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少不懂吴承恩,读懂已是中年人

年少不懂吴承恩,读懂已是中年人

明朝万历十年,一位耄耋之年的老人,缓缓走到了生命的尽头。

他没有从这个尘世带走任何东西,却留下了一部载入史册的煌煌巨著——《西游记》。

这位老人,就是吴承恩。

《西游记》无人不知,但关于吴承恩,我们所知太少。

有人说,作品比本人出名,这是作者的不幸。

但我想,对吴承恩而言,声名居于自己的不朽著作之后,乃是他毕生所愿。

吴承恩一生不易,却也正因不易,而让人生闪耀出了更多的智慧。

志存高远,是一种勇敢

公元1506年的一个黄昏,在江苏淮安府山阳县的吴家,吴承恩降生了。

这一年,新皇朱厚照刚刚即位,改年号为正德,大赦天下,减免赋税。

于是,身为一家之主的吴锐便应景地给这个新降人间的小儿取名为“承恩”,字“汝忠”。

寓意再明显不过了,这是要他感沐圣恩、忠心耿耿,同时也对他怀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殷殷企盼。

吴家祖上曾经弃商从儒,吴承恩的太祖父与祖父都做过学官,但随着祖父的早逝,吴家的家业逐渐凋零,吴承恩的父亲也只能中途辍学,去一家杂货店当了学徒,慢慢做起了生意。

在那个年代,从商之家在社会上没什么地位。但吴承恩还算幸运,因为他有一位有趣的好父亲。

弗洛伊德说,童年对人的一生有至关重要的影响,人类自小便开始了对生活意义的探索。

吴承恩日后清高不媚的性格,与父亲吴锐分不开。

吴锐虽然是商人,但骨子里有儒士的风骨。他生性乐观,总是一副读书人的打扮,还有几分文人的痴性,爱好侍弄花草,尤爱菊花,还让人家以“菊翁”相称。

在这样的环境里出生的吴承恩,自幼便十分聪慧,对万事万物都充满着好奇。

还在童子社的时候,吴承恩就偷偷读了很多不正经的“闲书”:稗官野史,志怪传奇,自是来者不拒。

画画也能无师自通,写诗作文更是闻名江淮,颇得名流乡绅们的赏识。

当时的大咖朱应登就曾公开说,像吴承恩这样的天才少年,“可尽读天下书”,甚至还想把家中所藏的图书分一半给他。

嘉靖八年,吴承恩遇到了他生命中重要的伯乐,淮安新上任的知府——葛木。

葛木一到任上,就拆毁淫祠,创办龙溪书院,招收生员,广兴文教,每个月定时到书院亲自授课。

而吴承恩,就是其中最受葛木赏识的学生。

在别人眼里,吴承恩是轻世傲俗的狂人,但葛木却看到了他的骨气与正直。

为了鼓励吴承恩,葛木还特地请他代写《告先师庙文》,刻在学宫大成殿旁。在恩师的影响下,吴承恩立志要做一名清官,为扫除腐败黑暗的社会现状尽一份力。

志当存高远。

敢于对自己提出要求,是一种莫大的勇气,更是一份至高的信念。

人无勇,不能行。

人无信,不能立。

一个没有目标的人,便无法迈出追求的步伐。

一个没有理想的人,便无法去往更大的远方。

敢于拒绝,是一种坚守

学而优则仕,这是古代读书人理所当然的选择。

而吴承恩人生的分岔正是从科举开始的。

准确的说,是从科举不第开始的。

嘉靖十年的农历八月,时逢中秋。

吴承恩与好友沈坤、汪云岚等人一同前往南京参加乡试。

乡试每三年举办一次,由布政使司在贡院主持。吴承恩准备得很充分,他信心满满地挥毫答卷,然后等待着放榜日的到来。

但乡试的结果完全在他的意料之外。

几位同窗都中了举人,榜上独独缺了他的名字。

吴承恩想不通,自己在答卷上慷慨陈言,文采斐然,怎么可能会名落孙山呢?

