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制造一个人——改造生命的科学和被科学塑造的文化

如何制造一个人——改造生命的科学和被科学塑造的文化

如何制造一个人——改造生命的科学和被科学塑造的文化

【基本信息】

书名:《如何制造一个人:改造生命的科学和被科学塑造的文化》

原书名:How to Grow a Human: Adventures in Who We Are and How We Are Made

作者:[英] 菲利普·鲍尔

译者:李可 王雅婷

出版时间:2021年6月

关键词:迷你器官/干细胞/嵌合体/胚胎/医学伦理/基因筛选/设计婴儿/人体/人性/贺建奎

【核心卖点】

赫尔曼·黑塞、玛丽·雪莱、爱伦·坡、阿道司·赫胥黎

用文学家的语言

培养迷你大脑、用猪制造可移植的器官、中国科学家创造的克隆猴

介绍最前沿的科学

是否应该创造人和动物的嵌合体生物?

基因筛选、“设计婴儿”将如何扩大社会不平等?

对于培养出的有感知能力的大脑,我们是否应该承担道德责任?

探讨随之而来的伦理和社会问题

胚胎发育到什么阶段时就应该被视作一个人?

以生殖为目的的性行为是否终将消亡?

当人脑可以被计算机充分模拟时,人与非人的边界在哪里?

思考关于人体和人性的哲学

【内容简介】

2017年夏,英国伦敦大学学院的科学家从菲利普·鲍尔的肩上取下一小块组织,用这些组织的细胞开展了一项特殊的实验。8个月后,这些细胞发育组装成了一个迷你大脑:细胞的种类不仅从皮肤细胞转变成了神经元,而且细胞之间还形成了大脑中那样的神经连接,能够传递神经信号。

随着干细胞、基因编辑、体细胞克隆、组织工程等技术的发展,这类看似只可能出现在科幻小说中的情节正在或即将成为现实。在《如何制造一个人》中,菲利普·鲍尔回顾了人类认识和改造生命的历史,并引领读者去领略这一领域当今最前沿的进展:创造各式各样的迷你器官并把它们组装起来;用猪作为器官工厂,生产可供移植的人体器官;通过3D打印的方法打印组织甚至器官;见证中国科学家创造出世界上首例体细胞克隆猴……

在增进人类对生命的理解的同时,这些领域的科学进步也在塑造着文化和社会。从小说《弗兰肯斯坦》到《美丽新世界》,从电影《黑客帝国》到艺术作品“猪的翅膀”,作者引用文学、艺术、电影等诸多领域的例子,展示了科学是如何影响文化和社会风潮的。

科技的进步不仅会惠及人类的健康,同时也可能带来前所未见的社会、伦理和哲学问题:是否应该允许创造人和动物的嵌合体生物?胚胎发育到什么阶段时就应该被视作一个人?对于培育出的有感知能力的迷你大脑,我们应该承担道德责任吗?当人脑可以被计算机充分模拟时,人与非人的边界在哪里?对于这些问题,作者都以优雅的笔触逐一进行了探讨。读完这本书后,你对人体、人性以及生命科学的理解将会与此前截然不同。

【作者简介】

菲利普·鲍尔,科学作家、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欧盟委员会合成生物学专家团成员。鲍尔曾在世界著名科学期刊《自然》杂志担任编辑超过20年,目前仍是《自然》的顾问编辑。他还是《自然 材料科学》《化学世界》等科学期刊的专栏作家。他撰写的文章见于《纽约时报》《卫报》《金融时报》《新科学家》等世界著名媒体。

鲍尔已出版著述超过20部,这些作品都以科学为主线,涵盖科学、历史、文化、社会等领域和话题。其中《鲜艳的泥土:颜料发明史》获英国技术史学会2003年度图书奖,《预知社会:群体行为的内在法则》获英国皇家学会2005年度科普图书奖,《优雅的方法:10个优美的化学实验》获英国科学史学会2007年度科普图书奖,介绍量子物理学的科普图书《毫不奇怪》被《物理世界》杂志选为2018年度最佳图书。

由于在科学传播领域的杰出贡献,鲍尔获得了很多荣誉和认可,包括但不限于英国物理学会开尔文勋爵奖章、意大利科学交流基金会拉格朗日奖、美国化学会詹姆斯·格雷迪–詹姆斯·斯塔克奖。

