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一位女西医,爱穿男装、不婚主义、创业先锋,我们现在喊的口号都是民国的她玩剩下的

中国第一位女西医,爱穿男装、不婚主义、创业先锋,我们现在喊的口号都是民国的她玩剩下的

女人的自主和独立,不是别人给的,不是嫁了一个有钱老公,振臂高呼“我发誓绝不依靠男人”就能显示自己的骨气的。

——遇·张竹君

2020年的春节,注定不平凡。

就在这样严峻的情形下,却有一个群体在危险面前挺身而出,转身走向不见硝烟却危机重重的战场。

在他们中间,无数女性医护工作者的身影,格外引人注目。

事实上,不论是哪个时代,都不乏杰出女性的身影。

如果谈论起历史上中国第一位真正意义上的女西医,那么张竹君这个名字,必是绕不过的一座丰碑。

“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女西医”

出生于1876年的张竹君,绝对称得上出身名门。

张竹君出生在广州番禹,父亲张世蒸是当朝三品大员,精通数学,著有《弧三角法》《测量备要》等书;二伯父张世熙,对机器制造工艺深有研究,同治十二年起任广东机器局帮办,后任石井兵工厂监工等职;从叔父张世鉴,毕业于中国第一家西医院博济医院,为独立开业的西医;大哥张圻,毕业于南洋荷活士汽机专门学校工科,任制造西局帮监工;二哥张焱,毕业于广东军事学校步兵科,充制造西局管料;三哥张鑫香港皇仁书院英文科毕业。

家境殷实,家里从小就对这个女儿按“大家闺秀”的模式严加教导。

可惜,颇有主见的张家千金对那些“香闺技能”从小就秉持着排斥的心态,反而早早就立下了志愿要当一名医生——还是当时极为稀少的西医大夫

▲清末的女性,惯常打扮还是旗装,裹小脚依然是流行。西医在当时的人们看来,不啻为“假洋鬼子”的唬人玩意

原来张竹君八岁那年,曾因患上严重的脑部疾病而导致半身不遂,家人遍请了附近的中医大师情况都没有好转,后来在“死马当活马医”的心态下,她被送到了西医开设的博济医院,经过院长嘉约翰(John Glasgow Kerr)医生精心医治,张竹君竟然痊愈了。

也就是在那个时候,张竹君就下定决心一定要成为一名出色的女医生。

家人一开始觉得是小孩子玩闹,也就没有放在心上,谁承想她真的背着家人跑去上了博济医院(今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附属南华医校,后转入夏葛女医学堂

在当年,这种行为可谓是离经叛道。

好就好在她家中前辈及兄长,多有留学背景,觉得自己家的姑娘学西医虽然有点叛逆,但也不算大问题。

▲清末大家族的闺秀,娴静、端庄是首要任务,最好像个花瓶,可以嫁入一个门当户对的婆家,为娘家挣个脸就够了。学医?想都不要想!

时间到了1899年,张大小姐从博济毕业,成为一名全科医生

在她闺蜜徐佩萱(同盟会领袖黄兴的妻子,后改名徐宗汉,广东香山籍上海富商徐润的侄女)变卖首饰的资助下,俩人大胆地在广州荔湾开办了一所名为禔福的医院,自任院长,专为平民百姓看病。

因为她医术高超,人又nice,没有世族千金的架子,收费还很合理,所以医院很快就闻名一方。

两年后,两姑娘一合计,又在珠江南岸的漱珠桥侧开办了南福医院,同样秉持为平民看病的原则。

同年在广州创办育贤女学,1902年又与马励芸、杜清持等女士一起创办私立公益女学

只这两件事,就让张竹君包揽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女西医” 、“女性创业办医院” 和“广东开办女校先驱”三个抬头,被当时的世人尊称为“女界之梁启超”。

话说梁启超人到中年才赢得社会上的认可和美誉啊,那年,张竹君才26岁

▲26岁时的张竹君,就已经拥有了超越年级的稳重。在那个时代,西学东渐已成为一种现象

遇言姐想说,今天我在写这篇稿子的时候,说到这段往事不过短短几句话,可当年那种“大家闺秀还需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占主导的环境下,两个女孩需要顶着多大的压力才能完成这项壮举?

这说明什么?

