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节我把这本书送给妈妈
文化读书
文化读书 > 读书 > 正文

母亲节我把这本书送给妈妈

如果让你在今天给母亲送一本书,你会送哪本?

这个问题并不等同于对母亲表达感恩的「母亲节书单」,「给母亲的书」有着因人而异、不尽相同的答案。下文中,我们采访到9位朋友,发现他们的选择是如此丰富:有营养健康指南,有小说,有美食,有旅行故事……而你一定也还有更多的选择。

我们在想送母亲什么书的时候,也是在思考要对母亲说的话。随着不断成长,我们都不断加深着对父母的理解。在一年一度的这个节日里,想对母亲说的话,也早已无法用一句感恩简而化之。

那些更复杂的感情和平时难以一一道来的诉说,或许可以在今天,借送给母亲的这本书,讲出来。说说妈妈的爱好,说说她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除了小学作文,我们都很少有机会再去书写、描述妈妈的样子。而在母亲节,我们不仅需要「花语」,也需要「心语」,这份「心语」不为感动任何人,只为去重建在这个物理的世界里,生而为人,我们最基础的那个联系。而作为女性,更可以由此从母亲身上意识到自己的女性身份。

给母亲的书,是给她的礼物,更是我们在茫茫人生荒野里的「护身符」。

如果你也有一本准备送给母亲的书,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分享你想说的话。

采访 | 沈律君 Xuyan

整理 | 沈律君

图片 | 受访者提供

母亲节我把这本书送给妈妈

@ 朱皮特

我要送给妈妈「看见女性三部曲」

「我的妈妈是一位退休的中学语文教师。小时候,无论是最基本的遣词造句还是阅读与写作,她都给了我最直接的指导与启蒙。」

摄于妈妈32岁时。她抱着两岁的我在游乐园

摄于妈妈32岁时。她抱着两岁的我在游乐园

母亲节我想送给妈妈一套乐府文化的“看见女性三部曲”(《秋园》《浮木》《我本芬芳》)。

我妈妈是一位退休的中学语文教师。小时候,无论是最基本的遣词造句还是阅读与写作,她都给了我最直接的指导与启蒙。很长时间以来,我虽一直知道妈妈擅长文字写作,却不清楚书写在她生命中所占据的分量。

大概是我妈刚开始使用智能手机的那几年,我偶然间发现她经常会在自己微信的收藏夹里写一些小段的文本,内容是她对于与我爸婚姻关系的反思、我成长过程中与她发生的有意思的对话,以及她对所处世界的看法……这些不长不短的文字似乎不再有除她之外的其他读者,却也因此构成了我妈倾泄情感洪流的“秘密基地”。

我时常暗自揣测,退休后的这几年反而成为了我妈内心最为激荡的几年。以前无论是工作还是环境都无法选择,而退休则成为她想象另外一种活法的契机。于是在做了几年全职家庭主妇后,我妈在半年前的一个下午,直截了当地向我们宣布,她要去北京打工,重新找回自己的价值。

《秋园》《浮木》《我本芬芳》杨本芬/北京联合出版社/乐府文化/2020/2021/2022

《秋园》《浮木》《我本芬芳》杨本芬/北京联合出版社/乐府文化/2020/2021/2022

在大城市的日子虽免不了委屈,却也常使她自足,而这样的“雄心壮志”在我爸的突发疾病面前被彻底击溃。最终我妈结束了三个月的北漂,回到了家中照顾爸爸。

在回家后的一天早晨,我妈冷不丁地跟我说:“我觉得我的这些经历写出来一定很有意思”。我回答:“那你就写下来吧,不要担心会没人看。”我没有说出来的后半句是,普通人也拥有书写的权利,即使不会有太多文学技巧的运用,但有时候真诚也是许多写作者稀缺的美德,而正如费兰特所言,女性只有写出自己的故事,才能更加清楚自己的处境。

“看见女性三部曲”的作者杨本芬奶奶就是这样一位普通女性,她在厨房写出感动万千读者的作品,而我也希望借杨奶奶的书和她的具身经验向我妈传达这一想法并鼓励她:如果你有了通过写作表达自我的念头,就尽量不要让它轻易消失,直到这个念头被转化为行动并最终影响到更多的人。

