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雨歆:彼岸可即|两岸大学生文化体验营

廖雨歆:彼岸可即|两岸大学生文化体验营

2019年1月20日至1月27日,由北京师范大学人文宗教高等研究院、中国文化院、凤凰网、台湾中时媒体集团、佛光山文教基金会等单位,联合主办的第十期海峡两岸大学生文化体验营将在台湾地区举行。

本期体验营以“社区营造文化之旅”为主题,将在金门开营,拟参访金门大学、琼林社区、燕南书院、台北社区大学、三峡老街、浪漫台三线、鹿港民俗文化馆、埔里桃米社区等地,一窥台湾的社区营造文化。

体验营共遴选大学生营员30名,大陆和台湾各15名,分别由凤凰网和台湾《旺报》通过前期征稿和面试从两岸高校中遴选。本文为两岸大学生的报名征稿选发。

廖雨歆,清华大学

我还从未去过台湾。只记得离台湾最近的一次,是多年前在厦门时,站在大嶝岛的岸边,浪花没过脚踝,海风轻抚脸颊,父亲引着兴奋不已的我望向海天之际,说,“金门过了,便是台湾”。台湾,台湾,这个静处于泛黄古籍中遥遥的名字,这个萦绕在诗与歌之中朦胧的宝岛,便如千里外家乡的皮影,在我心中勾勒出一个清丽的剪影,沉静,令人向往。

四川皮影(图片来源于网络)

再大些,学过了余光中先生的《乡愁》,看过了无数日月潭与阿里山的照片,听过了《天黑黑》与《神话》,读过了龙应台的《目送》、林清玄的《清欢》,台湾的剪影似乎清晰了些。轮船、飞机……“这一湾浅浅的海峡”早已能被轻松地跨越,但于我而言,台湾似乎仍笼着薄雾,如丝如纱,可望,而不可即。

是的,是因为我还从未走进过台湾的市井人情,烟火生活。

台湾夜市(图片来源于网络)

台湾到底是什么样子?海峡彼岸的模样在我心里千万遍的摹画。我盼望着,能亲身跨过蔚蓝的海峡,踏上彼岸的土地,走进台湾社区的文化与生活,体验一番别样的温情与和善;我想象着,能与同龄的台湾朋友谈天说地,分享彼此相同和不同的美好与烦恼;我更期待着,做两岸文化交流的一个小小的使者,聆听台湾朋友的所见所闻,并分享我的人生与我所所经历过的大陆变迁。

以二校门为原型的清华大学2018年录取通知书(图片来源于网络)

我所就读的清华大学(北京)有一些来自台湾的学生,他们和我一样,在今年夏天拿到了清华大学设计别致的2018年录取通知书,成为了清华园里将会相伴四年的同学。来自其他地方的同学见到他们,彼此之间总有说不完的话题,大家围坐在一起谈天说笑,说着各自家乡独特而有趣的文化风俗,北京、台北、香港、上海、澳门、成都、乌鲁木齐,甚至东京、首尔、加州……地图上天南海北的小点慢慢地扩展清晰,大家似乎能看见各地丰富的传统建筑,听见各地独特的方言,闻见各地鲜香的美食;分别时,少了几分初见时的羞涩与拘束,多了几分朋友间的微笑与不舍。分别后,我仍久久沉浸于这样短暂而惊喜的聊天,更期待着未来能与更多台湾同学有更深入、更持久的交流。

当然,作为一个社会科学的学生,学科的惯性让我不满足于旅游式的好奇心与新鲜感,而还想去探索更多更深入的社会与文化。我所在的清华大学社科学院有这样一句话得到了所有老师和同学的认可——“力求客观,绝不冷漠”(I have tried to be objective. I do not claim to be detached. ——C.Wright Mills)。作为一个社科人,参与海峡两岸大学生文化体验营,将对我有特别的意义;我将秉持“力求客观,绝不冷漠”的精神,在热情积极地和台湾同学交流、体验台湾丰富的民俗文化的同时,客观、理性地了解与学习台湾不同于大陆的经验与理念,尝试从另一个角度看待我所思考着的大陆的社会问题。

(图片来源于网络)

例如,在城镇化进程中,大陆社区文化欠缺与邻里关系淡漠的问题日益凸显,传统文化在现代生活方式中的格格不入引人关注,我们的收入多了,公寓高了,人情味却淡了,文化却少了。而台湾社区营造文化的优势,与传统习俗文化保护的经验,能不能为我们提供一些启发呢?

再例如,尽管清华大学的最新排名跃居亚洲第一,但同学们对清华教育乃至大陆的大学教育的反思却从未止步。最近,一位同学的文章《我的大学,究竟还剩多少“自定义”》在清华学生中广为流传。DDL(作业截止日期)是否过于苛刻和死板?GPA(学分绩点)应该在大学生活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该不该全面推行通识教育?我们的大学生活是否过于功利与程序化?……这些问题引发了激烈的讨论。那么,台湾的大学教育又是怎么样的呢?台湾大学生对大学教育又有怎样的看法与观点呢?我期待着在与台湾学生的讨论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

(图片来源于网络)

当今的世界,风云变幻,民族如林。大和民族、日耳曼民族、美利坚民族、犹太民族……不同的民族都在书写属于自己的历史,创造属于自己的辉煌。而海峡两岸的中华儿女们更应同根生,共发展。我们拥有共同的文字与语言,拥有璨若星河的优秀传统文化,拥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机遇。在民族如林的世界舞台上,力求优势互补,建设两岸命运共同体,建设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是我们的最优解;以两岸经济合作促进文化交流,并以文化相通进一步促进多方位合作,架设更多、更好的两岸文化交流的桥梁,是我们的不二之选。

而在这样的历史潮流中,作为时代前沿的大学生,我希望自己能有这样的一个机会,去了解台湾文化,感受台湾社会,开阔眼界,增长知识;我更期待着结识台湾的朋友,一起体验,彼此陪伴,收获一份份最最珍贵、最最难忘的友谊。

我期盼着有这样一天,云销雨霁,万里晴空,更多文化之桥如虹悬立,跨越海峡,两岸人民络绎来往,万里不绝;我期盼着,也相信着,中华民族,我们这个历经千年风霜依然血脉流传的民族,终将更加自信、自强地傲立于世界的舞台。

(图片来源于网络)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