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心耕耘 传承创新
——武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侧记
非遗传承人作品推介展览
湖北评书名家、国家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何祚欢专场演出。
汉剧进校园演出活动
保护·传承——武汉非物质文化遗产展
在汉口江滩大舞台举办的文化遗产日专场演出活动
本报驻湖北记者 徐 超 王永娟 通讯员 涂腊梅
万里长江九曲回肠,水涌平野,滋润了江汉平原千里沃野,而劈山穿峡,惊涛裂岸的汉江,则养育着荆楚大地上的古老民族,它们共同孕育了奇异的江城文明,创造了灿烂的荆楚文化。作为一座有着35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武汉不仅有大量的文化遗产,也有着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武汉的非遗保护项目涵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六大类,另有30余位民间艺术家掌握着20多门绝技。近年来,通过精心耕耘、传承创新,武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不俗成果,并摸索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
注重传承人队伍保护和建设
武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从2006年成立之时起,就立足于建立完善的名录体系和兴旺的传承人队伍,开展细致有效的项目摸底、普查和申报工作。中心先后成立了市非遗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邀请武汉大学、华中师范大学等高校28名专家学者加盟;进行了武汉市4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专家论证,向社会公布了武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99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84人;开展了省级、国家级非遗项目、项目传承人的申报工作。迄今为止,武汉市共有汉剧等12项入选国家级非遗名录,伯牙子期传说等34项入选第一、二批省级非遗名录,陈伯华等7人入选第二、三批国家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任本荣等24人入选第一、二批省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否薪火相传,关键在于传承人队伍建设。武汉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传承人队伍的保护和建设工作。2006年,武汉市政府授予任本荣、周维、潘正斌等13位老民间艺人首批“武汉市民间艺术家”称号,并为他们征集传人,以期让他们的独门绝活能够代代相传,发扬光大。目前,汉绣传承人任本荣已招收入室弟子6人、松散型弟子近50人,湖北大鼓传承人张明智已收入室弟子7人,其中不乏“90后”的好苗子。
以创新焕发古老剧种生命力
早在上世纪60年代,汉剧精品《王昭君》就由汉剧艺术大师陈伯华首演并名动一时。2006年汉剧入选国家级非遗保护名录后,陈伯华又亲任艺术指导,全新打造新编历史剧《王昭君》,使之在情节构建、舞美设计、人物刻画等方面令人耳目一新。2012年,陈伯华又指导推出全本《宇宙锋》,既较好地继承了陈派艺术风格,又在保持剧本完整的基础上对结构、情节进行创新和完善,使赵艳蓉人物形象更加丰满。该剧已在北京国家大剧院、武汉琴台大剧院、武汉剧院演出近10场,获得业界及观众的一致好评。
2012年重排公演的大型现代民俗楚剧《回乡过年》一经亮相,就吸引了不少年轻人的目光。该剧舞台以农民画为背景,唱腔中除了传统的楚剧韵味,还加入不少湖北现代音乐元素,与浓郁的乡土气息融合,呈现出鲜明的地域特色。
传统剧目经过创新,既保持了经典的韵味,也符合当代观众的审美需求,汉剧、楚剧两个在中国地方戏曲剧种中有着特殊历史地位的剧种,努力在艺术实践中做到老而不陈旧,新而不忘本。王荔、耿丽娅、夏青玲、周娟等一批汉剧和楚剧青年演员脱颖而出,成为古老剧种传承与创新的新生力量。
以活态传承展示引发社会关注
除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的常设展览外,武汉市还特别重视文化遗产日的宣传展示活动。2011年文化遗产日期间,历时两个多月的“保护·传承——武汉非物质文化遗产展”,集中展示了各类非遗传承人近年创作的精品300余件,吸引数以千计的市民参观。在惊奇和赞叹之余,大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今年文化遗产日期间举办的“汉韵流芳——刘立汉剧收藏品展”,从汉剧戏迷刘立万余件收藏品中遴选200余件精品进行展出,受到广大市民尤其是汉剧戏迷的热捧。在汉口江滩大舞台举办的两场“2012年文化遗产日系列展演活动·曲艺专场”里,湖北评书、湖北大鼓等国家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何祚欢、张明智,湖北小曲、单弦拉戏等省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姚俐玲、顾耀宗,非遗项目湖北道情代表性传承人、八十高龄的周维及陆鸣、赵卫国、田克兢等优秀表演艺术家为观众奉献了精彩的曲艺节目。活态传承,精粹展现,让现场万余名老少市民再次沉醉于浓郁而精湛的地方特色文化中。