【编辑推荐】

零滞后,最前沿:本书英文版出版于2019年,涵盖了截至2019年的科学研究,以科普图书中罕见的速度零滞后介绍相关领域正在发生的前沿进展。

用文学家的语言,介绍最前沿的科学,探讨随之而来的社会伦理问题,思考关于人体和人性的哲学。

本书中大量最前沿的科学内容此前从未有大众科普图书(无论中文还是英文)介绍过。

一幅科学研究者的群像,有人推动科学进步,造福全人类,有人留下抹不掉的学术甚至人性污点:汉斯·斯佩曼(诺贝尔奖获得者)、亚历克西斯·卡雷尔(诺贝尔奖获得者)、罗伯特·爱德华兹(诺贝尔奖获得者)、山中伸弥(诺贝尔奖获得者)、黄禹锡、小保方晴子、贺建奎……

《科学》《自然》《柳叶刀》三大著名科学期刊给予本书极高评价,“读完这本书之后,你对生命科学的认识将会与此前截然不同”(《自然》杂志)。

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高级研究员、神经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仇子龙作序,中国科学院干细胞与再生医学创新研究院研究员、干细胞与生殖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李伟倾力推荐。

【媒体、学者推荐】

《如何制造一个人》讲述了细胞生物学的曲折发展历程,推动读者思考生命的边界位居何处。

《科学》杂志

读完这本书之后,你对生命科学的理解将会与此前截然不同。

《自然》杂志

引用大量实验研究结果,作者充分展示了前沿科学可能带来的变革,同时直视这些技术可能引发的社会和伦理问题,坦承人类还有哪些问题有待探索。

《柳叶刀》杂志

作为一名长期从事该领域研究的研究者,很高兴看到作者以通俗易懂的语言把哺乳动物生殖、发育和再生领域的前沿研究清晰地展示在这本书里,并对其中一些研究可能引发的伦理争议进行了深入的思考。

李伟

中国科学院干细胞与再生医学创新研究院研究员

干细胞与生殖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

对生命感兴趣的读者肯定会从这本书中了解到细胞科学的最新知识,同时陷入对人类生命未来的深刻思考,从培养皿中的类器官究竟在多大程度上是生物体,到人类在多大程度上可以重塑生命。

仇子龙

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高级研究员

神经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

【读者对象】

常规的科普图书读者;对带有“科幻感”的“黑科技”感兴趣的读者(比如趣味对标马斯克、《黑客帝国》等话题的读者);对科技进步引发的社会问题感兴趣的读者;部分对文学、社会学、哲学感兴趣的读者。

【目录】

推荐序

作者序

引言:培养皿中的大脑

第1章 生命的碎片:细胞的过去与现在

第2章 躯体的构建:传统的造人方式

插曲I 人是一个超有机体:从细胞到群体

第3章 永生的肉体:如何在体外培养组织

插曲II 英雄与恶棍:癌症、免疫和我们的细胞生态系统

第4章 命运的转折:如何重编程一个细胞?

第5章 零件工厂:用重编程细胞制造组织和器官

第6章 我血肉的血肉:关于未来之性和生殖的困惑

第7章 造人技术的未来:可怕的后代?

插曲III 孤独心灵的哲学:大脑能在培养皿中存活吗?

第8章 血肉的回归:接受肉体的自我

致谢

引文注释

参考文献

【书摘】

第5章 零件工厂:用重编程细胞制造组织和器官

几年前,日本生物学家小林俊宽和中内启光发现了一种让干细胞言听计从的方法。他们的想法是在宿主动物中为所需要的器官创造一个“龛位”(niche):对胚胎进行改造,使之失去形成这种器官的能力,从而在这种器官原本的位置上留出一个空间。这一想法源自20 世纪90年代早期的一项研究,在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以一种特殊的小鼠为研究动物,这种小鼠缺失了一个关键的基因,因而无法产生免疫系统的白细胞。当科学家把取自正常小鼠,含有这个基因的胚胎干细胞注射入缺失这个基因的小鼠胚胎后,他们发现这些胚胎发育成的小鼠能够产生白细胞。

这表明宿主的胚胎非常“足智多谋”。上述被注射进胚胎的干细胞最初并没有特定的命运:它们可以发育成任何类型的组织。但随着胚胎的发育,胚胎中原有的细胞似乎在说:“是时候产生免疫细胞了,等等,我们没有产生白细胞的基因。啊,看,这些‘外来户’有。干脆让它们承担这个任务吧!”

