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会说话,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特别会说话,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你有没有过类似这样的烦恼——“我明明没有恶意,但是一句话就把对方惹怒了”?

语言是一种很可怕的东西,一丁点儿错误都会使人际关系出现裂痕,导致无法挽回的后果。因此,无论面对同事、朋友还是家人,都需要找到一种恰到好处的表达方式。

本文摘自《特别会说话的人都这样说话》,列举了日常交流中的15个案例,对“合适的说法”与“不合适的说法”进行对比讲解,相信对我们都有用。

01

对上级说“辛苦你啦”很不礼貌,注意不要踩到地雷。

曾经有一个刚进入公司的新人对客户说“辛苦你啦”,结果惹怒了对方。原因在于,“辛苦你啦”是地位较高者对地位较低者使用的说法。

可惜有些人在使用这句话时并不知道这一点。听者有时并不会太在意,但也有人听到后会很生气,觉得“你凭什么对我这么说”。

实际上不仅是上司,即使是同事,也会因为这样一句话而心生不满。因为对方会觉得“我又不是你的部下”,从而感到抵触。

所以,如果想在打招呼时问候一下对方,还是说“您辛苦了”比较好。

02

不是“今天”,而是“今天也”。

与其说“可爱”,不如说“好看”。

如果别人对你说“你今天看上去也好可爱啊”,你听到后应该会很开心吧。但如果对方说的是“你今天看起来好可爱啊”,那你听到后可能就会有些失望。后者特意强调“今天”,似乎意味着“平时打扮得都不可爱,只有今天和平时不太一样”。而前者使用了“也”,听起来就会好很多,意味着“你平时看起来也很可爱,但是今天格外可爱”。说这句话的人可能根本没有注意到这个“也”字,但一字之差却有可能引发巨大的误会。

有一位女性朋友曾经跟我讲过这样一件事。当时她准备周末和公司的同事出去约会,为此特意买了新的连衣裙。结果来到约会地点,对方对她说:“你今天的这身打扮好可爱啊”。她听了之后以为对方在公司一直都觉得自己打扮得不够可爱,于是深受打击,好几天都没有去公司上班。这当然是一个比较极端的例子,但是这也说明一个“也”字是多么重要。

除此之外还需要注意的就是“可爱”这个形容词。使用这个形容词,有时会让对方觉得你有些“高高在上”。除非你们是上下级关系或者非常亲密的友人,否则对方可能会觉得自己被看扁了,感到有些不快。

因此,如果想赞美对方的外表,还是用“你今天也很好看”比较保险。

03

不要使用暧昧不清的表达方式,将时间和日期准确地传达给对方。

“可以占用你一点时间吗?”这句话在日常交流中经常出现。然而“一点时间”对不同的人来说往往有不同的含义。有的人觉得“一点时间”应该是3分钟,有的人觉得应该是30分钟或者1小时,还有的人觉得干脆一边吃饭一边谈比较好。人们对时间的感受各不相同,因此彼此之间容易产生误会。

比如说,当你给某办公室打电话时,对方说:“现在负责人不在,一会儿我让他给您回电话。”那么,此时的“一会儿”究竟意味着多久呢?我在做企业培训时曾经问过这个问题,结果大家的答案各不相同。短一点的有“5分钟”“10分钟”,长一点的有“30分钟”“几小时”,甚至还有的人回答“今天内”或是“最晚明天”。从“5分钟”到“明天”,可以说是相差甚远了。

所以,如果想让对方留出时间,或是让对方等待回复,可以将日期或时间传达得更加具体一些,例如:“可以占用你10分钟左右的时间吗?”或者:“明天中午之前会给您答复。”一旦无法遵守约定,一定要提前向对方道歉,并将更改后的时间告诉对方。

04

“过分在意别人的感受”和“过度的客气”是滋生误会与纠纷的土壤。

过分在意别人的感受导致误会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在拜托别人做事时,如果将对方方便与否放在第一位,经常会用“如果你不忙的话”“如果你有时间的话”“我不急着要”等说法。

上司在给下属布置工作时如果使用这样的措辞,以后询问进度时,对方可能会回答说“因为没抽出时间来,所以还没开始做”。这时候上司如果觉得很生气,大声怒吼“怎么还没开始做”,就有可能会落得一个“因职权骚扰而被员工投诉”的下场。

对任何人来说,时间都是非常宝贵的资源。除了必须要做的事情,其他所有事都会被一点一点往后拖延。人们会将最为宝贵的“空闲时间”优先用在自己的身上。当然了,也许真的有那种不紧急,做不做都行的工作。但是无论是什么工作,都一定要把期限说清楚。

