏,每经历数年必须重新缮修,以备缺失,可见清政府对国家档案管理、维护与保存的谨慎态度。
诏书故事
诏书是皇帝于国家举办隆重庆典或遭逢重大事件时,亲向天下臣民颁布的一种文书。举凡皇帝登基、亲政、大婚、驾崩、罪己、退位、皇太后上徽号等,或皇帝认为有必要让天下知晓的事务,皆透过诏书周知天下臣民。清代诏书以满汉文字书写,并以“奉天承运皇帝,诏曰”起首,中间叙述颁诏内容,文末则为“布告天下,咸使闻之”等语。诏书由内阁官员起草,经内阁大学士审定,再进呈皇帝钦准后制作。每份诏书内容互异,然皆透露一件大事。观众透过本单元选件,可从中知悉有清一代各种趣味故事。
载湉入承大统诏 同治十三年十二月初五日
官修史书
官书是皇帝下令开设史馆,委派重要大臣编纂刊行的书籍。官修史书多以内阁大学士或军机大臣领衔,由翰林院或军机处官员执笔撰写。清帝为编修史书所设之单位颇为多元,如编写《实录》的实录馆、负责记录皇帝起居与公务活动的起居注馆、纂辑国史的国史馆、撰修制度法典的会典馆与三通馆,又如彙编对外军事作战资料的方略馆、蒐集皇帝言论的圣训馆等。武英殿是清代官书的出版机构,刻印之书字体工整,用纸考究,外观装潢尤为典雅。
清代实录
《实录》是继位新君为记录前朝皇帝事迹,开设《实录馆》,由内阁负责编撰的一部编年体官书。定稿后抄成汉文、满文与蒙文三种文本;其装帧形式分别有小黄绫本、小红绫本与大红绫本三种,黄绫本为撰写时的副本,经进呈御览批改后分缮成大、小红绫本。大红绫本贮皇史宬与奉天大内;小红陵本则分贮乾清宫与内阁实录库。
清代实录
清代起居注册
《起居注册》是记载皇帝言行为主的一部官书,属日记体裁的一种史料。清代起居注官始设于康熙初年,凡君主御门听政、临雍经筵、谒陵巡狩、郊祀庙坛、外藩朝觐及勾决囚犯等,翰林院起居注官员须侍直纪录,逐日记载,按月成册,分缮成满、汉文本两种,提供我们了解皇帝公务活动的重要官书。
清代起居注册 黄绫定本
清代起居注册 黄绫定本
本纪
西汉司马迁采用本纪、世家、志、传与表的史学体例撰成《史记》一书,成为历代官方编纂国史相沿范例。本纪,是以编年方式,扼要记载帝王一生重大事迹的史册。清代因袭史学传统,在翰林院下设国史馆,负责编撰国史,一帝一纪,作为后代继位子孙行事纪纲。
《大清太祖高皇帝本纪》(下卷)黄绫本
《本 纪》 黄绫本
大清会典
《会典》是一部由官方设馆纂修,纪录国家行政法规,作为政府机构与职官办理公务时有所依据的典制专书。清代康熙、雍正、乾隆、嘉庆及光绪各朝曾先后设立会典馆,负责编修或重修典制法规,成为今天我们所知的清代五部《会典》。随着历史发展,条文日趋繁杂,清代编纂《会典》外,乾、嘉年间,续又出现《会典事例》与《会典图》。《会典》以记述现行典章为主,《事例》具载典章的历史沿革,《图》则是结合图像与解说,具体描述清代典制的外观。《会典》、《事例》与《图》,三者相辅而行,是清代一部完整的典制专书。
《大清会典》 清 允禄等奉敕撰 清雍正十年武英殿刊本
续三通与清朝三通
自唐代杜佑《通典》、宋代郑樵《通志》以迄元代马端临《文献通考》合称为“三通”,各书内容以记述历朝典章制度沿革的重要政书。清代乾隆皇帝距“三通”问世已年代久远,遂下令开设三通馆,参三通体例,编成“续三通”,纪事止于明末;又以本朝政制为主,另纂“皇朝三通”,成为今人了解清代政制典章的重要官方典籍。
续三通与清朝三通
清代方略
《方略》,或称《纪略》,是清代政府采用纪事本末体形式,以重大军事活动为对象,特开设史馆,将战争经过以专题形式整理编纂的史籍。编修《方略》始于康熙年间,历朝相继,至今保存数量众多,内容丰富的军事战争史料,提供我们了解清代军事行动、民族关系及社会动乱的历史轨迹。
