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熬夜赚的钱,都用来养生了

年轻人熬夜赚的钱,都用来养生了

今年8月,某视频平台up主“大西米君”因40个小时没合眼,最后感染病毒导致病发,被送进了ICU,该记录视频获得了两百多万播放量。

视频发布的当天,up主本人就在评论区置顶了这样一条评论:“刚看到热搜上一个26岁的女孩因为经常熬夜脑出血了!姐妹们!我一个资深熬夜患者都不准备熬夜了,你们自己看着办吧!!”

她口中的那位26岁女孩在康复后是这样告诫广大网友的:“爱惜自己,生命可贵。细水长流,不要着急在年轻的时候匆匆挥霍。”

两位90后年纪轻轻就差点“猝死”,这样活生生的例子摆在眼前,把边熬夜边看视频的网友们吓得不轻,纷纷把自己跟发病前的各种症状“对号入座”,仿佛下一个需要抢救的人就是自己了。

甚至还有人立下了“以后每天十点就上床睡觉”的Flag, 但得到的却是其他网友的灵魂发问:“十点,你下班了吗?”

不熬夜?难

像评论区的众多网友一样,一边立下我要早睡的Flag,一边又没法不熬夜,似乎成了当代年轻人的一种生活常态。打开微博,发现“熬夜”相关的词条似乎每周都能上一次热搜。

“熬夜在身上的明显反应”“熬夜时心脏忽然咯噔一下是咋回事”“熬夜能补回来吗?”……除了在网络世界无数次点进相关的搜索词条,现实中该熬的夜一次也没少。

“熬夜危害大”的道理谁都懂,但是根据某数字健康大数据管理平台发布的《中国网民睡眠质量白皮书》显示,熬夜在年轻人中为普遍现象,他们的睡眠时长正呈下降趋势,睡眠过短即小于7小时的用户占到了64%,熬夜晚睡的用户占到总人数的一半以上。

睡眠质量低下的问题越来越普遍

前一天晚上没睡好,第二天起来还是难逃继续加班。根据“猎聘”发布的《当代年轻职场人现状洞察报告》显示,有超过7成的90后被强制要求或自愿性地加班,加班“1-3小时”的占比超过9成。

这种状况不单单局限于一线城市,而且正在向下蔓延。一些二线甚至三线城市,许多岗位的“加班”现象也逐渐成为常态。

“打工人”逃不掉加班的命运

在原本的8小时工作制上再延长一至三小时不等,当代年轻人的一天中,工作时间可能达到10小时甚至更长,加上回家后可能还有线上完成的任务,他们的生活可以说几乎是被工作主导。

一天中最放松的,就只有躺在床上打开手机准备刷刷微博、追追剧的时候,因为只有这段时间才是真正属于自己的。不知不觉,刷到了凌晨,12点之前要睡觉的Flag又倒下了。

网友道出熬夜的“真谛”。

这种“报复性熬夜”的习惯无疑给生理和心理上都带来了高负荷,导致神经的高度紧张,即使身体已经非常疲惫,精神上依然难以放松,从而又再次陷入失眠、无法深睡的恶性循环。

不是每个人

都有“躺平”的选择权

既然工作时间长是导致睡眠不足的重大元凶之一,那为何不选择“躺平”,偏偏要加班呢?

《当代年轻职场人现状洞察报告》就向我们展示了支撑年轻人坚持经常加班的原因,似乎给出了答案。“生活成本高,不加班的工作工资低,缺乏生活保障”为90后坚持加班的最主要原因。

其次,“为了多攒钱,未来能过上更好的生活”“房贷、车贷等还款压力”也获得了超过半数受访者的选择。所以说,“加班”实属现实之下“打工人”的无奈之举。

加班原因令人心酸

当然,选择“躺平”,和996抗争的人也有。

某视频网站up主十元鲤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在985大学硕士毕业之后,她进入了一家知名互联网大厂,过上了外人看来光鲜、实则一直996的生活。

每天加班回到家以后,除了立刻瘫倒在床上以外,对什么事情都提不起兴趣了,“我们的生产生活效率越来越高,为什么却越来越累”成为困扰她的疑问。

在这样枯燥疲惫的生活持续一年之后,她毅然选择离职,做起了拍视频的“无业游民”,即使放弃了高薪酬的工作,她还是感叹终于“爷青回”。该视频一经发布,她在短时间内就成为了粉丝数破万的博主。