他很是郁闷,但他没有放弃。

嘉靖十三年,吴承恩再次去往南京贡院参加乡试。

但结果却是再次落榜,他再次铩羽而归。

在失落的回家途中,途经金山寺,他写下了一首《甲午秋宿金山寺》,倾吐了心中的郁结:

十年尘梦绕中泠,今日携壶试一登。

醉把花枝歌水调,戏书蕉叶乞山僧。

青天月落江鼋出,绀殿鸡鸣海日升。

风过下方闻笑语,自惊身在白云层。

吴承恩是如此的不甘心。

不甘心自己的努力付诸东流,不甘心满腹才学无用武之处,更不甘心,让世道继续暗无天日下去。

但吴承恩的挫败远未结束。

此后十余年,他又连续五次参加乡试,一次次满怀希望,文章一次比一次写得更好,但仍然无一中第。

十载寒窗,二十载奔波,七赴乡试,一无所获。

至此,他终于明白了,不是自己的文章不行,很可能,是因为文章“太行”了。

他的文章针砭时事,直中要害,对上位者也无所留情。

如果在清明盛世,这便是直谏的能臣,但在腐败黑暗、奸佞当道的明末官场里,正直与清白却是行不通的。

他将一腔愤懑难平之气,都化作了一首《二郎搜山图歌》:

民灾翻出衣冠中,不为猿鹤为沙虫。坐观宋室用五鬼,不见虞廷诛四凶。

野夫有怀多感激,抚事临风三叹息。胸中磨损斩邪刀,欲起平之恨无力。

救月有矢救日弓,世间岂谓无英雄?谁能为我致麟凤,长令万年保合清宁功。

人至中年的吴承恩,已然明白所谓的康庄坦途在哪里,他也知道坦途该怎么走,但是他拒绝了。

他拒绝了阿谀逢迎,拒绝了助纣为虐,拒绝了黑白颠倒,也为此付出了拒绝的代价。

可他依然坚持,坚持本心不改,坚持是非之理,坚持儒者的信念。

世事往往难两全,所以君子有所为,更有所不为。

拒绝,是为了更灿烂的追求。

拒绝的背后,是一种更有力的坚守。

大器晚成,是一种智慧

光阴荏苒,转眼间,吴承恩已年逾花甲。

其实,他本来可以有一个闲适安乐的晚年,在浙江长兴做个小县丞,虽不比飞黄腾达,但也可保余生无虞。

可偏偏,吴承恩的一身傲骨,始终没有随着时间的流逝而磨平。

身为县丞,他看不惯长官的言行,不屑与他为伍。但刚正不阿的吴承恩也是别人的眼中钉,于是,在受人诬告之后,吴承恩终于愤然辞去职务,拂袖而归。

对于仕途,他感到深深的厌倦。

对于名利,他也已然十分淡泊。

这次回去,吴承恩知道,自己有着更为重要的使命。

他要写一本小说,把所有的一切,都用一种特殊的方式记录下来。

他的抱负,他的遭遇,他的梦想,他的襟怀,还有心中的那口始终难抒的气,统统写下来。

写小说的念头,吴承恩几十年前就动过。

他曾广搜奇闻来丰富素材,而屡次的科举失利,生活的清贫寂寥,更让他看破了人情的冷暖。

所以,现在是时候了。

如今的他身在家乡,无牵无挂,没有俗务与俗人的打扰,他终于可以专心致志完成他的《西游记》。

书写长篇著作,如同一场漫长的苦行。

但吴承恩笔下的文字却像不断涌出的清泉一样,一页一页地填满了白纸。

一泻千言,犹如神助。

终于,他写完了最后一个字。他笔下的主角们,也历经九九八十一难,终于在西天见到了如来,求取了真经,五圣成真。

他搁下手中笔,仰天一声叹。

那一刻他在想什么,没有人知道。或许心中万千感慨,又或许觉得世事皆可原谅吧。

往后的日子,他不再埋怨,也没有不甘,平静恬淡地过着每一天,直到生命的尽头。

后人都替他遗憾,因为直到他去世,《西游记》都没能出版。

但这些又好像没那么重要,对吴承恩而言,写完了,流传了,他的使命已经完成。

更何况,《西游记》的份量是如此沉重,价值是如此巨大,它甚至构成了全民族的共同记忆。

震古烁今,流芳百世。

原来文字,真的可以不朽。

想来吴承恩先生若泉下有知,也定当含笑无憾了。

吴承恩耿介狂狷了一辈子,数十载身处低谷,却始终没有变得媚俗。

在晚年,他更多了一份淡泊。

但他的淡泊,不是随波逐流,而是始终不妥协。

学会淡泊,便能参破名利与浮华。

学会不妥协,便更有信任自我的底气,有肩负使命与责任的担当。

这些,都是人生至高的智慧。

吴承恩一生经正德至万历,四朝迭代,悠悠八十余载。

在世俗的评判标准下,他的一生,是不如意的一生。

于科场,他是屡试不中的“败将”,没有一日看尽长安花的春风得意。

于官场,他是位不高、权不重的芝麻小官,做不成肱股,也匡扶不起乱世。

但于文坛,于后世,他却是千秋万代,独一无二的。

人生如耕耘,你要静候再静候,就算歉收,也始终要守。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