为了让非物质文化遗产贴近市民,武汉市在即将建成开放的“市民之家”专辟场地,集中展示具有代表性的非遗作品和民间工艺,让市民在办事之余方便地欣赏地方文化奇葩。为了让非物质文化遗产亲近年轻人,武汉市注重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2009年“武汉市文化遗产成果展”走进了武汉电力职业技术学院。2011年开展了汉剧进校园演出活动,10余场精彩演出不仅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提高了学生艺术修养,更激发了师生对传统戏曲艺术的兴趣和热爱。市二轻技校常年开展汉绣传统技艺的课程,培养了一批颇具发展潜力的青年“绣手”。
非遗技艺也是武汉市文化交流的重器。2010年武汉高龙民间表演艺术团一行73人赴台开展民间文化交流,辗转于台北、台中和苗栗,精彩的舞龙表演和隆重的民俗仪式受到台湾各界人士的热情欢迎。2011年,非遗项目传承人刘国瑞的黄鹤楼灯雕和凤凰灯成为“荆楚文化走澳洲”中的一个绚烂亮点。
积极开展生产性保护工作
生产性保护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也是近年来武汉市积极探索和实践的一个重要领域。2008年7月,汉绣工作室在江汉区分中心挂牌成立,在全省非遗保护工作中首开先河。几年来,汉绣工作室在多个地点分设,并逐渐向前店后场模式发展。2011年,武汉市文化局指导和支持汉绣传承人组建汉绣艺术研究院,并申报地理商标和普通商标。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2010年汉阳区成立了国家级非遗项目高龙(民间舞龙的一种形式)的传习基地,2012年6月又筹建了高龙博物馆,并在江欣苑社区打造民俗文化村,一批非遗传承人进驻并建立了个人工作室。目前,龙从发木雕船模工作室、黄春萍锦绣坊、黄陂泥塑民间艺术馆等一批集创作、生产、展示和销售于一体的非遗传承人工作坊(室)分布武汉三镇,成为非遗项目传承保护的重要场地。
为推进非遗文化资源与旅游资源融合,在武汉市委宣传部的指导和协调下,2011年市旅游发展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与部分非遗传承人、民间工艺大师签订合作协议,有力地推动武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产性保护工作。2012年4月由政府和企业联手主办的首届武汉非遗文化艺术节在东湖风景区举行,历时一个月,市民在美丽的东湖湖畔,看非遗、听非遗、吃非遗、玩非遗、购非遗,亲身体验武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
经过几年的坚持探索,一个“政府指导、企业承载、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生产性保护思路已逐渐明晰,并将不断推动武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向前发展。
展望:汉剧、汉绣、高龙、木雕船模……这一项项古老的民族民间文化,就是武汉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奇葩。这些纵贯古今的地域奇葩,在民间显示出顽强的生命力。今天,随着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正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并被武汉市委、市政府视作当前推进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这些独具特点的有形与无形的文化遗产不仅是纸上的名录,更是人们心中的珍宝,它们作为民族的“文脉”,文化的“灯盏”,定会散发出奇异的光辉!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湖北一男子持刀拒捕捅伤多人被击毙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6:49
04/21 11:28
频道推荐
商讯
48小时点击排行
-
64620
1林志玲求墨宝 陈凯歌挥毫写“一枝红杏 -
42654
2曝柴静关系已调离央视新闻中心 旧同事 -
37237
3人体艺术:从被禁止到被围观 -
28599
4老战友谈王朔:在新兵连曾以“神侃”天 -
21714
5李泽厚5月将在华东师范开设“桑德尔式 -
19652
6作家李翊云推新作 曾称莫言某作品“像 -
15979
7独特而温暖的画作 -
8591
8刘益谦举证功甫帖为真 称上博专家挑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