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创造101》第二季(《创造营2019》)的播出,重新点燃了人们对选秀节目的兴趣,这档节目的第一季在获得超过50亿点击量的同时,产出了杨超越这样的现象级人物,一举成为全网最热搜。杨超越的走红不但没有随着节目结束而熄火,反而始终保持高话题度,并且以年度人物的身份登上了《人物》和《中国新闻周刊》的封面。在这一年里,许多节目模仿《创造101》,但都没能复制它的成功,也无法重演杨超越式的话题奇迹。评论人宗城认为:杨超越的幸运,本质上是因为她满足了人们对社会流动的期待,对偏差人设的向往。在《创造101》结束后,杨超越适应着娱乐圈的规则,也努力保留自己身上的偏差感。从打工妹到偶像,对于和杨超越相似出身的人群来说,这个故事近乎于童话,也是一份充满天真的“小确幸”。
《洞见》第420期
杨超越现象为何不可复制
1
满足大众对社会流动的渴望
如今再回头看,《创造101》创造的话题度仍令人惊讶。它不但生产了杨超越、孟美岐这样的话题偶像,也参与了大众审美的话语生产。在总决赛当天,超过6300多万的线上用户见证了最后11人的诞生,数据显示这档综艺节目有超过50亿的点击量。
《创造101》的特别在于:它吸引了许多对选秀节目不感冒的人关注,通过“为菊投票”、“独立女性SLAY”、“你越喜欢,我越可爱”等话题,大众讨论的不再只是pick哪个偶像,而是社会流动、性与性别文化、偶像生产的机制、不同阶层的审美区分等,而这些都是《偶像练习生》《以团之名》等节目所难以企及的。
这档节目借鉴自韩国的选秀节目《produce 101》,腾讯在购买版权后,将节目模式改成全民票选女团的形式,同时打出“你越喜欢,我越可爱”、“逆风翻盘,向阳而生”等口号,营造观众与偶像之间共同体的感觉,通过鼓励观众pick心仪成员出道,满足他们参与到某个理想并助其实现的成就感中,多少也有草根逆袭的快意。节目组在打造节目时,注重营造出一种行业的普遍性,就是通过节目的表现形式,展现出许多行业的共性,进而引起不同观众的共鸣。
杨超越
一档出圈的综艺节目,往往可以成为小小的社会隐喻。《创造101》的赛制里处处有节目组对当下社会的理解,比如抢位11人、位置考核以及空间塑造的明显等级区分等,都体现出了竞争的压力和下层对社会流动的渴望。
如《创造101》的节目总编剧顾问吴畅畅所说:“塑造行业的普通性(而非偏门)进而营造普遍性——市场伦理、经济人精神、微缩政治以及消费者主权;塑造大时代下不同年龄阶段、不同圈层背景都需要面临的丛林环境——自我商品化、自我管理和自我激励。这已经不是外界指责节目组不懂女团、或强加/实现某种价值观的问题,而是如何更有效地而非有意地展现选手身上的社会学意义、对接观众情感结构的问题。”
和传统的选拔节目《超级女声》《快乐男声》等节目同中有异的是:《创造101》在主打养成路线的同时,并没有局限于“努力→成功”的价值范式,在这里努力程度和专业水准都不是第一位的,第一位的就是观众好感度,选手杨超越在节目中专业水平一般,但她就是得到许多人的喜爱,所以她可以出道,这件事在当时激起了舆论的争议,他们认为杨超越的成功是对真正有实力的人的不公,质疑杨超越式的逆袭“正毁掉中国女团的未来”,但其实杨超越式的成功就是节目规则所提倡的。
所以,《创造101》的成功关键在于它成为社会隐喻的同时极致化“粉丝权力”,通过对偶像命运和粉丝参与度的绑定,最大化粉丝的积极性。
杨超越在《创造101》
2
造就区别于传统女团范式的偏差感
但问题是:同样是大企业投资的《偶像练习生》《明日之子》等节目,它们也在鼓动“粉丝权力”,却为何无法造成《创造101》这样的轰动效应呢?
要知道,《创造101》最初上映时,大部分人并不看好它成为全民节目,甚至觉得能够达到《偶像练习生》的热度就已不错。因为这些年业界的一个基本判断是——女性才是消费综艺节目的主力军,尤其是城市里具备一定购买力的青少年女性,他们在动员和消费时的热情是直男所无法比拟的。《偶像练习生》的成功,就是将“粉丝权力”和“男色经济”结合在一起,满足了目标观众的期待。但《创造101》的女生,真的就能促使直男们pick吗?