当需要拜托别人做事的时候,一定要将期限明确地告知对方,比如“最晚也一定要在两周内做完”。如果时间上需要双方进行调整,一定要尽快了解对方的意见并做出回复,否则时间过得越久,对方的日程也会排得越满。因此,不如尽早将自己的要求告诉对方,然后加上一句“请明天前给我答复”,在短时间内确定清楚。

05

不要用自己的“以为”来揣测别人的意思。

“我以为这个工作不是我负责”“我以为那个不用做”,这样的借口,想必大家一定都用过吧。

人都不愿意承认自己有错,所以会想办法找借口将错误的原因归结到别处,证明自己没有做错。可是这样的话在别人听来,就只是推脱责任而已。

在这种情况下,还是说“我理解错了”来主动承认错误比较好。同时,为了今后不再出现类似的错误,一定要和对方商量好今后的应对方式,例如可以说:“请问今后应该怎样进行确认比较好?”

毕竟,人与人是不同的个体。如果不事先和对方确认清楚,自己“以为”的和对方的实际想法不可能会一模一样。如果没有认识到这一点,在工作中不确认清楚,就很可能再次发生同样的错误。

所以,最关键的就是跟对方进行确认,看自己的想法和对方是否有分歧,然后通过交流来达成共识。不要自己想着“这个工作做到这个程度应该差不多了”或者“这里不做应该也可以”,就算麻烦一点,也要先确认清楚。“问”与“不问”决定了人际关系中是否会出现裂痕,这一点一定要慎重对待。

06

负面的词语会让对方变得更加消极。

当别人向你讲述一些消极的事情,比如自己遇到了什么糟糕的事,或是努力过后却没能取得相应的结果时,你会不会下意识地附和对方,说“那真是太可怕了”“这可太让人难受了”?

即使你并没有什么恶意,但是在对方看来,这样一句消极的总结总有一种“与我无关”的感觉。你本来是想为对方着想,然而却成了伤口上撒盐,导致人际关系恶化。所以,在面对消极话题时,发言更是需要慎重。

当你想要第一时间回应对方时,最保险的方式就是将对方说的话原样重复一遍。“所以说是发生了……的事”“也就是说结果没有符合你的预期”,像这样,只要将对方说的话原模原样重复一遍就可以。这也是心理咨询时常用的对话方式。

当对方自己使用比较消极的词,例如“实在太遗憾了”或者“太让人难受了”的时候,我们用同样的词应该也不会有什么问题。但是一定要注意不要用比对方更加消极的词。在这种时候多为对方考虑一点点,就会让对方更愿意对你倾诉。

07

“不用管我”这句话其实是为了吸引大家的注意。

无论是在工作中还是生活中,都会有需要很多人一起来做决定的时候。这种时候为了表示客气和谦虚,你有没有说过“你们不用管我,你们决定就行”这样的话?这样的说法表面上看起来是想表达自己无所谓,但其实暗含着增加自己存在感的意图。如果说得更夸张一些,在说出这种话时,“我”想强调的其实是“大家一定不要忽视我”。

事实上,面对这种人,如果真的不参考他的意见,他听到大家得出的结论后可能马上会改口:“这样不行吧?我反对。”更有甚者,还会很不满地发牢骚:“我虽然说不用管我,但是连说都不跟我说一声就做了决定,这也太过分了,我没办法同意。”

如果你没有这种想法,只是单纯想将决定权交给他人,可以说“我遵从大家的意见”,或者“我同意由xx来决定”,表示自己会接受其他人的决定。如果想提出意见,也可以事先表达出来,比如:“除了……以外我都能接受。”如果你的主张表达得很清楚,那其他人也可以更加顺利地做出决定。

最后,当大家向你汇报决定的结果时,也最好礼貌地向大家表示感谢:“我知道了,大家讨论辛苦了。”简短的一句话,就会给别人留下很好的印象。

08

不过分谦虚可以提升对方的好感度!自嘲和自卑只会产生反效果。

日本文化中以谦虚为美德,所以很多人被别人称赞时会回答说“没有没有”。但是,如果过度谦虚,也会让对方感到不快,或是不得不继续安慰你。

如果你在工作中称赞自己的下属说“这次的工作很有难度,你做得很好”,此时,“谢谢,多亏了您的帮助”和“我还完全不行,差得远呢”这两种回应,是不是有很大的区别?后者这种谦虚其实完全否定了对方的好意,也是想通过自我贬低来获取更多的认同。

