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幻何以期待? 科幻界名家汇聚清华共话未来

中国科幻何以期待? 科幻界名家汇聚清华共话未来

上周北京迎来38度高温,也比不上北京科幻迷的热情。清华大学互联网产业研究院副院长林天强与王晓辉、北京电影学院管理学院副教授张锐、知名影评人严蓬、微像文化CEO张译文、知名科幻作家郑军以及青年科幻作家胡晓诗、腾野、修新羽、胡之光汇聚清华,出席华为阅读科幻文学沙龙,从科幻创作说到影视开发,畅谈中国科幻产业的未来。

流浪地球初步实现电影工业化 中国科幻电影前景可观

《流浪地球》之后,从信心上,国产科幻片的偏见被打破了;从制作上,中国电影工业通过实战检验了;从内容上,更多作者涌现了。然而,这些认识是否过于乐观?《流浪地球》到底是中国科幻“爆发”的缩影还是中国电影“突发”的个例?

其实,中国科幻的“爆发”微像文化CEO张译文一早便已预料,只是比她的预言早了一年。“之所以会早是因为我预料的时候大家对于电影制作还没有什么信心,大家只看到流浪地球的成功没有看到背后的艰难,那时候,我们不会想到它会获得如此大的成功。”张总解释道。

张总对流浪地球的成功进行了总结:流浪地球是一个开端,证明科幻题材是被需要的。电影的热卖得出2个结论:一是中国可以做成科幻电影;二、中国科幻电影有很多人会看。《流浪地球》电影的成功让不少科幻电影的开发上马。但流浪地球的成功还不能代表中国科幻电影的成功,他给后面的人提出了更多挑战。需要有一系列大大小小不同渠道出现的科幻电影成功才能代表中国科幻电影的成功。

中国科幻电影的成功还需要经历艰难的过程,知名影评人严蓬现场告诉大家,三体之所以迟迟未能上映,就是因为卖到版权的张番番并没有能力制作如此宏大规模的电影,三体的制作是一个难以想象的巨大工程。尽管没有完成,但三体特效团体都贡献给了流浪地球。

尽管艰难,北京影管理学院张锐副教授对科幻电影的未来抱有乐观态度,他分析道,流浪地球实现了一些工业化,比如国内后期已经可以担当一些,也有先进的软件设备,架构管理也系统起来。他相信下一部片子会更好的实现工业化,资金也能进来,未来20年的发展会很好。

新生代科幻作家崛起都是中国科幻未来的希望

科幻影视作品的源泉还是科幻文学作品,有人评价“刘慈欣以一己之力,把中国科幻提升到了世界水平。”那么,继刘慈欣后,还有哪些70、80、90后的科幻作家值得期待? 新生代作家又有什么特点?

4位获过多项科幻文学奖的90后青年作家来到现场,现身说法,曾获2018年华语国际编剧节新锐编剧的胡晓诗、被称为“小刘慈欣”的腾野、中国作家协会成员修新羽、“银幕筛查机”运营者中国人大博士胡之光分享了科幻创作的观点和技巧,并与现场观众探讨科幻创作的主题、写作、剧本改编等话题。

学翻译的胡晓诗为了爱好选择了影视编剧,她特别指出小说什么都可以写,剧本只能写眼睛看到的和耳朵听到的,还分享了她的跨行经历。修新羽告诉大家,字数对整体小说构思的影响之大,创作短篇时得抓住一个有特点的重点,这样阅读体验会好,还传授了一些创作技巧。腾野认为科幻写出时往往超越现实,但现实的发展会追上科幻,或证明科幻不可能实现。胡之光却认为中国科幻想要流行必须通俗,与现实融合,并且分享了如何实现科幻通俗化创作。

青年作家的专业、活跃打动了各位老师,“90后的光芒照亮了老一辈科幻作家”林院长感慨道。听了4位“小作家”的演讲,郑军老师评价:“年轻作家都在练技巧、谈技巧,年纪大了心里有话想说的时候,拼素材;青年人都研究怎么讲,老了就看讲什么,最顶尖的作家靠主题获奖,比如海底两万里。”

严蓬老师从产业视角鼓励大家要多写,一直写,写得长。他分析道,《流浪地球》的出现代表刘慈欣将一部分内容写到了一定高度,我们可以写别的,也有了空间,比如生化。科幻作家一定要写的时间长,什么都写,看的人也要坚持,从小看到老,这样才不会出现受众断崖,长此以往科幻产业才能良性发展。

现场名家对中国科幻的未来发展大多持乐观态度,《流浪地球》已打破壁垒,让科幻题材普及大众。新生代在互联网时代,无论意识和教育都胜过老一辈,林天强院长鼓励大家此时不做科幻更待何时,相信中国科幻的未来会发展之路会越走越远,越走越稳。

为了更多科幻作品涌现,为了给更多青年作家一个展示的舞台,华为阅读科幻文学大赛于4月2日上线,本次大赛由世界华人科幻协会、《科幻世界》杂志社等9家专业科学、文学、影视机构举办,由知名科幻作家、知名科幻杂志总编、科学研究院教授、科幻电影人等各领域专家组成三大评委团对不同程度的作品进行严格评选、专业点评。参赛选手不仅可以从赛事中获得颇多专业指点,还有20万丰厚奖励。大赛详情可点击阅读原文登录大赛官方网站查看,欢迎参加。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