第一,有开明的家人很重要,第二,有一个“臭味相投”,还敢卖首饰帮衬的闺蜜很重要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张竹君不光医术过硬,口才也很厉害,非常能带节奏。

她创办的两所医院都设有基督教福音堂,每到周末,张竹君就会召集一帮好友在福音堂内一边传福音,一边大谈时政新闻,倡导女权

就连著名的中国近代获得德国工学博士第一人、政治活动家、教育家马君武都忍不住为她倾倒。

马君武喜欢张竹君,喜欢到了骨子里,追求佳人未果到日本留学期间,还专门写了《张竹君传》刊登于《新民丛报》,里面不乏 “女权波浪兼天涌,独立神州树一军”的赞誉之词。

▲和孙中山先生坐在一起,前排右一的就是马君武先生,不得不说,年轻的马君武绝对是鲜肉一枚,文雅英俊,才气出众,只可惜落花有意流水无情

还有另外一位名人胡汉民(他的履历,好奇的遇亲也可以去查一下,绝非凡辈)也经常在报纸上对张竹君赞赏有加。

张竹君自己也是战斗力爆表,曾经写了一本名叫《妇女的十一危难事》的书,一条一条梳理清末女性受到的压迫和种种不公正待遇,把“女子无才便是德”骂得头掉。

她在书中大胆鼓励女性同胞寻求自身的解放

她说:

以为女人不可徒恃男子让权,须自争之;争权之术,不外求学。

说白了就是一句,让女性“向前一步”争取自由

世人一般谈起中国的女权运动,都以为是“五四运动”以后的产物,直到民国十一、二年后,北平、上海等地才有女权运动团体的公开组织。

其实人家张竹君早在民国前十二年,就已经开始摇旗呐喊为女性权益奔走了。

▲当时的“先进女青年”相,这件大衣和女孩的发型,绝对是民国初年的先锋造型

在她的带领下,有一部分妇女真的扔掉了裹脚布,开始积极参与社会活动

她们解放自身不要紧,却吓到了当时脑袋里还缠着裹脚布不放的一部分“社会精英”。

1903年《羊城报》记者莫任衡就在报纸上发表《驳女权论》文章,大谈所谓“女权”是大不敬、是抽风,胡汉民马上联合拥护女权的《亚洲报》主笔谢英伯站出来回击,双方你来我往,热度不亚于韩寒郭敬明当年打嘴仗。

▲此时的胡汉民,年轻有为,还没有标榜抗日、剿共、反蒋三大政治主张

吃瓜群众们或许只是为了看热闹,但不得不说,“女性权益”这个词,从此在国人的心目中有了轮廓。

1912年1月1日宣告中华民国成立,同年,张竹君参与组建中华民国女子参政同盟会,成为当时女权运动的中坚人物,因党纲多次取消“男女平权”条文,随唐群英等人多次实施暴力女权

说不动你,我就动手。

遇言姐想说,别说当年,就算放到现在,这位张小姐也绝对是一激进代表。

▲遮住这张照片中张小姐的嘴,你会看见她眼神里的杀气和锐利,那时的张竹君说到女权,是可以和人拔刀子的

激进女权主义者多宣扬男女对立的观念,早年张竹君也未能免俗。

夫吾女子之险若此,岂天生女子必与以若是之厄境乎?抑吾人自造之孽乎?

推原其故,半由于男子之压制,半由于女子之放弃。

彼男子之肉,其不足食矣。

——张竹君:《女子兴学保险会序》

女子欲求自立,望诸男子,殆无望也。

——张竹君:《卫生讲习会演说》

但这种“激进”的观点,却在她1904到达上海,并结识了沪上名绅士李平书后,逐渐平和下来。

她不再与同处清廷、外国势力压迫下的男子相对立,从原来注重向男子“争权”,转而与主张平权的男子合作,共同推进“女益”(女性公益),以实事代空言。

▲沪上名绅士李平书,晚号“且顽老人”,宝山人,接触洋务较早,在广东为官多年。李平书听友人说起张竹君创办的育贤学堂行将解散,即前往察看,发现债主已准备封门,李平书对债主说,一切由我负责,让学生安心

“热心办事,可为中国四万万人模范”

1904年,日本与俄国在中国东北的土地上开战,造成东北民众民不聊生。

这边的清政府却宣布“局外中立”,面对强国在自己地盘上的撒野束手无策。

一时间,东北大地炮火横飞,死伤者无数,面对数万的无辜平民,上海各界知名人士联合筹组“上海万国红十字会”。

万国红会一经成立即组派救护队赴东北救出难民3万余人、救济难民2万余人、医疗伤病人员2千余人、留养妇孺1万余人、资遣难民回籍13万余人、训练救护人员数千人

而张竹君的身影始终出现在最前线。

▲辛亥革命,张竹君(前排右五)与红十字会救护队队员在汉阳十里铺前线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张竹君紧急联络在沪革命党人和士绅,于10月18日发起成立中国赤十字会,以示和原有的上海官方红十字会有所区别。