除了工作以外,兴趣爱好和穿衣打扮方面也是同样,很多人在被称赞时会回答“这个就是便宜货”。再或者,在别的家长表扬自己家孩子时,很多人也会特意贬低自己的孩子,说“我家孩子脑子很笨”。这些都会给对方带来不好的印象。

话虽如此,大家也会担心如果直接说“谢谢”的话,对方可能会以为自己有些自负。有一种解决办法是用“运气好”来推脱,比如“这件衣服我也很喜欢,当时多亏运气好才能买到”,或者“我家孩子这次考试运气确实不错”,这样对方也不会多想。在受到称赞时,要学会巧妙地接受和回应。

09

不要摆出一副自己什么都知道的样子去教训别人。

有很多表达方式会让人显得有些高高在上,其中最容易激怒别人的说法之一就是“这个世界没有你想的那么简单”。父母对孩子、参加工作的人对学生、上司对下属都经常会说这句话。

年长的人和有经验的人经常用这种“定时炸弹”一样的表达方式来跟年轻人、新人们划清界限。同时这句话还带有一种威胁的语气,似乎是想告诉对方“你这种天真的想法根本没法在这个残酷的世界上生存下去”,导致对方变得更加消极。细说起来,一下子把话题上升到“这个世界”,未免有些太过笼统,对于不同的人来说,“严酷”的定义也是各不相同。这样的说法只会给对方留下自以为是的印象,徒然惹人反感罢了。

如果真的担心对方,想给对方一些建议,可以直接说“能不能跟我讲一讲你的想法”。这样就可以在倾听对方想法的同时,找到机会让对方详细说一说自己的行动计划。例如,如果对方说“我想要辞职提升自我”的话,可以继续追问他具体想要怎么做。

如果对方的行动计划在你看来还是太过天真,可以再跟他讲一讲自己以前的经历,比如“我三十多岁的时候换过工作,那时候没有钱,日子过得非常艰难。所以我觉得还是找到下一个工作之后再辞职比较稳妥”。这样的话,对方也许会更容易接受你的建议。

在跟别人交流时,一定要尊重双方的差异。

10

“同感”和“同理心”看起来很像,实际上却完全不同。

当对方在聊天时说起一些消极的话题,而我们也有过类似的经历时,很多人为了拉近与对方的距离,会说“我懂,我也经历过”。

然而,“同感”和“同理心”看起来差不多,实际上却相差甚远。和“我懂我懂”相同,即使是和对方有过类似的经历,双方的想法和价值观也肯定会有区别。

因此,当对方遇到挫折或是困难时,如果想要安慰、鼓励一下对方,可以说“我也遇到过类似的事情,虽然我们的情况可能不一样,但是我能理解你”。

还要注意的一点是,接下来即使是为了对方着想,也不要单方面地给出自己的建议。我能理解大家想要帮助对方的心情,但是不同的人所经历的情况是完全不同的。无论是多么具有说服力的建议,在大多数情况下都无法为别人派上用场。

我们在做心理咨询的时候,基本上不会轻易跟对方表示“同感”。但是在日常对话中,有时也会希望对方能够理解自己。在这种情况下,一定要记住一个大前提,那就是“不同的人所处的情况一定是不一样的”。

11

嘴上说“为了你好”其实只是一种自我满足。

在职场和家中都爱对别人说“我是为了你好”的人要多加注意了。这句话表面上是表达了对对方的善意,而实际上却只是一种自我满足,希望支配对方,让对方按照自己的意志去行动。

类似的,使用“不是我说你”这种开场白的人也是一样。在想要控制对方时,这样的话往往会脱口而出。说完这句话后,紧接着通常是对对方的不满和攻击,控诉对方辜负了自己的期待。他们的“期待”一旦没有得到满足,很容易就会转化为对对方的“攻击”。

在职场中,有很多人会使用这样的表达方式来维护自己的领导地位。越是胜负欲很强的人,越是会像“抢椅子游戏”一样,想要证明自己比其他有能力的人更强。那些没有什么自己的想法的人,或者喜欢指出上司的错误的能干下属经常会成为他们攻击的对象。一旦对方威胁到自己的领导地位,他们就会立刻提起警戒。

当你想跟对方说“我是为了你好”的时候,请再重新审视一下自己的内心。如果真的是为对方着想,换成更加简洁直接的表达方式会更好,比如“我觉得这样做的话会更好”。人的负面情绪很容易透过话语表现出来,一定要注意客观地看待自己,冷静地处理问题。

12

只会听话的孩子将来很难独立。

很多毁掉孩子的父母都有一个共通的特点,那就是喜欢对孩子的一切事情指手画脚。这样的父母会将“你只要听妈妈的话就行”这样的话当作口头禅,他们教出来的孩子会失去独立思考的能力,成为只会看父母脸色行事的牵线木偶。

反之,那些会独立思考的孩子,他们的父母通常会尊重他们的看法,经常会问他们:“妈妈是这样想的,你是怎么想的呢?”在孩子给出自己的意见后,他们还会和孩子一起深入讨论:“原来你是这样想的呀,咱们的想法是在哪里出现了不同呢?”

