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方农村,一种神秘活动正在消失

在南方农村,一种神秘活动正在消失

曾经在农忙时节去过南方农村的人,一定对一种叫“双抢”的农业活动记忆犹新。在农机技术不普及的时代,为了做好“双抢”,往往需要全村老少一起出动,有时甚至要叫来城里的亲戚一起帮忙,和邻村做时间赛跑,才能取得圆满的结果。

即使叫上了很多人帮忙,落到每个人肩上的任务还是很重……

(图片@图虫·创意)▼

如今,这种古老的农业生产形式正在慢慢褪色。而这个细节,只是中国农民生产方式的巨大变化的一个缩影,在科技的帮助下,他们正在走上一条前人从未见过的增产增收之路。

什么是“双抢”?

长江流域是中国最主要的农业区之一。尤其是长江的中下游地区,有着诸多适宜农耕的条件。

首先,长江中下游以平原为主,即使有山地,也以平缓的丘陵地貌为主,不仅便于农业开发,水土流失的可能性也比较小。而且这里的平原,大多为冲积平原或大湖干涸后露出的河床淤地,土壤营养丰富,能为作物提供充足的养分。

连片的平原,非常适合开发农业

(底图来自@NASA)▼

其次,受到季风的影响,长江中下游农业区降水丰沛,水资源非常丰富。密集的水网则为这些水资源的利用提供了便利,农业开发的前期建设需求很小。

加上神级水利工程相助

长江流域自古物产丰饶

(底图来自@google map)▼

第三,位于亚热带的长江流域在光照方面虽然比不上热带地区,但强度仍然相当可观,一直到中上游的西南一级农业区,常常还是能使作物一年两熟,为整片区域的农业积累奠定了基础。

然而优势是天赐的,能不能利用好优势却事在人为。要让土地真正做到一年两熟,农民们必须付出巨大的努力,在夏秋之交与雨热条件竞速。

没有人闲着,插秧的插秧,犁地的犁地

好的收成都是靠人抢出来的

(图片@图虫·创意)▼

这便是“双抢”的来历。

双抢的时间在7~8月。此时春季播种的早稻已经成熟,季风却也如期而至,从收割的角度,农民们也必须尽快收获粮食;而下一季稻又必须在立秋之前下地,因为再晚稻谷就无法赶在日照变弱前吸收足够的养分,发育会受到严重影响。

能留给人们收割、打谷同时蓄水、插秧的时间窗口,只有20来天。在过去农业科技低下、农机普及率极低的情况下,这一切都只能靠农民手工完成。时间紧任务重困难不少,他们却没有选择。

下午了,牛估计也累坏了

(图片@图虫·创意)▼

一直到90年代,双抢仍然是村里每年的大事:

成年人自然天还不亮就要起床下地割稻谷。小孩子也不能闲着,人手一把尺寸不亚于自己的镰刀收割,再小的孩子就负责跟在后面捡漏网的稻穗。家里的老人则负责生火造饭,等下田的人收完一块田回家匆匆吃了早饭,又得下地干活。

人工一次只能割一茬,需要一刻不停地和时间赛跑

(图片@图虫·创意)▼

村里的人不够用,往往还要叫在城里打工的亲戚回家帮忙,叫不到亲戚的就要请稻客。

下午的任务则是打稻谷。没有机械的时候,农民只能用脚踩的打谷机,将稻壳与大米分开,过筛后便是农民上半年的劳动成果。

正经“打”谷

(图片@图虫·创意)▼

可激烈的劳动一直到天黑都还不会结束,因为紧接着他们就要在收了稻的水田里插秧,必须提前放水作准备。为了与村河上下游的村庄抢夺更早的水资源,村民们经常半夜就要去上游找水。

放完水,犁完地,便到了拔秧、插秧的阶段。背上赤日炎炎,水里蚂蝗肆虐,农民们却早就习惯了这种生活,一直到将自家田地插满了整整齐齐的青苗,双抢才算结束。

不插满就不能歇下来

(图片@图虫·创意)▼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所言不虚。

农民开始靠手机种地

双抢的本质,是光照条件较好的农业区的农民,为了实现土地在时间维度上的极限利用,而与雨热条件进行的赛跑。因此尽管双抢在长江流域更为出名,但在广东广西等地,也很常见这种双抢活动。在农业机械化水平低下、作物种子科技含量不高的年代,人们想要填饱肚子之余有所节余,也只能采用这种拼命的方法。