《平定准葛尔方略续编卷》
《钦定平定台湾纪略》
清代皇帝圣训
圣训,是彙集前朝皇帝生前的训谕言论,编为一书,使后代子孙恪守祖训。清代历朝圣训,满文本自太祖自穆宗共十朝,汉文本自太祖至德宗共十一朝。内容涵盖清代历朝皇帝对政治、人事、军事、经济、邦交、文化与赈恤等政策的见解与指示。
《大清历朝皇帝圣训》 清内府朱丝栏写本
朱批奏折
奏折是清代官员向皇帝报告地方事务,或请安谢恩的一种文书。奏摺制度推行于康熙时期,确立于雍正年间,乾隆朝以后成为定制,作为官员与皇帝间沟通的重要媒介。奏摺内容涵盖地方政务、军事战争、民情风俗、农业经济、治安教育,以及皇室内政、人事任免,是后世了解清代重大事件的主要文献材料。台北故宫博物院保存大量清代奏折文书,其上可见历朝君主对臣工进呈事务的朱笔批示,不仅反映皇帝的个性与施政风格,亦呈现君主个人的书法特色。
朱批奏折
朱批奏折(局部) 君主朱笔批示不仅反映皇帝的个性与施政风格,亦呈现君主个人的书法特色。
奏折录副
奏折录副系官员奏折经皇帝批示后,递交军机处,以行草书体抄录的副本,属于备供日后查阅或交相关部门办理的文件。抄录完成之副本折尾载奉朱批日期与朱批内容,左下方可见具奏日期,封面则标示具奏人姓名、事由、奉朱批日期。原奏折检附清单或图绘者,其件数亦经注明。原奏折经抄录后,或发回具奏人,或直接留存,统按月归包存档,成为“月折包”。至于原奏折所附之清单、图绘等资料,则以原件一并归包处理。观众透过本单元展件,将可进一步了解清代奏折制度及其文书格式。
崇谟阁尊藏玉牒实录由 盛京将军弘晌奏摺录副 乾隆四十三年四月二十二日
崇谟阁尊藏玉牒实录由 盛京将军弘晌奏摺录副 乾隆四十三年四月二十二日
崇谟阁尊藏玉牒实录由 盛京将军弘晌奏摺录副 乾隆四十三年四月二十二日
清代迁都北京,将盛京定为陪都,其皇家重要档案与官书典籍,定制两京皆须典藏,以示对关外祖宗的尊重与敬仰。乾隆十三年(1748)盛京建成崇谟、敬典等阁,作为贮存档案之地。其中记录皇族的《玉牒》,在敬典阁建成后即已放置贮存;惟五朝《圣训》与《实录》原置放于凤凰阁内,乾隆四十三年(1778)四月,清高宗认为贮于凤凰阁与体制不合,遂下令改移于崇谟阁。本奏摺即盛京将军弘晌遵旨查勘敬典、崇谟、凤凰等阁贮置官书情形,并将各处放置收贮典籍之金匮数量,分别绘图进呈御览。
为请修省会城垣以资保障事 湖北巡抚陈辉祖奏摺录副 乾隆四十三年十月初二日
为请修省会城垣以资保障事 湖北巡抚陈辉祖奏摺录副 乾隆四十三年十月初二日
为请修省会城垣以资保障事 湖北巡抚陈辉祖奏摺录副 乾隆四十三年十月初二日
此组奏摺、奏摺录副与附图,为记录乾隆四十三年(1778)十月初二日湖北巡抚陈辉祖奏请修葺武昌府城垣并添建沿江护城石岸相关资料。武昌府,为湖北省省会所在,城垣建自明代。乾隆四十三年城垣多处坍塌,亟须整建。经巡抚陈辉祖勘查后奏请修建,并绘图贴说,标示城墙倒塌鼓裂,城楼朽坏情形。图中可见湖北省城自北迤东而南,依山而建;又西南转北,紧邻长江;另绘出湖北著名景点黄鹤楼及其隔江相对的晴川阁。图中城垣气势磅礡,江水粼粼波光,具体呈现十八世纪中晚期湖北武昌城垣的具体情况。
军机档册
清代军机处除抄录奏摺副本外,也依经办之文件分类,另以楷书誊录一份,并按月装订成册,备供日后查阅,是为月摺档。军机处登录之档册种类繁多,内容涵盖各种公文收发、文移往返纪录、历朝皇帝的公开或机密性谕旨、以专案形式记录清廷平定地方动乱或对外战事的档册,以及与军机处日常例行事务相关的纪录等。军机处系襄助皇帝处理公务的单位,本单元选展之件可说明军机处于雍正年间成立后在清代政府组织中的重要地位。