比如,当孩子说“我就算学习成绩不好也没关系”的时候,父母通常会告诫他“在学习中懂得很多知识是非常有趣的事,所以现在应该好好加油”,此时,如果孩子反驳说“可是我想踢足球、打游戏”的话,我们应该怎么回答才好呢?

这个时候家长最好不要当场否定孩子的意见,而是和孩子一起制订计划,对接下来一周的时间安排进行规划。

这个过程中的关键在于,我们要先倾听孩子的想法,然后问孩子这么想的理由。在此之后,父母可以说出自己的意见,和孩子一起商量着做出决定。在制订好计划后,家长最好事先和孩子商量好,如果出现违约的情况该怎么办。

13

在“好好”“认真”的后面最好加上具体的指示。

我对“深入”“彻底”这种意义较为暧昧的词语进行过分析。对很多人来说,听到这种含糊不清的指令只会感到越发摸不着头脑,孩子也是一样。

使用这种意义暧昧的词语来对孩子提出要求,很难达到自己的预期效果。在提醒孩子时,最好用孩子能够理解的词,向孩子做出具体的指示。

比如,当孩子在商场乱跑的时候,很多人会对孩子说“好好走路”,但对孩子来说,他们并不清楚什么才算是“好好”,所以即使暂时停了下来,之后也很可能会再次做出相同的举动。

家长如果希望孩子坐在椅子上时不要乱动,最好把话说得具体一些,比如“坐着的时候把膝盖并拢,五分钟内不要讲话”。

就算孩子还不太理解时间的概念,也要多对孩子使用具体的数字。此时,手头如果有绘本之类的能够吸引孩子注意力的东西的话,就更好了。

在使用“好好”“认真”等意义较为暧昧的词语时,最好加上一些具体的指示。一句之差,也会让孩子的理解程度出现巨大的变化。

14

不要让孩子觉得只有拿到高分才能获得表扬。

对孩子来说,父母是最重要的人,孩子们都希望能得到父母的认可。因此,父母需要在平时对孩子进行称赞、认可、感谢和鼓励。然而,虽然表扬孩子是一件好事,但是如果在表扬的话语中加上“评价”的因素,其意义就发生了改变。

“考了100分,真是太棒了”这句话对孩子来说就意味着“考了100分的你很棒”。听到这样的称赞,孩子会觉得只要自己考了100分,别人就会认同自己存在的价值。如此一来,孩子很容易形成一种思维定式,那就是“只要满足父母的预期,就会得到父母的爱,反之则会失去父母的爱”。

如果经常使用这样的交流模式,孩子会将父母的评价放在第一位,在考虑问题时总是以父母的标准去思考,很难形成独立的价值观。这样的孩子在长大后一旦遭遇挫折,就会把责任扣到父母的头上去,觉得自己变成这样全都是父母的错。

为了防止这样的情况发生,我们在表扬孩子时一定要将重点放在“过程”,而不是“结果”上。

在表扬孩子时,我们可以多去向孩子表达自己的感受。比如当孩子考了100分时,我们应该肯定孩子的努力,告诉他“这都是你每天努力学习的结果”。当孩子帮忙做家务时,我们不要说“你真棒”,而是应该说“妈妈/爸爸真开心”。家长应该称赞孩子的行为和努力,对孩子进行肯定。在向孩子表达自己的感受时,也可以尽量夸大一些。这样一来,孩子被承认需求得到满足,就能够成长为一个积极向上的人。

15

“要是能解释得再清楚一些就更好了……”(表示要求),“要是能早点跟我说就不至于这样了……”(推卸责任),“反正肯定是会失败的……”(表示轻蔑),“差不多该结束了吧……”(给对方施压),“那个人虽然性格是挺好的……”(说别人的坏话),这些说法都十分典型。

总是喜欢欲言又止、说话只说一半的人一定要多加注意,改掉这个习惯。

本文节选自

《特别会说话的人都这样说话》

作者: [日]大野萌子

译者: 滕小涵

出版社: 上海文汇出版社

出版年: 2021-6

编辑 | 巴巴罗萨

主编 | 魏冰心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