广西龙脊梯田

这样的地方要实现机械化确实不太现实

(图片@图虫·创意)▼

更让人感到悲哀的是,农民们即使拼力参与了双抢,却未必能有好的收成。

由于双抢和季风季节重合,台风暴雨经常不期而至。而在打谷之前,农民是需要把稻谷在露天晒谷场上晒干的,一旦雨水突然降临,在地里插秧的农民往往来不及赶回去收谷。如果大雨绵延几天,淋透了芯的谷子就失去了晒干的机会,很容易发霉,让半年的辛苦付之东流。

还是家里有个人留守比较安全,可是似乎又少了一个劳动力

(图片@图虫·创意)▼

而如果季风不来,也同样会产生大问题。第二茬晚稻依赖季风雨水维持水田灌溉,如果雨水太少,邻村为了抢水就会爆发武装冲突,人员伤亡在所难免。而遇上特别不好的年景,即使是打赢了的村庄也只能面临晚稻无水的窘境。

南方的情况如此,北方的情况同样叫农民头疼。

北方旱田较多,通常是小麦和玉米轮种。尽管这两种作物对水的需求比较小,但单产却明显不如水稻,农民每年能积攒的富余粮食较少,遇到天灾年景的抗灾能力也变差了。一个突如其来的旱季,就足够耗尽数年的余粮。

也没因为土地平整,机械化就高到哪去

(图片@图虫·创意)▼

农民能做的,从来都只是尽人事而听天命。

好消息是,现在农村的双抢已经越来越少见了。

农业育种技术的提高,让农田亩产变得更高,农民也可以选择进城打工以赚取比种地多得多的现金回报,很多南方农户都只需要种一季水稻就能养活自己。

稻田里养养鸭,养养鱼,在城里都是抢手货,还能增收

(图片@图虫·创意)▼

农机的普及,也让双抢实现了机械化,收割机、耕田机、拖拉机、插秧机的大规模利用,全面解放了村民的劳动力。很多经历过双抢劳作的老农民,现在只需要在田间点上一支烟看着儿孙辈开着大机器下地就可以了。稻客这个行业,也正在从单纯的手工劳动者转型成农机租赁者,更先进的机器正在让农业生产上下游的所有人获利。

有了农机,一个人顶以前一个庄

(图片@图虫·创意)▼

而随着农村问题越来越受到中国从上到下的重视,一些互联网企业也开始进军这个行业,为传统的农耕环境带去了数字科技创造的福利。阿里,就是走在农业时代前列,为农民带去服务的互联网企业代表之一。

在浙江的柑橘之乡衢州柯城,有一家种植企业农法自然。这家企业的投资人郜韶飞曾经以偷菜游戏“开心农场”闻名全国,如今他真的从线上农场走向了线下农场,在气候适宜的柯城开办了水果种植场,主要品种就是当地著名的椪柑、鸡尾葡萄柚、大雅柑。

然而和很多靠天吃饭的农场不同,这里的鸡尾葡萄柚子树旁边,矗立着土壤传感器、光传感器等设备,实时监控着土壤水分、PH值、日照时数、光和有效辐射等情况。果农可以在电脑或手机上获知果树的实时现状,精确调整灌溉和养护策略,减少浪费、提高品质。

实时监测技术现在已经推广到更多果园了▼

这只是柯城鸡尾柚标准示范基地的一个缩影。这个基地,则是由当地政府与阿里数字农业部共同建立的,旨在用科技武装当地果农,让农业从机械时代跃进到高科技时代。

无独有偶,在海南三亚也有一座阿里数字农业基地。这里的农民大多是贫困户,但在阿里的帮助下,他们从南美和中国台湾引进了新品种“黄金火龙果”,不仅果肉颜色特殊,口感也和传统的白、红心火龙果有所区别。