随手登记档
简称随手簿或随手档,为官员所呈奏摺文书之收发登记簿。内载奏摺事由、谕旨摘由,朱批全载,并依奉朱批日期逐件登录。军机处值日章京例须将当天收到之公文登记完竣,其称为“随手”,谓不可积压,随手办理之意。
《嘉庆元年秋冬季随手登记》
月折档
为军机处将发下已奉朱批或未奉硃批的臣工奏摺,逐日抄档,按月分装俾便存案备查的档册。月摺档每月一册至六册不等,另有满文译汉月摺档,每季一册或半年一册。此类档案所录奏摺多为地方事件,数量甚多,可补现存宫中档或军机处档缺漏。
《咸丰三年九月 月折》
方本上谕档
方本上谕档是汇抄各种谕旨的一种档册,所记内容,包括明发上谕、寄信上谕、奉旨事件以及特谕,为清代最高且最具权威之文书。因其档册外型方正,故称为《方本上谕档》,又以其按春、夏、秋、东四季编成一册或二册,故又称为四季档,具体反映清代皇帝处理国家大政之命令与方针。
《嘉庆六年二月分 春季档》
专案类档册
军机处档册中之专案类档册,是以事为纲,依时间发生先后抄缮成册之档案。院藏专案类档册可分三类:一、清代用兵邻封、整理边界之档册,如缅档、廓尔喀档等;二、剿办秘密教派或地方民变档册,如东案档、剿捕档等;三、平定少数民族动乱档册,如苗匪档、金川档等。详细记录清代重大事件发生经过以及清廷的处理过程。
专案类档册
收发电档
清代光绪十年(1884)以后全国性的电报网敷设逐渐完成,自此开启了晚清通讯近代化的历程。而地方官员奏报与朝廷传达谕旨,也相继透过电报,揭开清代文书传递的重大革新。院藏电报类档册时间集中于清末宣统年间,文字简短,但内容广泛,是研究清末筑路开矿、金融商贸、教案民变、外交侨务、镇压革命与军事战争等一手史料。
《宣统二年二月分 收电档》
人物传记
台北故宫博物院所藏清代人物传记档案数量颇多,要为清代国史馆与民初清史馆两机构累年编纂的人物稿本、传包、长编档册,以及进呈御览之朱丝栏写本等,所录皆为中央与地方重要文武官员人物的生平事迹;其种类形式亦且多样,包含事迹册、行状、履历、年谱、文集、奏摺、讣闻等。此等档案内容丰富,不仅可资研究清代人物,尤足说明清政府对人物行事的评价与准则。
《长编总册》与《长编总档》 清国史馆
《丁宝桢传稿》 清国史馆本与民国清史馆本
丁宝桢(1820-1886),字稚璜,贵州平远州人。咸丰三年(1853)进士,历任湖南岳州府知府、长沙知府、山东按察使、布政使、巡抚及四川总督等职。任内曾参与平定苗民、剿白莲教与镇压捻匪等动乱。同治八年(1869),慈禧太后宠监安德海违制出京,矫称采办私往山东,经丁宝桢审实将其斩杀于济南,得名于时。宝桢任上致力整顿盐务、兴修河工,革新营伍。光绪初年,先后在山东成立机器局,督川期间又创设四川机器局,加强西南边防。光绪十二年(1886)任上病逝,追赠太子太保衔,谥文诚,入贤良祠,并准于四川、山东及贵州建祠祭祀。选件为院藏丁宝桢传包与传稿等资料,从中可扼要了解丁宝桢生平事迹。
斯土斯民—台湾地区与少数民族文献史料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清代典籍档案、志书图册、契约文书亦蕴含内容丰富的台湾地区文献,系研究近三百年台湾地少数民族历史文化发展的第一手史料。举例而言,清代各级官员进呈御览的奏摺及内府修缮的方志文集即详细记载了台湾地区的风土民情、物产衣食、官治文教、宗教信仰与战争动乱情形。舆图画册亦不乏本地自然风土的生动描绘,而民间契据文书更如实反映大陆移民在台湾进行的土地垦拓及汉原互动景况。此一部分将特辟专区呈现。