在首个视频引发了网友们强烈的反响与“共鸣”以后,她再次发视频强调,观众们千万不要轻易学习她的“鲁莽”,随随便便辞去来之不易的工作。

辞职需要建立在有存款准备和生活保障的前提之下,而离职是需要在做足了充分准备和明确未来方向后才做出的决定。虽说身体健康就是最大的财富,但在这个985毕业生都有可能失业的时代,“躺平”所需要付出的代价太大了,不是所有人都能够承担,而十元鲤只是比较幸运的那一个。

对于大部分普通人来说,“内卷”也只是为了拼一份生活保障,“躺平”可能还越躺越焦虑了。

20岁的年龄,40岁的身体

无法逃脱社会的“内卷”,就只能接受心理和生理上的消耗。因工作时间长导致无止境地久坐,因工作太累给不运动找借口,又因没有时间做饭而匆匆订外卖解决三餐。

长期不健康的生活习惯,让各种大大小小的健康问题早早就找上了当代年轻人,随之而来的“健康焦虑”充斥着他们的生活。

对自身的健康状况感到焦虑,听起来似乎是人到中年以后才有的心理现象,而事实却恰恰相反。

根据丁香医生平台发布的《2020国民健康洞察报告》显示,相较于中老年人,年轻人对自己身体健康状况的满意度要更低,同时还拥有更多的健康困扰。

在“饮食健康度”和“运动健康度”的自评中,00后给自己打出了最低的分数,他们对于自己健康状况的评价甚至还不及父辈(70前和70后)。

不论是在饮食还是运动方面,健康自评都和年轻程度不成正比。皮肤问题、体重问题还有情绪问题,都是年轻人对自己身体健康的担忧项,二十岁的年龄,四十岁的身体,可能真的不是一句玩笑话。

深知自己生活方式不健康,加之网络媒体发达的时代,人们总是接收到许多关于疾病的新闻信息,当身体出现一些不适,就开始自己代入和放大各种疾病的症状,“对号入座”,变得越来越焦虑。

身体上的“预警信号”使许多人从“我还年轻”“我还能作”,渐渐成为了“听妈妈的话,乖乖穿上秋裤”;从“冰镇啤酒配炸鸡”变成了“多喝热水少油少盐”。不敢看医生,害怕做体检,除了朋克养生,似乎也很难有更好的选择。就算最终鼓起勇气体检看医生,医生恐怕也只能跟你说:少熬夜,多运动。

永远健康的只有商家的钱包

对于消耗身体产生的代价,年轻人除了朋克养生,同时还在想尽各种办法补救。疾病保险、保健品还有各种健康食品……当代年轻人已经成为了这些“健康焦虑安慰剂”的消费主力军。既然无法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那就侥幸花钱“买”健康吧。

根据央视财经大数据发布的《中国青年消费报告》显示,保险在年轻人当中的销量有所增长,而保健养生类产品占到了青年人花钱排行榜的前三位,仅次于“教育培训”和“住房”,占到了26.11%。在某购物平台上,一些知名保健品商家产品的月销量几乎都可达到万件以上。除此之外,“低盐低糖低脂”的健康食品,越来越受到年轻人的拥护。

某购物网站上主打出售健康零食的店家随处可见,各种口味的鸡胸肉、尽力模仿出奶茶味的代餐粉、难以下咽的蔬菜汁,销量从来不减。

甚至连被诟病“不健康”的奶茶店们,都华丽地摇身一变,挤进了“健康饮品”的竞争行列。前有加钱换购的“0卡糖”,后有风靡各大城市的“蜂皇浆熬夜水”——在含有红枣、菊胎等成分的水中再放入一根人参,一口喝下,提神又醒脑,淡淡的人参味带给你熬夜后不会秃头的错觉。

更有商家直接顶着某著名保健品公司的招牌,在全国各地开起了“养颜奶茶”店,饮料“多肉葡萄酪酪”主打添加葡萄籽精华,“麦草柠檬纤维茶”主打添加青汁,且富含膳食纤维……一时间还掀起了网红打卡的风潮。

结果,保健品公司官方发声说该奶茶店并没有获得授权,而对方早已凭着自己的噱头赚了一大笔加盟费。

总之,年轻人焦虑哪方面的健康,商家就能变着法子把它转化成商机,你颈椎不舒服,正骨诊所就越开越多。你睡不着觉,褪黑素软糖就越做越好吃。到头来,真正能保持健康的,恐怕只有商家的钱包。

而当再次打开视频网站,大数据又给你的首页推送来一条健身博主的视频,发布短短几个小时,播放量马上要破10万了。你躺在床上点开了视频,想根据难度决定要不要运动一下,准备成为那十万分之一。只见热评写着:“收藏视频从未停止,健康生活从未开始。”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