母亲节我把这本书送给妈妈

@ Ein

我要送给妈妈《中国豆腐》

「我的妈妈每年都要用三天做“豆腐”这道大菜。」

妈妈36岁时摄于我家小院

妈妈36岁时摄于我家小院

母亲节,我打算送给妈妈一本《中国豆腐》。我看到这本书的第一眼,就觉得它是天生属于我妈妈的。在做豆腐这件事情上,她拥有最大的发言权。

豆腐,是我家最“重”的一道菜。之前每年一到腊月二十几号,我妈妈就要开始统计我们放假回家的时间。我爸爸在外打工,我跟我弟弟在外工作、读书。豆腐这道我家的大菜,要等到所有人都到家才能开始做,就像是一道独属于我家的团圆菜。

提前两天,我妈妈就会泡上大概10斤黄豆,次日大清早,妈妈借来磨豆机将泡发的黄豆磨成豆浆。豆浆倒入家里的大地锅煮开后,我们先是来一碗热豆浆暖暖身子。然后要等豆浆温度降低后,舀到一个大水缸里,慢慢加卤水,这一步叫”点卤水”。卤水用量的拿捏,是整个豆腐成功与否的关键。等豆浆与卤水渐渐变成豆脑,再舀入一个平铺在竹筐上的纱布里压实,这样豆腐就做成了。这整个过程大概需要3天,我妈妈做菜实在太有耐心了。

林海音 编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理想国 /2014

林海音 编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理想国 /2014

我弟曾称我妈妈是生活的艺术家,除了能做出全村最嫩的豆腐,只要是她想做的事情,好像都可以做到完美。她想自己种点粮食蔬菜节省开支,就把整个院子里都种满了蔬菜。到了夏天,黄瓜爬藤,刚长出来,嫩到仿佛入口即化,才拇指大,就被我们偷吃完了。

我童年里,父亲北漂,妈妈留守,最开始家里没有一部电话,经常是我爸给村子里唯一一家有电话的人打去电话后,让他们帮忙叫妈妈去接电话,约定好半小时后我爸再打过来。于是妈妈背着弟弟,牵着我,去接电话。有时候电话里来了“任务”,比如寄一张我们仨的合影给我爸,于是妈妈去大集上扯来布,给我们三个人做一身亲子服,拍下照片、寄给爸爸。随着照片还写下怎样的思念,我无从知晓。

现在我妈妈依旧是整个家庭的粘合剂和精神支柱,而她最大的心思和乐趣,在于在抖音上记录自己的一餐一饭、见到的一草一木。《中国豆腐》一书,倒不必她去读,而是作为我们全家的一种纪念。无论是否在老家,比如现在因为疫情回不去故乡,但是每次说起做豆腐吃,我们依旧会记起寒冬腊月中,豆腐锅蒸腾着的热气。

母亲节我把这本书送给妈妈

@ 籽今

我要送给妈妈《奥丽芙·基特里奇》

「我的妈妈,当她现在对我强硬的时候,其实我明显能感觉到她脆弱的东西。」

二十七年前,妈妈和我

二十七年前,妈妈和我

这个问题其实我想了好久,在各种书里面纠结,最后决定送她那本《奥丽芙·基特里奇》。

前几年有个“科恩嫂”出演的同名美剧,故事的女主角,名字就叫奥丽芙·基特里奇。这部剧的文学感特别强,一是它整个镜头语言的风格,好像加了某种特别冷峻的滤镜,还有“科恩嫂”对一个女人一生那种特别写实的演绎。所以它虽然是一个女性个体故事,但具有一种现实主义的史诗感。

我隔了一两年买的书,明显感觉到是这本书的调性决定了电视剧的风格。因为作者也是女性,所以这本书它一来很细腻,但同时它有一种冷静的气质,没有让细腻泛滥,而是有一点距离感。

这个女人她性格中很多东西跟我很像,但再往深追溯,可能更像我妈妈。

[美] 伊丽莎白·斯特劳特 / 张芸 / 南海出版公司 / 新经典文化/2019

[美] 伊丽莎白·斯特劳特 / 张芸 / 南海出版公司 / 新经典文化/2019

小说情节简单的概括就是:奥丽芙·基特里奇这个女人的一辈子。她是一个特别强硬、严厉的人,在书的开头,可以看到她跟孩子、丈夫之间那种较为紧张的关系。但随着故事推进,她年龄的增长,你会慢慢发现这个女人骨子里面其实特别正直、善良,又很温柔。她身上这个复杂性让你欲罢不能。