奏报台湾番民庆贺万寿事 巡视台湾礼科给事中图尔泰、巡视台湾署理学政兵科掌印给事中林天木 雍正十二年十月初二日
台北故宫博物院内典藏清朝中央暨闽、台各级文武要员之奏折、文集颇丰,其内容遍及清代台湾地区各地风土民情、汉原互动、文教信仰、冲突竞争、山林物产、环境变迁等情事,是了解近300年台湾地区史地履踪的重要第一手文献,弥足珍贵。
《重修台郡各建筑图说》 清乾隆朝 纸本册页彩绘
《重修台郡各建筑图说》,为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台湾知府蒋元枢所进呈的纸本彩绘,现存图三十九幅、图说四十幅(内一幅题称“记”,余均称“图说”)。蒋元枢(1739—1781),字仲升,江苏常熟人,乾隆二十四年(1759)举人,乾隆四十年(1775)四月至四十三年五月期间任台湾知府,并曾兼护理分巡台湾道。任内大力推动各项公共建设,包含修茸城池、兴筑庙宇、增置武备、筹建衙署、备置礼器……等等,治绩斐然,《重修台郡各建筑图说》正为政绩之见证,而乾隆年间台湾政经社会之样貌亦随之跃然纸上。
《平定台湾图》 清乾隆朝 铜版画
铜版画源自欧洲,最早由匠师使用雕刻刀直接于金属器物上镂刻图案,后逐渐发展出凹版艺术的铜版画。清代康雍乾三朝皆曾用兵西北,并于乾隆二十五年(1760)终获底定,为表彰此一功业,乾隆皇帝下令来华传教士绘制西征回疆战图,后分批送至法国制作铜版画,至乾隆三十八(1773)告竣,即清廷制作的第一套铜版画—《平定回疆图》,尔后则转由中国宫廷匠师继续制作各式铜板战图。林爽文事件结束后,为彰战功,乾隆皇帝再著令宫廷画师缪炳泰、姚文瀚、谢遂……等七人绘制彩图,并制作一系列铜板图,共计十二幅。画中揉合中国传统画及西洋绘画技巧,以全景式构图诉说主题战况,并搭配有木版刷印乾隆皇帝御题诗,图文呼应。本次选展其中六幅,以呈现这场事件的部分风貌。
《皇清职贡图》 清 傅恒等奉敕撰 清嘉庆十年武英殿刊本
台湾地区少数民族拥有的语言、技艺、服饰,以及社会组织、价值信仰,部分内涵且传续至今。有清一代所绘制的各式台湾少数民族图像,虽然掺杂部分传说或想像的成分而未尽写实,仍可反映其日常服饰、容貌、器具的形象轮廓与特色。在清朝中央暨闽、台各级文武要员的奏折、文集中,更蕴藏许多有关当地居民活动的珍贵记录,颇足反映官方当时对于台湾地区居民的认识历程与接触体验。
詹德沐立转典尽租备出无利碛底银字 咸丰十年二月
民间古契字(老字据)系传统汉人社会通行的文书,以作为身分、财产,以及土地建物等产权移转的凭证。在闽粤汉人移垦台湾之际,亦将藉由契约文书作为凭证的产权移转方式携来,并成为见证当时社会关系的重要史料。
(本文图文资料来自台北故宫博物院官网, 图像并非全为当期展件)
“特别声明:以上作品内容(包括在内的视频、图片或音频)为凤凰网旗下自媒体平台“大风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videos, pictures and audi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the user of Dafeng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mere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pac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