当然,细胞并没有这么通人性。但有时候,如果不用这种拟人化的表达方式,就很难把其中的原理讲得浅显易懂,因为细胞的应答方式中似乎蕴含着一种远见卓识、聪明才智以及团队协作能力。“似乎”这个词中蕴含着一种张力,影响着我们看待生命中细胞和组织的身份以及自主性的方式。

更关键的是,生长中的生物体确实会利用来自另一生物体的合适细胞,去主动填补一个空白的“组织龛位”(tissue niche)。2010年,在剑桥大学格登研究所工作的小林俊宽发现,人为地创造一个龛位能够诱发这个过程。他和同事首先在小鼠囊胚中敲除了一个对胰腺发育至关重要的基因,然后向这些胚胎中加入了一些取自另一只小鼠,上述基因仍然正常的细胞。不出意外,这些胚胎发育成了有胰腺的小鼠。两年后,小林俊宽和中内启光证明同样的方法也能用于制造肾脏。

跨物种地应用这种方法所面临的挑战似乎要高出一个数量级。小林俊宽和中内启光首次“打破物种界限”是借助小鼠和大鼠完成的:他们在缺乏胰腺形成基因的小鼠体内让大鼠的胚胎干细胞发育成了胰腺,也在缺乏胰腺形成基因的大鼠体内让小鼠的胚胎干细胞发育成了胰腺。换句话说,由此产生的嵌合体老鼠的胰腺完全是由另一个物种的细胞构成的。

使用这些小鼠-大鼠嵌合体开展的实验揭示了一些令我啧啧称奇的现象。在大鼠的多能干细胞被植入小鼠的胚胎后,这些干细胞会形成小鼠胆囊的一部分。但大鼠是没有胆囊的!大鼠的细胞怎么能形成大鼠自己都没有的器官呢?显然,如果条件允许,大鼠细胞拥有形成胆囊组织的能力,小鼠胚胎中“是时候长出胆囊了”的信号解锁了这种能力。这种能力不是凭空而来的:大鼠和小鼠在进化上的共同祖先确实都有胆囊,但大鼠的胆囊在进化过程中消失了。然而大鼠的细胞仍然把胆囊的发育指令“铭记在心”,就像保存它们进化历史的记忆一样。那么,人类的细胞是否有潜力发育成人类没有的身体器官(来自我们进化上的祖先发育过程的记忆)呢?

小林俊宽等人的研究表明,通过跨物种嵌合体来培养器官在啮齿类动物上是可以实现的。那么人和猪呢?这就没那么简单了。一方面,实验的时间会更长,因为猪的妊娠期为3个月,而小鼠的妊娠期只有3周。另一方面,人类和猪在进化上的亲缘关系比小鼠和大鼠的亲缘关系要远得多。

要在猪体内制造人的器官,第一步是证明可以在猪体内制造出器官的龛位。2013年,小林俊宽和中内启光的研究发现,在移植了另一头猪的胚胎干细胞后,缺乏胰腺发育关键基因的猪胚胎确实可以长出胰腺。这样产生的公猪甚至可以作为精子的来源,借助体外受精技术产生更多的“无胰腺”猪,这些猪带有现成的龛位,可供胰腺生长。

但人的干细胞能填补这种龛位吗?

一项耗时4年的研究搞清楚了这个问题。2017年,美国加州索尔克研究所(Salk Institute)的生物学家胡安·卡洛斯·伊兹皮苏阿·贝尔蒙特(Juan Carlos Izpisúa Belmonte)和同事报道称,他们制造出了含有人类细胞的猪胚胎。这些研究人员把人诱导多能干细胞导入囊胚期的猪胚胎,然后让这些胚胎最多发育了4周。(研究人员不允许这些胚胎进一步发育,以免长有人类组织的猪引发伦理争议。)尽管这些人类细胞在猪体内的存活率相当低,但仍有一些细胞存活了下来,并发育成肌肉以及一些器官的前体细胞。这个研究团队还发现,人诱导多能干细胞也能在牛胚胎中存活,但存活率同样不高。

这些研究结果距离证明人类器官能在猪体内生长还有一段距离。但鉴于目前的进展,我相信这在理论上是可以实现的。但我们应该用猪来培养人的器官吗?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