实际上在《创造101》之前,中国女团的热度远不如韩国。韩国凭借成熟的娱乐工业制造出Baby V.O.X、S.E.S、Fin.k.l、少女时代、KARA、T-ara、f(x)等流行女团,而中国的早期女团如“黑鸭子”演唱组、“青春美少女”等则不被大众了解。最出名的养成系女团SNH48也是借鉴了日韩的做法,但在国民度上也比较有限。
直到去年,《创造101》的热潮才打消了评估者对女团经济的疑虑,也在一定程度上纠正了市场的看法。《创造101》不仅满足了直男们的期待,而且也吸引了大量传统选秀节目的受众,还有亚文化圈的粉丝,他们是《创造101》第一波热度的贡献者,而这档节目真正被全民讨论,则多少有些幸运的成分,既得益于资本权力的运作,也是因为在无心插柳中,杨超越、王菊乃至Sunnee、Yamy等选手满足了观众对“偏差”的想象,这在选秀节目里是可遇不可求的。
如性别研究者小燕在接受《界面文化》采访时说:“这些年我们的主旋律意识形态愈发强势,形成的结果是,性别规范、文化符号非常单一。另一方面,个人主义的话语深入人心,尤其是年轻人,被鼓励发展自我,他们非常需要能够认同的事物,可是能让他们认同的想象非常少。所以一旦有偏差出现,大家就会飞扑过去。”
杨超越自称全村人的希望,没参加女团前洗过碗、打过工、当过足球宝贝,她长相甜美,言谈举止又与流水线女团成员不同,她一开始被大众关注的是为什么实力平平却拥趸众多,后来人们惊讶的是她从底层一路上升,依然保持着善良、温暖的一面。
《创造101》的节目总编剧顾问吴畅畅将杨超越的属性定位为“农二代”,“家境一般,能力平常,处境欠佳,但也对改写命运抱有强烈渴望,因而引起了诸多草根的共鸣”,这个定位就是杨超越的偏差感所在。这个姑娘一路走来,在社会资源再分配不均、底层突围越来越难的当下,她一个普通农村女孩,领着第一笔收入只身一人去上海打拼,在充满诱惑的大都市能够把持得住,而且在上当受骗又目睹同龄人通过捷径得意后,依然乐观地拼搏着,这份毅力和坚定十分难得。
也许在中产人家看来,洁身自好很容易,但如果一个人出身底层,从小又得不到良好的教育资源,他所要经历的痛苦和绝望是要比中产子女大得多的,但杨超越克服了这些困难,她没有堕落,而是绝不言弃,即便是网络上嘲讽她最严重的时期,她被挖掘出的所谓“黑料”也少之又少。
杨超越的身上有粉丝们对“幸运”的向往,但这不代表她不努力。GQ记者在报道杨超越时写道:“总决赛三天前,舞蹈老师带领选手们彩排成团曲,从下午1点持续到第二天凌晨6点。其间有人抱怨、耍脾气,有人偷偷溜走。杨超越是留到最后的三个人之一。”
而在《创造101》结束后,杨超越适应着娱乐圈的规则,也努力保留自己身上的偏差感。从打工妹到偶像,对于和杨超越相似出身的人群来说,这个故事近乎于童话,也是一份充满天真的“小确幸”。他们支持杨超越,是在支持一个理想的可能,一份让他们觉得“虽然生活很操蛋,至少还有一点突围可能”的希望。笔者曾经看过杨超越回应成名焦虑的视频,她对自己的定位、自己的未来其实非常明白,她在名利场中保持真我的状态,恰恰是她最打动人的东西。
王菊的逆袭宣言
3
被资本收割流量,被重复毁掉热情
与杨超越相比,王菊引发现象级话题的原因同中有异。相同的是,她们都不同于标准的女团成员,保留了自己身上未被行业驯服的气质。不同的是,王菊没有杨超越这样的美丽外表,她所依靠的是反主流审美群体的助力。
王菊原本被人广泛diss,她的长相远远不如陈意涵、戚砚笛等成员精致,身材管理也不如孟美岐、吴宣仪自律,唱跳实力也不如决赛的大部分人,可以说,王菊是一个在传统女团工业里并不出众的角色,她身上隐现的“毒性”更是让主流男性不悦,但是,王菊大姐大的气质造就了她的最大不同。
传统女团偶像是脸蛋精致、气质亲切、腿长腰细、满足男性对青春少女的想象,但王菊的特点与传统截然不同,她过去的黑照被扒出来,她的自嘲被制作成表情包。观众称呼她“菊姐”,原本暗含了对她的年纪与相貌(反青春)的调侃,到后来反而成为敬语。而对那些深恶痛绝直男审美、厌恶规训的群体来说,《创造101》出现的王菊成为他们的最大惊喜,王菊的所有缺点瞬间成为优点,他们pick的不是王菊,而是反传统、反主流、反规训,是反抗本身。