赤十字会成立后,张竹君多次冒着炮火乘小筏子过江,抢治受伤的官兵。

11月1日,张竹君因日夜抢救伤员感染细菌,手肿大并发烧,才回上海治疗,并为部队采购冬衣和药品。

张竹君在上海张园各界欢迎会上,就组织赤十字会赴武汉前线抢救伤员事发表演说。

她说:

余之制服是军装,是以欲脱离十字会而后定自己之方向。

十字会须确具有十字会资格,始无负厥职。

如以十字会为发财之媒介物,或以十字会为奸细之传舍居,则大失其宗旨也。

十字会必须于罢战时身入战地,抬出受伤者为第一要务,其实效为补两方卫生队之不足;若待其送来,则死者已无数矣。

▲赤十字会的医生护士在前线抢救伤员

她认为时间就是生命,医务人员救死扶伤,就要深入前线亲自抬出伤员到后方救治。

张竹君率领万国红会,出入枪林弹雨,在两个月中救疗受伤士兵1300余人,不仅受到国人的敬仰,西方报刊也多次报道颂扬,被当时的媒体称为“热心办事,可为中国四万万人模范”,成为中国妇女摆脱封建枷锁登上现代文明舞台的一个标志。

献身社会事业,终生不婚

张竹君的身上,拥有一股当时女性少见的“英气”——敢说敢做,从不畏惧世俗眼光

她出外,常坐着三人抬走、没有轿帘的藤兜,头上梳一条“大松辫”,脚上穿一双青缎面学士装鞋,有时还把两脚向前踏在轿杠上,人身和脚差不多成了一字形。

这种姿势,旁人看来很不雅观,尤其在热闹的市街,往来穿插,前呼后拥,一般人见着,多目逆而送,或者加以蔑视地不良批评。

她是满不在乎,而处之泰然的。

她对友人说:

人生要求自由,男子可以梳大松辫、穿学士装鞋,妇女为什么不可以!男子坐藤兜(轿子),可以把脚提高,踏在杠上,妇女为什么做不得!

任何非讥诋谤,任何耻辱牺牲,我都是不管的。

于是“张竹君坐大轿——倒看洋书”成为笑谈,并愈传愈广,成了当时广州流行的一句歇后语。

前呼后拥,意态凛然,路人为之侧目。

▲张竹君的戎装像,敢穿男装,面对伤员奋不顾身,这样的女性走到哪都自带背景光

这样的奇女子,敢上前追求的异性本就不多,再加上她一直醉心创办女学、开设医院,一来二去反倒错失了姻缘。

但她依然会在有人问起的时候微笑回应——

其实在她年青时是有过不少浪漫史的,其中最著名的就是一个富二代卢少岐。

俩人感情好到已经订了婚,卢少也是个开明的青年,希望能够去日本留学,但是家里不许,还是张竹君帮他掏了旅费。

结果卢少去了半年,卢府中的人就开始作妖想拿捏张竹君。

张小姐是什么脾气?一生气,婚约都不要了,后来马君武又现身追求,还在张竹君常用的扇子上写求婚信。

样式很新颖,但结局很无奈。

张竹君早已决定献身社会事业,终生不婚

然而每到星期日或公共假期,她的家里,总有二十个少男少女喊她“爸爸”

这些“儿女”,都是她抚养的孤儿。

她特地让孤儿喊她“爸爸”,是因为只有抚养教育的责任,而没有经过生产的辛劳(陆丹林:《女权运动前辈张竹君》)。

1964年,张竹君在上海寿终正寝,享年86岁

她的一生,用跌宕起伏来形容并不过分,生逢清末,历经民国,中国近代史上的大动荡,她都曾亲身经历、体味。

在那样一种环境中,身为一个女人,却活出了令当代人也忍不住侧目的勇气和魄力。

遇言姐私以为,用她的一句话来总结最为恰当——

女人的自主和独立,不是别人给的,不是嫁了一个有钱老公,振臂高呼“我发誓绝不依靠男人”就能显示自己的骨气的。

想做独立女性,首先要做到的便是有丰富的知识去支撑你拓展自己的眼界和见识,那是一种有能力和异性平起平坐不觉弱小的自信,也是一种笑看狭隘的大度

所有的权益都是要靠自己争取的,这不仅仅是女权,更是人人平等,人人幸福的权力。

本文图片均来自网络

-END-中国第一位女西医,爱穿男装、不婚主义、创业先锋,我们现在喊的口号都是民国的她玩剩下的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