我不想给我妈妈看那种特别苦大仇深的文学作品,这本书会给人一种释然和欣慰。故事最后一幕,主角她很舒适地躺在床上,看着窗外的景色,感觉一种安然,这是一生到最后的状态,不管多少起伏跌宕,到最后归于平静,挺给人抚慰感的。

不仅是抚慰,我觉得我妈妈一定也能从这个女人身上看到自己的很多东西。因为她也一直是以一种很强硬似乎有点高冷的姿态“面世”,是个严厉的母亲。

刚刚说到这本书里这个女人的另一面,其实我想跟我妈妈说,我知道你身上也有这种东西。我越来越觉得我妈妈的“严厉”对我不重要了,反而是她骨子里面的那种爱和善意、她对我教育中那种很原始的正义感,慢慢浮现出来。

当她现在对我强硬的时候,其实我明显能感觉到她脆弱的东西。不是说我的理解能力变强了,而是我在慢慢靠近她抚养我时的年龄和处境,作为女性,我们生命经验慢慢开始重合起来。

我觉得我在慢慢靠近她,不是我想不想,而是它在客观发生,我正在慢慢靠近她。

母亲节我把这本书送给妈妈

@ 途远

我要送给妈妈《昨天的中国》

「我的妈妈生于五十年代末,《昨天的中国》中照片拍摄的时间,那时她大概二十多岁。那是她的青春时代。」

《昨天的中国》里的一张照片,妈妈说她当年也有这条裙子

《昨天的中国》里的一张照片,妈妈说她当年也有这条裙子

我有一本很喜欢的摄影集,想送给我妈妈。这本书的名字叫做《昨天的中国》,作者是一位法国的著名摄影家,名字叫阎雷(Yann Layma)。在改革开放如火如荼的八十年代,他来到中国,在我们国家的大江南北拍摄照片。这本摄影集摄很有意义,呈现了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社会图景,作品大都饱满生动。这本书的内容也非常丰富,上一页还是福建安溪的茶厂产茶的盛景,下一页就变成了白雪皑皑的东北铁路。

我妈妈是一位比较传统的女性,性格比较温柔随性,我们之间的关系是比较融洽和亲密的,几乎每天我们都会通话,聊工作、聊生活。自从我喜欢上摄影、经常和她分享我拍的照片之后,她也会更多地关注一些影像方面的内容,所以想把这本书送给她。

[法国]阎雷 (Yann Layma) / 杨宁 /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 后浪/2015

[法国]阎雷 (Yann Layma) / 杨宁 /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 后浪/2015

另一方面,因为我妈妈生于五十年代末,《昨天的中国》中照片拍摄的时间,那时她大概二十多岁。那个时候她刚刚工作,在一家国营单位里做会计。那是她的青春时代,那个时代已经渐行渐远。这本书把过去的时光以这种影像的方式留存下来,我觉得对我妈妈这样从那个时代过来的人有特殊的意义,相信她看了这个时代的摄影也会有特别的感受。

最后我想对她说,“这本书以影像的方式把一个时代凝成永恒,我也相信那个时代所承载的您的年轻的心也能永恒。”

母亲节我把这本书送给妈妈

@ 格格

我要送给妈妈《当你学会独处》

「我的妈妈从来没有独自居住过,对其他人的存在和陪伴,她有一种天然的默认。」

前年,妈妈和我在野鸭湖

前年,妈妈和我在野鸭湖

我想送给妈妈的是周国平的《当你学会独处》。

他虽然也写过像什么“在世纪转折点上的尼采”那类哲学书,但是他写这种生活化、小哲理、小智慧的书,我觉得也不错。相比其他科普类的书,它的语言更加平实,周国平一直都能把自己的人生哲思用很平实的语言描述出来。而且你从任何一页翻进去,都是一个比较独立的议题。因为周国平他自己也做公众号,所以他的写作可能会比较贴近我妈妈的阅读习惯。加上他在年龄上跟我妈妈差不多,他们可能经历过同样的时代、相似的事情,所以我觉得他写的东西应该是能够说到她内心里。