火龙果对光照的需求很高,阿里还帮助农民建设了夜间补光设施,让果子受到更多的日照,增加甜度,配合特别的颜色,销量自然也与日俱增,而农民的工作却变得更轻松了。和浙江的果农一样,他们可以足不出户,通过手机实时了解田里水果的长势。

火龙果园夜景图,给果子补光的同时也是特别的景色▼

在内蒙古兴安盟,种大米的农民也迎来了无人机时代。阿里提供的无人机植保系统,能精确到厘米级,让豪放的内蒙农业也大踏步进入了精细运营的时代,保证大米的产量与质量,而农民也不用像过去那样经常下地检查作物了。

农业历来是最难改造的领域,中国互联网历经发展20多年,以往多是一些以农业、农村为跳板,一心只想往上升级获取流量的平台,真正敢于去农业、农村的升级深水区深耕的并不多。而阿里巴巴这么些年的深耕,终于在数字农业基地上看到了初步的成效,这也给更多互联网公司带来了示范效应。

搭载了高科技灌溉设备的农田▼

当高科技遇上传统的农业,也就意味着农民告别了千百年来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艰难命运,开始靠“数字”、靠手机种地。这是时代的进步,也是在今日中国实实在在发生的大事。

让农民多赚钱,消费者少花钱

当然,像阿里这样的互联网公司,能给农民赋能的绝远不止生产环节。除了在田间为农民提供产业互联网支持,阿里对供销场景独到的整合能力,也让打通了农民与城市消费者之间的联系管道,让供给与需求的联合更加直接。

简单来说,就是农民多赚钱,消费者少花钱。

屈原故里湖北秭归有着闻名遐迩的特产脐橙。在过去的销售环境中,农民往往凭着感觉种植不同口味的橙子,由批发商压价收购,发往农民并不知道的终端店铺销售,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严重脱节,漫长的流通环节也意味着橙子的价格便宜不了。

但在阿里数字农业事业部到来之后,集团将橙子按口味分为14种等级,透明地向农户公布每种等级的销量,协助农户决定种植的产品。收获之后,根据北方消费者喜欢多汁、南方消费者喜欢偏甜等大数据统计的结果,按需分配到全国市场,再通过淘宝、天猫、盒马等城市消费者熟悉的平台发售,直接打通了果树到餐桌的所有渠道。

消费者花了更少的钱,用更快的速度,买到了更适合自己口味的水果。而参与了数字基地的农民也惊喜地发现,每亩地增收了800元以上。

距此不远的重庆奉节脐橙果农也迎来了相似的喜讯。那里的阿里数字农场为他们打出了“一颗鲜橙半颗可榨汁”的宣传口号,很快扩大了产地水果的社会知名度,销量暴涨20倍,成为了供不应求的“网红橙子”。如今,奉节脐橙拥有高达182.8亿元的品牌价值,一跃成为了全国一流的橙子产地。

增产增收,农民乐开了花▼

像这样的数字农业原产地,阿里已经在全国建成了1000个。这家互联网公司将为他们带来更多的赋能,从县官村官直播带货,到用包销、卖空等等形式锁定预售,还有通过普惠金融的手段帮助农民实现便捷小额贷款,农民和农企的生活会越来越滋润,而消费者也能真正品味到新鲜、廉价的优质农产品,实在是一个双赢。

甚至于在今年天猫年货节上,淘宝APP还上线了一个新的“种果树”活动,消费者每种成1棵果树就能免费收到1箱来自数字农业基地的优质水果。人们动动手指能种出免费水果,还能再帮到农民增收——这都是数字农业升级大潮给消费者与农民带来的双重福利。

如今的腊八,农民不用再祈求风调雨顺,而只需要研究最新的科技、商业模式,就能带来更大、更快的收益。农业、农村,真的变了。

农民,在过去几十年里为中国的城市发展和工业化做出了诸多默默无闻的奉献,今天是时候带上他们一起坐上大国崛起的快车,享受这个巨大的统一市场的红利了。农民世世代代坚守土地的毅力值得这样的回报,而科技惠农,或许是最长久、最可靠的方式。

愿中国农业越来越好,愿中国农民越来越富足。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