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文化 > 海外 > 正文
汉字在韩国:屡遭排斥 今被恢复
2008年08月25日 09:17环球时报 】 【打印

汉字,作为中华文明的特有产物,曾在东亚各国历史上扮演过重要角色。近代以来,随着东亚地区的历史变迁,汉字在各国的历史地位也发生了变化,特别是在朝鲜半岛的韩国,这一历史变化显得尤为复杂。

“训民正音”难撼汉字地位

朝鲜半岛很早就诞生了高度的文明,却长期没有自己的文字。公元3世纪左右,汉字传入朝鲜半岛,此后的1000多年,汉字一直是朝鲜半岛唯一的书写文字。后来,朝鲜民族采用汉字的音和意来记录自己的语言,称“吏读文字”。然而在封建社会中,汉字作为一种特权只有士大夫和贵族才能学习,至于普通民众,则大多沦为文盲。

15世纪,这一情形终于有所改变。公元1446年,经过几年的努力,李氏王朝的第四代君主世宗终于颁布了朝鲜半岛最早的表音文字——“训民正音”。

世宗是一位非常杰出的君王,也是一位成就颇高的学者。在其执政期间,这位君主发现,自己治下的普通民众既无法读写复杂的汉字,更无法用文字来表达他们的情感和进行对话。为了改变这种现状,世宗召集一些著名学者,经过几年的努力,终于创制出由28个字母组成的新文字。其间,他还派遣一些学者前往中国明朝,专门进行音律学的研究。1446年,李氏王朝正式公布新创制的文字,称为“训民正音”,意即教百姓以正确字音。新文字发明后,世宗提倡在公文和个人书信中使用“训民正音”。他还将“训民正音”作为录用官吏的科举考试的必考科目,并在钱币上刻印了“训民正音”。正是由于世宗所作出的这些贡献,他又被后世史学家尊称为世宗大王。

不过由于当时中国文化的绝对优势以及在朝鲜半岛的深远影响,作为新文字的“训民正音”并没有得到及时推广。据史料记载,就在“训民正音”颁布后不久,一些士大夫们便上书反对。他们认为,汉字不仅是世界上最高雅的文字,而且也是世界上最普遍使用的文字,而朝鲜民族仰慕和追随汉文化,自当完全使用汉字,而不应创制自己的文字,否则就等于背离了优秀的汉文化,无异于自甘堕落。他们甚至偏激地把“训民正音”贬斥为“螗螂之丸”,而把汉字誉为“苏合之香”。因此,朝鲜王朝的上层社会一直排斥这种新的文字,而鄙称其为“谚文”,意即同“谚语”一样是民间文字。

甲午战争后汉字走入低谷

“训民正音”出现后400多年间,汉字仍在朝鲜半岛占据主流地位。直到19世纪末,“谚文”都被看成是二流文字,只限于儿童和妇女使用,而正规文书一定得用汉字书写。不过与此同时,外部环境的剧烈变化,已开始迅速动摇了汉字的地位。

自鸦片战争以来,由于中国国力的衰落,朝鲜民族昔日对汉文化的崇拜心理也开始减弱。尤其是甲午战争之后,曾经的天朝帝国更是沦落为与李氏王朝同病相怜的伙伴。所有这些变化,都不可避免地影响到汉字的地位。就在清朝的北洋水师被击败的1895年,李氏王朝进行了被称为“甲午更张”的改革。从这时起,其官方文书从专门使用汉字过渡到汉字与表音字结合使用。

接着,在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期间,“训民正音”文字的地位迅速确立起来。1910年8月,日本政府通过一系列的武力胁迫与政治讹诈,迫使大韩帝国政府签订《韩日合并条约》,朝鲜半岛彻底沦为日本的殖民地。在奴役朝鲜半岛的30多年时间里,日本帝国主义企图通过文化殖民政策达到同化朝鲜民族的目的。1910年,日本针对朝鲜历史地理书籍进行了一次全国性搜查,将大量本土文字书籍没收烧毁;1938年又下令取消中学课程的韩文教学;从1941年起则强迫完全采用日本学校的课程,取消所有韩文课程。更令人发指的是,日本居然大搞所谓“创氏改名”,规定这个时期出生的朝鲜人必须改用日本姓氏。面对如此屈辱,不少朝鲜人选择自杀,或大批流亡到中国东北,以避开改姓。

日本人没有料到,他们这种试图消灭民族意识的做法,只能激发更为强烈的民族意识。事实上,正是由于日本的压制,反而促使曾经受冷落的“谚文”得到大力提倡和推广。在那个年代,使用“训民正音”成了民族主义标志,被视为反日爱国的象征,汉字的地位也因此受到了空前的挑战。

<< 前一页12后一页 >>

匿名发表 隐藏IP地址

   编辑: 邓东升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凤凰图片08奥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