还有一个原因是,我们现在处在一个特殊的时期和特殊的地理空间,准确来说,是在酒店隔离。因为小区有确诊病例,所以在五一之前,我们就已经居家隔离了5天。那个时候大家都有点小崩溃,但是我妈还是比较镇定;后面说需要再去酒店集中隔离的时候,大家情绪就很沮丧了,我妈也是前前后后各种打听,她在整件事情中充当着一种安定的力量,让大家能更有信心去面对。

但其实我们大家都不太了解将要面对什么。进了酒店之后,身处一人一屋这样的隔离环境,它跟现实生活就真的完全是两个世界。因为在网络之外,你接触不到外界的任何东西,这种环境的巨变会让人的生活方式也发生变化。所以我觉得这本书可能更适合她在现在这个场景下阅读。

周国平 / 浙江人民出版社 / 2020

周国平 / 浙江人民出版社 / 2020

我们这一代人,独处的意识和需求是非常明显的,经历了某些喧闹的社交场合,或者是从工作环境中脱离出来之后,我们有很强烈的想要独处的欲望。但我妈妈她们这代人好像没有。她好像时刻都可以跟别人待在一起,她也从来没有独自居住过,对其他人的存在和陪伴,她有一种天然的默认。但她在照顾周围其他人的时候,也忽略了自己的需求。或者说,她压抑了自己。在现在酒店一对一隔离的环境里,她肯定比我更难适应。

所以我也想通过这本书在这段静止的时间里,帮助她重新审视一下自己的内心需求。让她在独处中不那么痛苦。按照隔离14天这个时间段,我们需要在酒店待9天,母亲节很可能是我们出关的这一天,希望如此。

母亲节我把这本书送给妈妈

@ 千禧

我要送给妈妈《巨流河》

「我妈妈的脑回路很清奇,她不止一次建议我:沿着长江顺流而下,坐船去上学。」

妈妈33岁时,摄于重庆黑山谷

妈妈33岁时,摄于重庆黑山谷

我想送妈妈一本《巨流河》。在这本书的作者齐邦媛的笔下,我看到了一个永远年轻、有韧性的女性,看到了自己妈妈的影子。

妈妈从小就特别独立。听外公外婆说,因为家里没人照顾她,她5岁开始就得自己做饭;上学也无人接送,得自己走回家。有一次下暴雨,她在放学路上掉进了路边的水沟,自己爬了起来。所以到现在,她自己能完成的事情,绝不会先要求别人。

妈妈的脑回路也很 “清奇”,总会冒出一些我想不到的点子。比如我当时去决定坐绿皮车从广州去海南,我想让她夸我“节约”,结果她却反问道:“为什么不坐汽车呢”。还比如,我在上海上学,我们家在重庆,她不止一次建议我“沿着长江顺流而下,坐船去上学”。其实她是希望我多尝试,体验多种生活。

齐邦媛 /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 2010

齐邦媛 /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 2010

我经常跟同学说,有时候我妈说话特别有哲理。她书读得不多,但她能从很小的事情里悟出很多:如何为人处事,如何度过情绪的低落期,如何面对亲人的离开……

很多我不会的事情,都是她用自己的行动教会我的。记得我初中的时候,她告诉我,她第一次读完余华的《活着》之后,哭得稀里哗啦的,看到余华在访谈里说道“《活着》其实是一个喜剧”,她就又看了一遍。有时,我会很惧怕人世的苦难别离,妈妈大概会安慰我说——要像福贵那样,学会忍受,活着本身就是意义。

母亲节我把这本书送给妈妈

@ 贰D

我要送给妈妈《午夜降临前抵达》

「我的妈妈是一个很外向的人,可能因为都爱玩,她跟我爸走在一起了。」

2019年,我和妈妈在午夜降临后抵达土耳其小镇

2019年,我和妈妈在午夜降临后抵达土耳其小镇

今年母亲节我想给我妈送的是一本关于旅行的书,《午夜降临前抵达》,讲的是作家刘子超在中欧和东欧各地游历的旅行经历。

刘子超的旅行写作是同类型里比较好的,他写旅行不是那种感受或者是抒情式的,而是会深入到一个地方,比如多瑙河沿岸大家从未听说过的一个小镇,或者一些著名城市,比如布拉格的一个犄角旮旯,然后在其中和很多当地人交谈,跟住在这个地方的人相处,其实算是一种深度的体验。他还会提到这个地方在地理上、历史上的位置,把它放在大环境中去看,而不是当做一个个孤立的景点。看这本书有点像在一个开放世界玩VR游戏,不只是简单地闯关。