社会内部被压抑的反抗激情因为王菊这个口子溢了出来,尽管它的形式是如此的“马戏团”,人们用表情包和语录营造了病毒式的传播,在某个时刻实现了对主流审美的压制。
从“帮帮菊姐出道”到“中国的碧昂丝”,这股热潮承载了太多过高的期许,实际上已经超出了王菊自身所能给予的。所以当《创造101》结束后,王菊按部就班地接受娱乐圈的游戏规则,在既有的体系里温顺地生存时,大部分菊外人迅速散场,这场狂欢的结局似乎也停留在了狂欢本身。
观众对杨超越、王菊的力捧,原本是作为反抗资本运作和规训的象征行为,他们借助“菊外人”等话题,借《创造101》,在舆论场掀起对性别规范、多元性别审美的大讨论。但这场所谓的反抗其实是腾讯乐见其成的,因为巨大的话题度成功为节目带来了流量,而这些流量进一步转化成金钱。所以在后几期节目中,节目组毫不吝啬给杨超越、王菊的镜头,包括杨超越唱歌车祸的片段,还有她那些不那么中产的举动,都成了节目组巩固她人设的做法。
豆瓣创造101小组统计的最后一轮(两周)选手排名和粉丝买卡数据对比
《创造101》成功后,众多节目争相模仿,《以团之名》《五星少年团》《青春有你》等,就连主打演员选拔的《演员的品格》,也模仿了《创造101》的形式,然而它们无一例外都没能复制《创造101》的成功,讨论度既无法“出圈”,也没能贡献出像杨超越、王菊这样的现象级案例。
这些节目背后都有大企业站台,制作流程也很规范,但为什么它们就是复制不了杨超越式的话题奇迹呢?关键就在于太“规范”。
它们就像那些流水线工业生成的女团成员一样,美则美矣,总给人复制的感觉。他们的模式和套路都十分重复,展示的偶像艺人也缺乏偏差,脸盲的观众一看,仿佛大家都长一个样,而他们举手投足间,也都是被娱乐工业训练出来的气质,这些人像的堆积,只会加剧观众的疲惫。
大众虽然可以被动员,但他们的精力是有限的,他们不会在刚刚为一档节目绞尽脑汁pick后,又充满热情地去为相似的节目浪费精力,尤其是当很多人发现他们日日夜夜的pick,到头来只是迎合了圈钱游戏,他们渴望的性别文化和审美范式讨论,也迅速被消费主义热潮吞噬时,这种努力和结果的不对等,就会让他们失望。
这两年的选秀节目表面盛大,实是一场“通货膨胀”,投资者以为这是一个热点,在没有充分想好的情况下就往里面砸钱,弄得每个视频平台都在做男团、女团,可受众在这两年的数量累积却很有限,这就导致了供给和需求的不平衡,《创造101》模仿者的失败,大多源于此。
所以,当下的市场必然会淘汰一批选秀节目,也必然会经历一个不温不火的时期。当哪一天选秀市场的通货膨胀缓解了,供需回归平衡,而观众又重新需要一个口子,释放自己的选举热情和对社会流动的向往,也许在那一天,杨超越式的现象才能卷土重来。
《创造101》现场
【作者简介】
宗城,青年撰稿人。
版权声明:《洞见》系凤凰文化原创栏目,所有稿件均为独家授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责编:卡拉维
■ 凤凰网文化■
时代文化观察者
“特别声明:以上作品内容(包括在内的视频、图片或音频)为凤凰网旗下自媒体平台“大风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videos, pictures and audi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the user of Dafeng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mere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pac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