我妈一直有个愿望,就是到欧洲去旅行。在疫情前的2019年,我刚好有一段时间的空档,就自己定了一个路线,和她一起两个人去土耳其玩了十几天。我俩很多年来第一次一起相处这么长时间,虽然土耳其不太“欧洲”,但还留下了挺美好的回忆。

在这本书里,作者刘子超经常半夜莫名其妙赶到一个城市,可能是坐最后一辆车到达,然后他就会描写午夜的城市是什么样。当时我们有相似的经历,那是去土耳其亚洲部分的一个小镇,需要飞机转大巴,到的时候已经是半夜1点多,能看到那种午夜的小镇,灯光昏暗,没有人,但有很多猫。我记得我们坐在一个古罗马水道遗迹下面吃宵夜,那个遗迹旁边有个宣传横幅,我妈让我问老板上面是什么意思,老板说,是在从前遗迹之下,土耳其人开始新的生活。我就和我妈说,这是人家的“土耳其梦”。

刘子超 / 文汇出版社 / 新经典文化 / 2021

刘子超 / 文汇出版社 / 新经典文化 / 2021

回来之后就疫情了,这几年哪儿也没去,想着这个母亲节送她这本书,一方面可以回忆我们那次旅行,一方面展望一下深入欧洲的下一场旅行。

我妈是一个很外向的人,和我爸在一起之前,她本来还有一个男朋友,那个男朋友比较老成,没什么生活的乐趣,但我爸就天天叫她去爬山,或者骑很远的自行车跑去看石窟。可能就是因为都爱玩,让她跟我爸走在一起了。

她今年50多岁了,她这个年纪的女性并没有我同龄女性那种特别独立的意识,所以我和我爸不在的话,她一般也就一个人在家。不过因为我爸之前工作是在深圳,不经常回来,我又在北京,她前几年就“被迫”开始独立了,比如她会经常自己淘宝一些家具自己组装、自己修电灯,自己学驾驶,甚至学会了自己剪视频,我意识到她的自学能力可能比我爸和我都要强。

除了旅行,她还希望有一个房车,可能是她喜欢美国电影里房车旅行的那种氛围。到时候我们就开着房车,再叫上我爸(上次没叫他)以这本书为参考,定好目的地,择日再出发。不过如果以后她一个人开着房车出去,我也毫不惊讶。可能不是《无依之地》那种风格,要比那个更愉快一点。

母亲节我把这本书送给妈妈

@ 仍安

我要送给妈妈《营养圣经》

「我的妈妈检查出了肿瘤,我去想妈妈之前的生活,看到底是哪里出了错。」

妈妈来佳木斯姥姥家看我。摄于妈妈25岁时

妈妈来佳木斯姥姥家看我。摄于妈妈25岁时

这个母亲节,我打算送妈妈一本《营养圣经》。

2019年,我妈妈检查出了肿瘤。我一直觉得如果生活习惯健康,人是不会生病的,所以我就去想妈妈之前的生活,看到底是哪里出了错。

我妈妈一直看上去都特别健康,也没有什么烦恼,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有着稳定的工作和生活,以至于我完全不会察觉到妈妈情绪的变化。

之前我每次假期回家,看到的妈妈,永远是一个能给我做好饭、做好家务,同时又能照常上班的妈妈。我一直以为母亲就是那样的母亲,永远是一个精力充沛的状态,那个时候也想不到什么女权、女性主义,也觉得她不会存在什么破碎或者emo的时刻。

我妈妈在工作方面遇到的事情,都是自己扛着。比如有一阵子她从黑龙江的分公司调到县里面的一个仓库,她40多岁了,还面临工作调动,还要住集体宿舍……但是这些苦她以前从来不说,我们根本也察觉不到。后来她是通过自己的努力一点点回到了之前的岗位。

当她生病后我才察觉,我妈妈不喜欢疏解心中的郁闷,所以一直郁结着,就变成了肿瘤。现在我工作了,也意识到主动去疏解工作、生活、人际关系的压力,是一件很有必要的事情,也更坚定要从生活习惯上找到一些事情的源头。

我去听了一些养生课,学习食补、去运动、坚持泡脚,每天往我家群里转发各种养生知识。我不怎么习惯运动,觉得卷腹这些动作挺反人类的,但是我依旧坚持每天跑步,因为我想通过运动告诉妈妈,这能让你的身体变得更好、更年轻,让你更快乐。所以我每次跑完步、跳完绳都会在我家群里打一下卡。

[英]帕特里克·霍尔福德 / 范志红 / 南海出版公司 / 2008

[英]帕特里克·霍尔福德 / 范志红 / 南海出版公司 / 2008

刚过去的这个五一,我原计划回老家的。然后我就找到了这本《营养圣经》打算送给她。我都想给书里每一次提到食物的地方贴一个小标签,想让妈妈每次翻开这本书就知道自己应该吃什么。

我觉得书应该是把自己和母亲链接起来的东西,通过送书这个行为,去发现她到底喜欢什么、她需要什么。送书不是为了取悦,而是为了帮助她去相信一些东西。自她生病后我一直是身体力行,帮助她相信运动和健康饮食的力量。我知道我妈妈不喜欢纸上谈兵,她喜欢实践出真知,所以如果我自己生活好了,我妈妈会看到,那么她也会受到我的影响去做。

母亲节我把这本书送给妈妈

@ 何可人

我要送给妈妈《流俗地》

「我的妈妈出生于72年,年轻时是一个文艺女青年,她床头还蛮经常摆一本张爱玲的小说全集(可能是盗版的)。」

妈妈年轻时候的复古艺术照

妈妈年轻时候的复古艺术照

我想给妈妈送的书是《流俗地》。

一个特别好笑的原因是这本书的作者——黎紫书的眉眼跟我妈妈还挺像的。因为她(黎紫书)的眼窝也是有点凹陷的,有很多人说她长得像李若彤,我妈妈也是那种长相。她说话也和我妈妈很像,是那种温温温柔柔的,所以我在视频里看到她整个人的状态,一瞬间就想到了我妈妈,一种特别奇妙的感觉。这是其中一个微不足道的理由,但也可能是冥冥之中的缘分,预示这本书会跟我妈妈产生联系。

作家黎紫书

作家黎紫书

我妈妈出生于72年,年轻时是一个文艺女青年,爱看小说。我很小知道她在看书,她床头还蛮经常摆一本张爱玲的小说全集(可能是盗版的),书上的折页总是会变。她结婚的时候,我大舅问,我送你什么礼物,她就说我不要别的我就要书,然后大舅就送了她一套四大名著,那一套书至今还在我家里。她从来不丢书、不卖书,搬家就搬来搬去。我爸就说我俩是书呆子,这些书有什么用呢?我妈就会怼她说,就是因为有这些书,你女儿才考上了好大学。

不过因为限于所处的时代,她没有像我受这一套知识分子话语体系的教育,虽然她爱文学,但是她的趣味跟我不那么一样,她会更喜欢看描绘真实生活、更现实主义一些的内容。黎紫书的这本《流俗地》,就是在描绘生活的时候,同时写出了日常生活中看不到的一面,包括一些很细微的心理,或者是做人的道理,人生命运、方向等等,我妈妈她可能更会被这些所吸引。

[马来西亚]黎紫书/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十月文化/2021

[马来西亚]黎紫书/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十月文化/2021

送她这本书,还有个原因,是想让她能多看看外面的世界。有时候聊天,她非常想要跟我交流,一打电话就会跟我聊疫情、聊俄乌战争,她会不自觉说一些她在她渠道里看到的东西,好奇问我到底是不是这样。她自己的生活又非常重复,每天准备三餐,为吃什么而烦恼。她其实在自己的生活中是很委屈的。

《流俗地》这本书,它描绘了另一个远方的世界、另一个华人世界,写到了另外一片土地上的人相似又不同的生活。通过这个小说,我妈妈至少可以看到一片和她身处的、接触到的世界非常不一样的新天地,看看除了她生活的小小社区以外,外面的人是什么样的,让她在单调的家庭生活中可以通过小说透口气。

记得她有一次开完同学会回来,告诉我她的同学说她还和以前一样,有一种不食人间烟火的感觉,她听了很开心。希望这本书也能让她开心。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